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债是经济建设和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但是发行规模把握不好就会产生预想不到的后果,甚至还会造成债务危机和信用危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的国债规模作出有根据的预测。 一、从宏观经济形势及货币政策的 实施看我国未来的国债规模 一、从宏观经济形势来分析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主要是价值形态的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有关国家的相关分析表明,经济扩张阶段,扩张或收缩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总量的影响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而在相对收缩…  相似文献   

2.
王珏 《西部财会》2004,(7):21-22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为了解决通货紧缩问题。我国应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国债的运用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应当被综合利用。而国债即具有这两大政策效应。所以我国应着重加强对国债的运用管理。本文就国债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并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一、财政状况与国债状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财政和金融体制日益完善.但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财政收支状况日趋紧张,由此形成的债务问题也随之实出出来.表一和农二详细列举了十几年来的财政状况和国债状况.表一财政状况单位:亿元表二国债状况注:1.表一和表二的数据源自《中国统计年鉴》2.表一的财政收入不含当年的债务收入,财政支出不含当年债务支出,财政赤字为经常性财政收支差额.自1979年以来,中国财政连年赤字,且赤字越来越大,财政收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不…  相似文献   

4.
研究始于美国债务上限风波问题的反思,运用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借鉴等方法,在回顾分析美国债务上限管理制度及其上限调整风波、探寻美国债务上限风波对美国及世界经济影响的基础上发现美国债务上限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中国国情分析国债规模余额管理制度现状,发现其在推行过程中尚有待改进的问题;最后,借鉴和汲取美国的经验与教训,根据美国债务上限管理制度的启示,提出完善中国国债规模管理制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国债     
《内蒙古财会》2002,(10):62-62
国债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平衡财政收支,增强政府经济建设的能力,按照有借有还的原则,从国内或国外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债务。国债债务收入和本息偿还在中央财政预算中明列,由中央财政掌握和安排。国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征,也就是国债的发行或认购建立在认购者自愿承受的基础上,国债的发行以政府的信用为依托;中央政府按有偿原则,以债务人身份向全社会范围内的法人和自然人借入资金,以借贷双方自愿互利为基础,按一定条件与国债认购者结成债权债务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债规模的扩大和国债的发展对于推动债券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近几年来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利用大规模的国债投资,虽然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在目前我国经济环境下,大规模国债投资已存在着潜在风险,不仅仅是财政还本付息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国债投资规模扩大的风险、国债投资目标定位的风险、国债投资项目选择的风险、国债投资资金管理的风险。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才能保证国债投资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事业呈现空前的繁荣。1981年国内债务发行规模为40亿元,1997年已达2485.96亿元,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事业呈现空前的繁荣。1981年国内债务发行规模为40亿元,1997年已达2485.96亿元,增长61.15倍,国内债务收入相当于财政收入三分之一左右,国债一级市场膨胀  相似文献   

8.
研究始于美国债务上限风波问题的反思,运用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借鉴等方法,在回顾分析美国债务上限管理制度及其上限调整风波、探寻美国债务上限风波对美国及世界经济影响的基础上发现美国债务上限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中国国情分析国债规模余额管理制度现状,发现其在推行过程中尚有待改进的问题;最后,借鉴和汲取美国的经验与教训,根据美国债务上限管理制度的启示,提出完善中国国债规模管理制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债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国债政策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实施国债政策可能带来的后果。本文从国债规模和国债结构待方面对我国国债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目前我国国债蕴藏着很大的信用风险。并就防范和化解这一风险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0.
国债发行的利弊曾是经济学界讨论的热点,从恢复国债发行至今,我国对国债的运用日趋成熟,时我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使用方向上尚有一些需要的改进的地方。文章从我国国债发行的历史出发,探讨国债使用方向上应该进行的一些改革。  相似文献   

11.
国债发行规模与GDP和财政支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债作为政府筹集资金、缓解财政压力和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与现代金融管理的重要工具,适当的国债政策是实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与保证。我国国债的发行对支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要优化国债结构,实现国债结构进一步的合理化,就需逐步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规范国债市场运行,调整国债投资规模与方向,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玲  尹瑞红 《活力》2005,(12):68-68
国债作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筹资手段和投资对象,它对聚集社会闲散资金、调整社会资金结构、发展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国债规模处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宽松而财政债务重负的矛盾之中,国债形势:有宽松的一面,也有严峻的一面。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既要充分发挥国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及对经济运行的反周期调节作用,又要防止国债规模过大对财政收支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避免像某些发展中国家那样因政府债务问题而陷入信用危机和财政危机。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发行债券已成为国家、地方和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有效方式。凭证式国债作为我国筹措财政资金而向投资发行的一种新型债券,主要采取向各金属机构承销或分销的方式发行。从1994年开始发行以来,逐步替代已记名实物国债,到1998年,已成为唯一一支通过银行营业网点面向社会个人发行的国债。凭证式国债的推出,丰富了我国的国债品种,方便了投资,促进了国债市场的发展,拓宽了筹资渠道,为国家筹措了大量的重点建设资金,同时,也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中间业务。商业银行通过开展这一业务,既拓展了经营方式,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凭证式国情的发行和交易,有必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4.
一、国债政策功不可没 近年来,积极的财政政策一直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中央政府从1998年开始,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内需不足的宏观经济环境,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方针,使得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一片萧条中保持了一枝独秀,而在这一进程中,国债政策是立下汗马功劳的。从1998年至2000年这三年中,中央政府共增发了36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地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国债政策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陈巧慧 《会计之友》2002,(11):24-25
本就近年来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国债外资化的必要性并对发展国债外资化要把握国债市场的几个重要原则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一、什么是特别国债?国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政府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财政政策与货币  相似文献   

17.
国债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财政赤字与国债的关系 1.财政赤字是国债发行的原因 世界各国在其财政管理实践中,纷纷采用发行国债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财政赤字的存在导致了国债的发行。当然,财政赤字并不是国债发行的全部原因,有些国家没有财政赤字,但是为了宏观调控之需,也发行一定数量的国债。 2.国债影响财政收支 通过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可以看出国债具有财政收入的作用,此时,国债冲消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差额。虽然国债规模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间接的,但是国债充当财政收入时,国债规模越大,可利用的财政收入越大。就财政支出而言,国债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国债发行的规模不断扩大,国债品种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储蓄国债(电子式)的推出,这给国债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国债再融资风险程度很高、期限结构与利率结构倒置、市场流动性程度很低、收益率不能充当市场基准利率这些现状,要求合理科学地设计国债的期限结构。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是增加长期国债和短期国债的比重,对国债的发行与偿还期进行合理的布局。  相似文献   

20.
国债,又称政府债券。它是国家为筹措资金而向投资出据的、承诺在一定时期还本付息的债务凭证。1981年以来我国重新发行的国债主要包括。国库券、保值公债、特种国债和国家建设债券。从我盟1991年国债市场的行情看,个人到国债服务机构购买国债数额还不很大,到国债中介机构询购二手国债的人也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