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国鼎先生 ( 1 897— 1 96 3)是我国著名的农史学家 ,农史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原金陵大学农史研究室 ( 1 91 2 )和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 1 955)的创建者。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农史研究 ,在农业科技史研究、农业经济史研究、农史文献整理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了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 ,推动中国农史研究的深入开展 ,增进学术交流 ,活跃学术气氛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自 2 0 0 2年始 ,不定期地举办“万国鼎学术讲座” ,邀请国内和海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就中国农史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做学术报告。应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的盛情邀请 ,美国威斯康…  相似文献   

2.
各位代表、各位同志: 农史学术讨论会现在开始了。我谨代表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三个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农业历史学会、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农史学科委员会、华南农大农史研究室向前来参加讨论会的各地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筹办这次学术讨论会付出了辛勤劳动又热情好客的华南农大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这次学术讨论会,中心的议题是讨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问题以及农史研究如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服务问题。我在这里准备讲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史学科层次结构,体现着组成农史专业的学科要素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是科学认识农史范畴和指导农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本文效法当代史学层构理论的新思路,结合农史研究现状和学术趋势,首先将农史学划分成内外两大层构体系加以剖析,外层系统着重从学科关系上全面分析,内层系统更从主客体两方面深入剖视。在这种层构研究的基础上,进而论析了农史学科的理论方法体系,其中理论体系主要从学科发展需要出发,略带有理想化构思和超前筹计;而方法体系则从农史实际出发,着眼于当前农史多样化方法体系的检阅和基本成法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发武同志的报告,已经把我们这次会议的目的讲明白了,我同意,并就此做一点补充。这次会议是一九八七年九月北京农史讨论会的继续,它要发展上次讨论会的成果。这次会议要着重研究的重点问题,就是农史科学怎样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问题。农史科学由农业生物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历史科学组成。全部农业科学都是要为改革和振兴中国农业,实现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服务。农史科学也不能例外。农史科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中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农业服务。党的十三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七届人大会议李鹏总理的报告报出:“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我们的农史研究必须在党的十三大和七届一次会议决定的精神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5.
郑州大学王星光教授的《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一书2012年由大象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作者研究中国农业历史及中国环境史的相关论文28篇。在农史研究方面,有关粟作农业的起源、新石器时代粟稻混作区的形成、中国畜力车的本土起源、风能的利用以及农业考古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等论文,都曾是学术界关注的课题。而在环境史方面,全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白鹤文(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各位代表,各位同志:我受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一、关于农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农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相似文献   

7.
农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思明 《中国农史》2002,21(4):3-11
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农史研究不过百年的历史。文章在论述农史研究产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探讨了农史学科演进的历史,农史学科的概念、定位与内涵。指出:农史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辐射性虽不利于其学科化的努力,但也正是这种多样性和辐射性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构筑了一个理想的平台,为沟通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搭起了一座桥梁,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农史研究发展的趋势将朝向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两极发展,专题更专,综合更广;内史与外史结合,更多的学科将介入农史研究,研究的方法与手段也日臻完善;农史研究将更具时代感,突显其文理交叉,鉴古知今的特长。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青年农史研究论文报告会经过一年多的酝酿、筹备,于1990年6月14日—18日在河北保定河北农业大学召开。这次会议旨在为中青年农史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机会,推动农史学科研究的开展,壮大农史科研队伍。参加会议的论文作者45  相似文献   

9.
一、《中国农史》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的会刊,列入《全国中文历史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以反映代表我国农史学界最高水平的研究新成果为己任。凡是具有真知灼见的农业史学理论和农业历史研究论文,以及经过科学考证、鉴定的重要农业历史文献和资料,富有学术价值的农业史学新著评论、读史札记等,均为本刊所欢迎。  相似文献   

10.
农史研究与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彭世奖在当代,农史研究应该在更大程度上为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因此.农史工作者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运用史料,探索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二、提供信息,让农业科技人员能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创新:三...  相似文献   

11.
最近,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的樊志民同志将其新著《秦农业历史研究》寄赠给我,读后感到这是一本区域断代农史研究的力作,不仅填补了秦史研究的空白,而且开拓了农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值得竭诚向大家推荐,故作跋语如下。最近一个时期,农史研究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突破,经过大家分途并进,中国农业发展的总体历史进程和基本面貌已大体清楚,如何在这一基础上继续推动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这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任何农业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发生、发展的。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通史》要在纵横两个侧面上广泛涉猎,要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准确定位传统农业的发展水平上下功夫,方能确保这部跨世纪工程的学术水平。因此,应切实注意农业史与社会史之间的阶段性关系、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朝代之间的关系、农业经济发展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农业经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天地人诸要素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关系诸要素发展演变,以及农史研究为现代农业建设服务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和适当论述。使之成为一部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和借鉴性的巨著。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历史科学是在农学、史学以及相关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交叉科学在70年代后期破土而出,迎来了80年代的繁荣,结出了丰硕成果。农史学科繁荣昌盛的原因在于适应了社会对科学的需要:包括认清国情的需要、发展农业的需要、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今天在前贤已经构建的学科基本格局和立体框架的基础上,农史学科要牢牢把握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方向。在学科建设土夯实基础,填平补齐、转换视角、消化吸收,结合实际等从不同侧面丰富学科的内容,农史学科在迎接21世纪挑战的时候必将赢得更大的光荣。  相似文献   

14.
总论加强农史研究,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一一在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三十周年庆祝会上的报告 叶依能中国农史198611一8祝农史事业如日之升,如松柏之茂 梁家勉中国农史198叭19一11在农遗室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发言一一国际中国科技史讨论会简介 范楚玉中国农史l日56,l,12一15交流学木研究成果,增进农史界的团结一一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建室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侧记 王利华等中国农史198G,1,16一19我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张波中国农史1986,1,20一26《农业考古》与中国农业考古学一一为《农业考古》创刊五周年作 姚公鸯农业考古1986…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农史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吴地农业历史文化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郑重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各位代表,各位同志: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吴地农业历史文化讨论会今天正式开幕了。农史学会的这次会也是学会成为全国性学术团体后的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农史...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史研究现已成为独立的学科厕身于当代的科学之林,并且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实践。只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当前迫切需要总结提高,进行理论上的建设,使农史科学跨越幼稚阶段。笔者有感于此,遂不揣自浅,顾后瞻前,将我国农史研究作了一番粗略总结。至于真正的析理农史研究的流变,构筑农史科学的理论体系,只能引颁企望于各位前辈和方家。  相似文献   

17.
农史研究的新工具--中国农业遗产信息平台的设计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玲  常娥  薛春香 《中国农史》2006,25(1):127-133
农史文献数量庞大、类型多样,是农史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文阐明了在当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进行农史文献数字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并以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中国农业遗产信息平台”建设为例,分析了农史文献数字化的步骤和流程,以及探讨农史研究人员如何利用这一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18.
从1920年到2010年,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已经走过90年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末,农遗室先贤以整理农业遗产、古为今用为学术理念,筚路蓝缕,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爬梳剔抉,积石成山,先后精心编纂多部大型农史文献资料集,并在农史研究和学科创设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其规模庞大的工作内容和细致扎实的学术风格在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农史学界独树一帜。21世纪以来,农遗室以过去深厚的工作积累为基础,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将农业文献整理及农业史研究拓展到全方位的农业文化遗产整理、保护与利用方面,在科研教学工作中实现了多方面的转变,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选自1981年至1982年部分报刊)农业史中国为世界最大的栽培植物起源地 王应琪许昌师专学报(社科)19911论抗战期间后方农业的发展 吴伟华近代史研究19911秦汉自南朝时期甫方农业经济的开发 吴刚上海社科院学术季刊19911清代齐齐哈尔农业发展与自然制约因素 王英利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11秦汉时期锤、石、解异同辨 周国林华中师大学报(哲社)19913东北松辽平原农业生产史初探 李明发中国农史19913魏晋南北朝时期粮食亩产的估计 周国林中国农史19913古代关中劳动生产率考 杨贵中国农史19913中国史前农业发生原因试说 刘兴林中国农史19913海关报告…  相似文献   

20.
农史学科发展与“农业遗产”概念的演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的农史学科是在整理祖国农业遗产的旗帜下发展的。作为农史研究对象的农业遗产,不但有固态的,而且有活态的。前者包括历代农业文献和考古文物。后者包括一切仍然在近现代社会生活中存在和发展着的传统的传承、传统的发展、传统的变异和传统的残片。在研究中,文献和文物、固态和活态不可偏废。活态农业遗产中仍然保持着可持续发展活力或潜力的,应该引起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loballyIm portant AgriculturalH eritage System s,GIAH S),主要就是指活态农业遗产中的这一部分。它的提出,为农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