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经济视角》2006,(6):62-62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指出,“十一五”时期中国社会发展主要有5个重点。“十一五”时期,中国的社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要通过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通过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必须从偏重物质财富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要从过去单纯以增加GDP为出发点,变为…  相似文献   

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共部门的发展,所以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同时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向前发展。目前,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剖析原因的同时,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性,其次要注重培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要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3.
3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的命题。如今,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提出了伟大的"中国梦",其深刻内涵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是加快发展、构建和谐,越要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越要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实现伟大中国梦,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人民群众,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之梦。  相似文献   

4.
张大飞  李让明 《江南论坛》2006,(2):13-14,17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应坚持的几个观点 (一)坚持群众观点,充分调动各种建设主体的积极性 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必须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牢固坚持群众观点,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节约型社会。如果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节约型社会建设就无从谈起。要充分运用舆论引导、加大精神和物质激励力度、成立专门群众性组织、开展群众性节约主题活动等手段,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自己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责任和义务.积极投身于节约型社会建设实践活动.使节约型社会建设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积极参与、上下齐心互动的“人民战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5.
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以及新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新疆社会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主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必须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强化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功能,发挥基层党员模范作用。一、要读懂"群众的期待",做群众的自己人一要"拜群众为师"。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群众是孔明",要拜人民群众为师。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  相似文献   

7.
收入分配问题涉及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切身利益,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新举措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完善,是中国特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改善党群关系必须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在党群关系这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无疑在我们的党员干部上。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尤其是思想素质,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所在。 思想上要充分相信群众。我们要相信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党不过是群众的“领路人”,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使人民群众认清自己的利益,团结起来自己解放自己;相信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所以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去集中群众的智慧。 行动上要一切为了群众。我们党的…  相似文献   

9.
经济发展是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根本前提,坚实的物质基础对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保证;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人为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内在统一的。以人为本是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多重需求才能日益充分地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更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改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发挥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经济长期搞不上去,人民群众得不到实惠,社会不会和谐;经济搞上去了,但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民群众不满意,社会也不会和谐。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当前我国,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突出问题。所以应当明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和处理领导与群众的矛盾,是社会生活中突出的重要问题。  领导者、领导机关代表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他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由 于所处的地位不同也存在矛盾。领导与群众的矛盾渗透在一切单位、一切部门中,涵盖了一 切人。我们党一再强调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所以一切矛盾的处理、解决还 要依靠群众的力量。我们的领导机关、领导人要自觉地意识到密切联系群众,遇事同群众商 量的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但身处领导地位的领 导者如果严重脱离群众,或利…  相似文献   

13.
信访工作关系稳定大局 ,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经济工作就会难以正常开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无从谈起。一、要注重从深层次上研究和分析信访问题 ,正确认识和对待信访现象 ,把握工作主动权。信访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观基础问题 ,也就是产生信访的客观必然性问题。一是社会生活中经济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每家每户已经成为独立核算的经济主体 ,人民群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和注重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所有信访问题 ,归根到底都是利益之争问题。二是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参政意识普遍增强。实…  相似文献   

14.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每一项工作都与民生密切相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自觉把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全面提升工作标准和服务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谋划工作,确保人民赋予的检察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其核心和灵魂就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我们各级干部要深入进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学习、再教育 ,坚持群众观点 ,从党性高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 ,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 ,认真排查对农民群众的态度、同农民群众的关系、与农民群众的感情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夯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和感情基础 ,全力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 ,关心群众生活 ,带领群众去实现和发展自己的根本利益 ,保持农村的稳定。首先 ,要摆正关系 ,注重实践 ,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农民群众…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世纪,我们面对着空前复杂的环境和空前严峻的挑战,肩负着空前艰巨的历史责任。毫无疑问,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没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没有全国人民的同心同德、坚持不懈的长期艰苦奋斗,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要实现体制转换和社会转型,协调日益复杂的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复杂的社会利益矛盾,没有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和巨大凝聚力、号召力,没有广大干部以公仆身份与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也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要应对种种严峻挑战,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没有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没有人民群众作为坚不可摧的铜墙…  相似文献   

17.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要处理好社会多元利益关系,必须充分发挥党的利益整合功能,整合多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有效地协调社会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司法公正透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着力化解矛盾纠纷;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全民法制观念.要不断调整完善党的政策,关注弱势群体;调整公共政策,坚持社会公正,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在根本立场上,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19.
谢连生 《广东经济》2016,(14):239-240
社会发展是以人为主体又以人为目的的历史过程,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与人的二重性密切相关,需要实现“理性”与“价值”的内在统一.“理性”与“价值”的统一以创新性实践为基础,而人民群众是创新性实践的主体.因此,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和国家软实力,促进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当家作主就成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这个期望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来说,始终是异想天开的幻想。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要推翻剥夺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社会制度和剥削阶级,就是要建立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目标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