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文红 《中外企业家》2014,(12):241-243
我国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凭借着独特而多样的自然条件和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的农业文化典范,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加强我国遗址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非常必要,且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宣化是中国最古老的葡萄产区之一,也是牛奶葡萄的原产区。多年来,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在传承葡萄种植的历程中,康续着深厚的葡萄文化。2013年,“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成为全球首个以“城市农业文化遗产”命名的传统农业系统。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业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古老文明,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的灿烂辉煌历史。作为泱泱农业火国,有着上万年的农业文明史。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物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色彩缤纷的精神资源,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非物质文化集古代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于一身,是中国各族各地区文明交融汇合的产物。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增强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传承人传承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对传承工作的相关态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良好与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乡村振兴发展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山西是我国农耕文化最早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黄河流域丰富农业文化遗产重要地区,因此挖掘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农业生产遗产项目,开发、保护、传承中华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同时有利于促进山西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以活态性和系统性为主要特点的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很快。经过有关国际组织、有关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国政府的努力,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到重要工作内容。在4月底召开的项目指导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会议上,我国又有3个传统农业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还有韩国的2个和伊朗的1个。  相似文献   

7.
<正>传统村落是指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并存、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保护传统古村落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保持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文化基础,对传承、发展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自2004年至今,10年间全国具有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从最初的9707个以平均每年递减7.3%,每天消亡1.6个的速度锐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探讨如何保护传统村落的原真性和整体性,发掘其新的生存环境和时代价值是解决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河北省拥有传统村落32个,水峪村为典型传统村落代表,本文结合水峪村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其保护与发展策略作出相关讨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村镇承载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之源。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促进古村镇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对邯郸古村镇保护现状的深刻分析,知微而见著,探讨了我国中部地区古村镇的存续特征和突出问题。针对保护状况不佳的症结所在,提出了秉持正确保护理念、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坚持依法治国、制定相应政策、实行分类指导、编制保护规划、强化监管机制,以及适度发展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等一系列建议,对经济新常态下保护我国古村镇文化遗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洋 《乡镇论坛》2021,(9):1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传承的智力成果和文化财富,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但一直被排除于知识产权制度之外,没有保护到位。我国乡村中拥有丰富的非遗。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国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当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和文化遗址运用数字化技术参与文化的建设和保护。文物数字化保护是现代文物资源与文化遗产保护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文章运用三维数字化展示技术记录了一架国民革命时期的文物,即:国民革命75山炮的相关视频、照片、录音等。基于复杂结构类革命文物三维数字化展示技术的研究,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传承了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镇企业》2014,(11):97-97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我国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比如云南红河稻作梯田系统、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经常出现重形态特征保护,轻历史文脉传承的问题,从而陷入形神不一的误区,对文化遗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形态与文脉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两大基本要素,应当正确认识和把握二者关系,采取合理方式,在保护形态特征同时,传承历史文脉,使历史文化名城形神兼备,不断弘扬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3.
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长期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创造的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博大的农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它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世代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师范类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传承和保护人类文化瑰宝的信息资源中心,师范类院校图书馆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建好特色馆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6.
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唐山皮影戏在演出市场中被边缘化,出现观众断代、市场萎缩,商业演出市场不足以支撑该艺术形式的生存,尽管国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但唐山皮影戏仍然面临着传承的困境。本文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理论,从传承观念、传承方式、传承技艺、传承题材及旅游演艺几个方面探索唐山皮影戏传承与创新的具体维度。  相似文献   

17.
豫东南周口、驻马店、漯河三地区是河南省的传统农业区聚集地,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上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在谋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中提到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民生工程建设,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其中就包含农村文化传播和教育问题,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加强农业区文化建设,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可以作为区域文化建设的创新方式,但目前的传承现状堪忧。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化营销相结合、资源整合与区域合作相结合是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形成的农业文化景观,具有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2013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哈尼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的胁迫,遗产保护迫在眉睫.同时,元阳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的可行性模式,试图通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寻求精准脱贫的机制.本文根据元阳县实际情况,为开展哈尼梯田遗产地遗产保护和旅游扶贫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物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他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文化遗产,文物资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凝聚着民族记忆,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的见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作为传播“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重要文化场馆,要切实保护好文物文化资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从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辉 《价值工程》2014,(36):295-296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加强,对于民间舞蹈的发展和传承带来了更加优越的社会环境,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民间舞蹈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分析也形成了全新的文化解读。然而,当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到位和不全面的问题也是值得去研究和关注的。时代发展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文化内涵,这既是一种民族性格和民族信仰的体现,同时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审美体现的重要方面,民间舞蹈是对我国各民族人民生活体验和思想精髓的有效概括,这对于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需要从历史发展眼光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同时也应辩证地看待民间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发展与传承问题。本文从民间舞蹈文化传承方面探究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