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国有资产管理》2011,(5):21-23
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保障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2.
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是关于企业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的目标方向、机构设置、权限职责划分及调控管理方式等多方面的基本制度体系,涉及国资委与所监管企业、再投资企业的相互权责关系,是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基本组织制度。本文从明确国资监管体制的相关概念人手,运用委托代理理论、现代产权理论和创新理论,在对宪法、公司法、物权法、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相关法律条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了国资监管机构的存在依据和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3.
郑敏慧 《福建财会》2001,(10):11-11
一、当前国有资产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重有形资产监管,轻无形资产监管。现阶段企业的国有资产评估、清产核资、期末各项财务指标考核基本上都是针对各种有形资产进行的,而无形资产一直未被列入。然而,现实中国有老企业往往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品牌深入人心,形成了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其无形资产价值不可忽视。此外,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无形资产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对这项资产不予重视甚至视而不见必然使国有资产蒙受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之后.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陆续成立,《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公布施行,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已初步建立起来。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是一项极具探索性、挑战性的工作.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新体制的运转还没有达预定的改革目标.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仍需不断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5.
关伟 《审计文汇》2007,(3):27-28
2005年,辽宁省审计厅对省国资委监管的20户省直企业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占省国资委监管29户企业的68%),从审计调查的情况看,省国资委对所监管的这些企业实现的国有资产收益没有进行收缴,并将收益留在企业用于资本运营,国有资产收益权基本上被忽视,虽然在2001年省国资委下发了关于省直企业国有资产收益管理暂行规定,但该规定一直没有执行,对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还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对国有资产收益进行科学管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是整个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目前各地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但是地方国资监管机构职责定位不太明确,并且地方国有资本运作不够规范,从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本文意对某县级市国有资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国资监管模式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借鉴国内外国资管理的实践经验,就进一步改进国资监管模式提出若干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林声  墨力 《四川会计》1994,(5):28-31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急待加强监管四川省证券法律事务中心林声,墨力国有资产是全国人民共同拥的的财富,是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不容随意侵占和流失。但是,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许多制度,特别是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和健全起来,因而对国有资产的...  相似文献   

8.
南锐  朱文俊 《财会月刊》2023,(12):117-123
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面临的腐败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推进反腐败斗争和高校校办企业体制改革的现实阻碍。对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政策进行分析,有利于发现政策体系的演进脉络与优化路径,进而推进高校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本文选取2000~2022年间中央政府发布的73份政策,构建监管主体、监管过程和监管工具三维分析框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监管主体特征为超聚焦与分散聚焦,监管过程特征为关口前移与关口后移,监管工具特征为多元化与均衡化。鉴于此,应完善监管主体,构建协同监管格局;强化监管过程,形成监管链条闭环;优化监管工具,提高监管工具效能。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重钱款、轻管理,忽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加之各级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制约机制和监管措施没能真正建立起来,致使数量巨大的国有资产处于无人监管、无人过问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源自于十六大报告关于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论述,它的运行已经十年,而且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但变革的方向在哪里,路径在何方,我们在此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财政资金绩效监管是指财政、审计机关对政府相关组织经济活动中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的活动。财政资金绩效监管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所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为目标,以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为最终目的。因此,对财政资金绩效监管应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内部审计应如何发挥作用,建立起有效的国有资产审计监管机制,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和盘活存量资产的效能,已是摆在我们内审人员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笔者认为,对国有资产实施内部审计监管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存量国有资产...  相似文献   

13.
国有资产流失是指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国有收益转化为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流失。其不仅存在于国企改制、重组过程中,而且在一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经济效益较好具有一定收入来源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也同样存在。国有资产的流失目前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改革的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已是当今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2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首次审议了国有资产法草案。作为国有资产监管法规体系的母法、国有资产法经过了14年艰难的起草历程。进入2007年,尤其在物权法出台后,有专家呼吁应尽快细化对国有资产保护的立法,在涉及国有资产变动的问题上,应优先适用国有资产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国有资产法,标志着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正在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进行全面的法律总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乔新生教授认为,应当把国有资产法定位为监管法,理顺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明确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职责。乔教授就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思考。现刊发于此,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经济中,国有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益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以,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研究,提高监管效率已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资产评估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公平交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手段,这是国家对资产评估的定位和评价。建立新的国资监管体系后,国资委作为政府的代表,既是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机构,又履行出资人职责,是国有资产评估行为的监督者和评估结果的使用者,其基本任务和最终目标是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抓好资产评估这个环节是实现事前控制的最有效的监管手段。可是,目前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管理现状与出资人职责要求并不一致。这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在制度上的重大原因。  相似文献   

17.
广西国资委于2004年7月1日挂牌。主要职责是:研究提出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的意见,拟定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划转、处置、产权纠纷调处及国有资产流失的查处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负责所监管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界定、登记、划转、处置及产权纠纷调处等工作;负责所监管单位资产评估项目的核准和备案;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进行预算管理,负责所监管国有资  相似文献   

18.
十六大以来,关于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围绕着如何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专职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管这一问题展开的。在大的认识方面,大家是比较一致的,例如:中央政府与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分别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享有所有者权益,建立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家要制定国有资产监管法律法规,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作到“政资分开”与“政企分开”,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但是,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性质、监管范围和监管职责等问题上认识则不一致。本文对此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已经形成。但在这一新体制的运行中遇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仍有大量工作要做。本文在监管体系、监管主体、监管范围、监管措施、法律规范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晓晶 《陕西审计》2004,(6):38-38
近几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国有资产流失“黑洞”不断显现。一方面。流失数额不断增大,犯罪手段日趋多样;另一方面,国有资产还面临难监管、难查处的现实问题。有关专家认为,对国有资产加强监管是当前迫在眉睫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