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加严峻。本文根据1998—2011年常州市三大产业GDP与就业人数的统计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计算各大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和三大产业的比较劳动率,围绕常州市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对各产业的就业人数的作用进行分析,为发展相关产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一定依据,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促进大学生及时、充分、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2.
《商》2016,(3):279-280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出现了经济高增长而就业低增长的情况。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各阶段内蒙古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很小。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通过计算内蒙古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得到三次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据此提出提高内蒙古就业率的对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挖掘第三产业就业空间;扶持私营企业,鼓励创新企业;提高劳动者素质。  相似文献   

3.
王娜 《商业时代》2007,(25):101-102
本文主要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以及产业结构的内部协调角度来考察吉林省就业问题。根据1997-2004年统计数据,分别对吉林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就业吸纳弹性、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要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内部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就业吸纳弹性大的行业,以解决吉林省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4.
贺旭 《商场现代化》2007,(2):387-388
通过对我国近25年来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趋势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本文分析了就业弹性下降和就业压力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据此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消费与投资角度研究如何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就业弹性;从消费的组成部分研究消费就业弹性的影响因素;并且分析了三次产业的消费就业弹性特点与投资就业弹性特点。  相似文献   

6.
李洪娟 《商场现代化》2007,(17):218-219
本文首先运用了1995年~2004年的数据,检验了秦皇岛GDP与就业人数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二者正相关,但就业弹性系数较小,然后对高经济增长率与低就业弹性并存的原因进行分析,即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和评价辽宁省经济增长对就业总量和结构的影响,本文运用就业弹性理论,对辽宁省总的就业弹性和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辽宁省经济增长对就业总量增加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符合奥肯定律,但拉动效应不大;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最强;第二产业仍然有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商》2015,(20)
本文运用就业结构偏离度与就业弹性对于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行实证分析。说明了目前我国第二产业仍然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但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高素质劳动力的增多、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以及第三产业将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安徽省经济增长对不同产业就业的关系,针对1990-2009年期间其经济增长与不同产业就业人数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经济增长对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拉动作用是不一样的,最后对安徽省就业问题的提出建议,应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方面着手解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时变参数模型,利用Kalman滤波方法估计了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的动态就业弹性,整体而言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都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但波动程度很小,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最小,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微弱,第二产业的就业效应主要依赖于建筑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在三次产业中最大.继而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及借助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对三次产业产值的冲击给就业人数所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第一产业的冲击会对就业人数带来相反作用,对第二、三产业的正向冲击都会带来就业人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爱芹 《商场现代化》2006,(20):208-209
产业结构是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很重要因素。调整产业结构,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保证之一。为此,本文从三大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揭示了第三产业在促进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发展是拉动就业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引入劳动力价格作为调节变量,运用1985年-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方法对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和产业结构与工业部门就业弹性关系的调节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通过影响产品需求结构,阻碍了工业就业弹性的增加;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就业弹性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比重的增加不利于就业弹性的提高: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得隐性失业显性化;劳动力价格与就业弹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劳动力市场并未能通过价格有效发挥其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作用。同时劳动力价格对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和产业结构与工业就业弹性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阮婷婷  张岸嫔 《中国市场》2012,(13):13-14,17
作为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着沉重的人口负担和就业压力。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的就业矛盾更是突出。本文利用AR(P)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就业人数与实际产值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及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弹性。并提出要解决好我国的就业问题,应当从政府引导、企业分离、人才引进三方面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慕慧娟  崔光莲 《商业时代》2015,(11):135-137
本文从动态的角度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产业-就业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做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新疆产业-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其中第二产业产值与就业存在负相关。文章采用就业弹性、扩张性就业弹性以及结构偏离度分析新疆产业-就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发现新疆产业-就业结构之间是失衡的。新疆第一、第三产业呈收缩的趋势,导致第一产业存在过多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就业吸纳能力,但吸纳能力有限;第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较好,但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足。因此,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优化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就业问题也逐渐凸显。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困难大,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突出等。经济高增长没有带来就业率的同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就业弹性不容乐观。本文主要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历年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进行测算,分析影响就业弹性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提高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相关措施,以及提高就业率水平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高速的经济增长并未带来高速的就业增长。该文从就业弹性角度分析影响就业增长的因素并研究各产业及其就业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计算各产业就业人员的马尔科夫转移概率,说明了我国就业增长的症结所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以双对数模型求解就业弹性的方法为基础,结合1992-2006年间黑龙江省就业人数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对黑龙江的就业弹性估算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目前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有限.黑龙江省应制定相应的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处理好资本密集型增长方式与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的关系,大力发展多用劳动、少用资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由一元化结构向多元化结构转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上配置的均衡,以此增加就业岗位、降低失业率.  相似文献   

18.
运用就业弹性和投入产出方法和利用非线性回归模型,对新疆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显示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对新疆近几年就业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解决并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新疆在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做到:合理统筹服务业中不同行业的发展次序,加强金融服务业等对经济发展和就业的促进作用,加强城乡、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对金融、保险、通信等就业吸纳空间大而垄断程度高的行业。应该减少行业垄断、放松市场准入,扩大就业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19.
运用就业弹性和投入产出法分析甘肃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内部各行业又存在差异,目前甘肃省仍是劳动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较强,而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比较弱。  相似文献   

20.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须重视流通业在促进就业增长中的特殊贡献。对全国和中部地区的对比分析表明,流通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就业吸纳作用凸显,而在中部地区其就业贡献相对于产值贡献却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结构偏离。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对中部地区2003-200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经济增长及城镇化未能有效带动就业增长的情况下,流通业发展是促进中部地区就业增长的有效产业因素,但依然面临弹性不足的问题。推动中部地区流通业就业效应的发挥,应将流通产业的结构调整视为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