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6年3月15日俄罗斯联邦政府会议审议了俄罗斯执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进展情况,并得出相关结论,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从俄罗斯气候变化的现状及历史发展状况入手,经分析得出了俄罗斯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践中面临着促进因素与限制因素并存之复杂局面的结论。基于以上结论,着力于分析在不同阶段中俄罗斯对气候问题的不同的应对态度,并在此基础之上,试图对俄罗斯未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态势做出粗浅的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瑞典政府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些政策措施。首先是十大举措,包括加大气候能源领域的资金投入,在能源、建筑物设计、发展可持续城市、环境技术、运输、气候领域方面展开研发,通过税收调节和政府公共部门带头促使减排等;其次重视并严格执行欧盟节能减排目标;最后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气候问题合作与援助。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热点问题,碳排放交易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金融创新日益活跃,其本质是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气候变化问题。2012年年底《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介绍国际碳排放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国际气候政策变化并预测未来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布什为何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今年3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致函参议员Hagel、Helms、Craig和Roberts,阐述了布什政府对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京都议定书》的观点。布什在信中说,“我反对《京都议定书》,因为它把世界上80%的人口,包括人口大户,如中国和印度,排除在减排义务之外,这将给美国经济带来严重的危害。参院95∶0的投票结果表明大家一致认为《京都议定书》是不公正的,也不是一个能有效地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手段。”3月28日,布什进一步通过白宫发言人弗莱舍表示,美政府已决定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  相似文献   

6.
王芳 《经济》2015,(Z1):168-170
随着我国宣布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国内低碳发展任务将更加紧迫。在此背景下,我国将如何与各国一道继续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政府将采取哪些政策措施实现这一行动目标?企业又该如何抓住机遇实现低碳转型?为此,在《经济》杂志社举办的绿色中国首届低碳竞争力高峰论坛前夕,记者特别采访了征战气候沙场20多年的谈判专家、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  相似文献   

7.
清洁发展机制对我国可持续能源供应的影响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驰  邵梅丽 《经济论坛》2006,(22):67-69
自产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使全球气温日益升高。这一全球气候变化将给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为减少温室效应的影响,1992年由各国政府共同参与并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希望能通过此公约把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控制在一个安全水平。1997年在东京会议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该议定书在UNFCCC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排义务,即38个工业化国家在2008年至2012年的承诺期内,把他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1990年排放水平平均大约降低5.2%。  相似文献   

8.
《北京都议定书》规定了3种“灵活机制”来帮助缔约方以成本有效的方式实现其部分减排目标:排放贸易(ST)、联合履行(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排放贸易和联合履行主要涉及缔约方之间的合作;而清洁发展机制涉及缔约方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之间在二氧化碳减排量交易方面的合作关系。《京都议定书》在“具体承诺”中规定,为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提供新的和额外的资金;  相似文献   

9.
2011年的世界气候大会在南非德班举行,主要任务有两个:一足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在2012年12月31日到期,德班会议能否决定发达国家这个议定书的二期承诺;二是2010年在坎昆气候会议十说的富国出资帮助穷冈应对变化的“资金承诺”能否落实。  相似文献   

10.
国际碳交易减排效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杰 《生产力研究》2012,(1):13-14,16
碳交易是国际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温室气体排放是一种经济活动的外部性行为,科斯通过市场交易解决外部性问题为碳交易提供了理论支持。《京都议定书》等是碳交易的法律渊源。国际主要的碳市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英国排放交易体系、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等的有效运行,促进了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经济实体在管理方面进行节能减排的努力,达到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国际碳交易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有效的制度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1.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最为复杂的重大挑战之一。作为国际多边合作框架的一部分,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中无法置身事外。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APEC气候变化合作的背景、发展、意义和前景进行了政治经济分析,并着重阐释了美国和日本的气候政策及其对APEC气候变化合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了中国参与APEC气候变化合作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5年中国首次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2011年9月6日中国再次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向全世界公布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不仅对全球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产生重要影响。重点分析了中国和平发展战略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影响:(1)中国的和平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本身就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国的和平发展,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创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政治经济环境;(3)中国的和平发展,推动了全球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有利于提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际成效;(4)中国的和平发展,提倡的是国际合作,有利于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协同。  相似文献   

14.
背景 1997年就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的《京都议定书》首次对工业化国家建立了有约束力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就美国而言,2008~2012年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减少7%。考虑到美国经济强劲的增长势头,要想达到其7%的减排目标,在不影响经济正常发展的前提下,其实际减排量可能超过30%。 《京都议定书》的成果之一在于建立了控制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减排的对象是六种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碳;规定了履约的期限而非达标的具体年份;规定了固碳(sequestration)或汇(sinks)的行…  相似文献   

15.
有机农业与应对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民  张水成 《经济研究导刊》2010,(28):183-184,199
有机农业是低碳农业的主要模式之一,发展低碳农业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机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在减少化学物质和化石能源投入的同时,注重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直接和间接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碳汇。有机农业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74摄氏度,导致海平面在20世纪末加速上升。科学家提出证明,来自交通、工业和农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及其他温室气体在大气中会阻碍热量释放,使全球温度上升,造成气候变化,带来干旱、洪水、海平面上升等潜在破坏。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全球合作框架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变得极为重要而且迫切。合作框架的设计不仅要尽量做到公平和公正,而且要考虑合作框架的便利性,降低实施的难度,力争做到可持续、可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际碳基金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国际碳基金数量与规模、资金来源、设立与管理模式、地理分布、投资目标、投资方式六方面介绍碳基金的发展现状及其运行机制,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林文斌 《发展研究》2012,(8):99-101
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是实现福建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已成为新时期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新任务。本文分析了当前福建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并从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适应气候变化影响两方面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仅从自然科学角度无法真正认识气候变化的本质。人口和气候变化具有密切关系,除了人口规模之外,人口年龄结构、家庭规模、性别结构、人口城市化等对气候变化都具有重要影响。深刻认识人口和气候变化的关系,有助于重视和发挥人口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作用。人口应该成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一个重要视角,应该把人口纳入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框架,把控制人口增长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策略,发挥城市化在减排中的积极作用,制定针对小型家庭能源节约引导政策,重视年龄结构和发展模式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发挥女性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给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现实的威胁,主要体现在农牧业、林业、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以及沿海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中国的迫切任务。我国是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气候变化使我国更加频繁地出现极端天气,如强暴雨、强雷暴、干旱化等。倨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统计,截至2010年8月6日,洪涝灾害造成全国2亿人(次)受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