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首先,把医药制造业的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创新和商业化两个阶段,建立动态网络SBM模型;其次,利用面板数据对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创新效率及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全国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偏低;知识创新阶段效率值较低,商业化阶段效率值相对较高;在全国范围内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存在着β条件收敛,每个地区会收敛于自身的稳定水平;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在各省之间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部地理空间俱乐部收敛,西部地区收敛速度都明显快于中、东部。研究结论带来的启示是:各级政府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产业政策来促进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关于构建住房保障体系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明确住房保障的主体 如何界定最低收入家庭,目前国家还没有一个科学认定标准。美国基本以中等收入线为标准。中产阶级是美国社会的主流,因此一般是划分出中等收入线,高于中等收入线的属高收入家庭,而低于中等收入线的则为低收入家庭。  相似文献   

3.
基于SITC四位码的产品出口数据,本文测算了阿根廷1980—2009年的出口多样化及产品复杂性指数,继而,通过计量分析发现产品复杂性与阿根廷实际人均GDP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产品复杂性的提升有助于阿根廷的经济发展,这与比较优势演化理论的预期一致。然而方差分解结果显示,产品复杂性对阿根廷人均GDP虽然有一定贡献,但是贡献率并不高,由此得出阿根廷通过比较优势演化实现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的良性机制并未充分形成。通过对阿根廷经济经验的分析,本文得出了中国实现比较优势演化和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4.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双核。中国城镇化远远落后于工业化,可以作为新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理论层面,经济增长通过收入效应 、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推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则通过投资拉动机制、消费刺激机制、产业优化机制、创新激励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实证层面,选取1978~2012年城镇化率和人均GDP 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分析发现, 我国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长期的均衡关系;选取200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测算全国和东、中、西部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泰尔指数,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化的省际差异总体呈现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碳排放规制的就业效应,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9年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碳排放规制对就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规制能够促进就业,并且通过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分析发现,碳排放规制对就业的影响机制中存在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效应。同时,在高收入和低收入地区碳排放规制能够促进就业,而在中等收入地区碳排放规制抑制就业。因此,为地方政府制定差异性碳排放规制政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促进就业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以江西省为例,对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描述,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Panel Data模型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以及不同收入地区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低收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高收入地区,因此应加快中、低收入地区城市化进程。缩小地区经济差距,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灰色相对关联度方法,以江苏省1999年到2007年的医药制造业当年价总产值作为系统特征序列,通过量化医药制造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医药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医药制造业年末固定资产原价三个指标与总产值的相关情况,对比分析了劳动力投入、技术投入和资本投入对江苏医药产业的推动作用,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得出投资是江苏省医药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根据时序上的演进态势,国家间技术差距存在马太、收敛和制衡三种效应。本文认为,UNDP(2001)创立的技术成就指数能全面反映一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基础能力。本文运用其计算方法计算了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成就指数,把UNDP(2001)的单年数据扩展为1985—2005年的面板数据,发现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的技术成就水平总体上呈收敛效应,但少数国家存在马太效应,表明全球各国的技术差距在逐渐缩小,发展中国家实施技术赶超战略有一定的成效。中国不能继续依赖旧有技术扩散,而要在技术创造、新技术扩散和人力技能开发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本文的研究支持了中国政府所倡导的自主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研究了1996—2005年中国各地区信息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区域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信息制造业的TFP的平均增长率为8.6%,其中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动力;东中西部地区之间TFP增长存在显著差异,且技术效率存在收敛趋势;人力资本、工业化、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比重是拉动TFP增长的显著因素,而企业平均规模和聚集效应则对其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本文利用2000~2014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基于非径向DEA分析框架下SBM模型和泰尔指数,分别测算了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运用全面的FGLS估计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三大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全国及三大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均有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差异。根据研究结论,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非常迅速,整个制药业生产年均增长都在17.7%左右,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年均增长速度约4.4%,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总利润稳步上涨;劳动生产率提高,从业人员数增加;对外贸易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在世界医药市场上已占据重要地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企业规模和管理经验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竞争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2.
本文测算了2003~2020年30个省(区、市)的包容性增长指数,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Moran’s I指数、σ收敛、空间β收敛等方法分析了包容性增长的时空演变、区域差异和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和三大区域的包容性增长水平总体提升,但在2017年后大部分省(区、市)遇到瓶颈期。三大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的包容性增长水平大幅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包容性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全国和三大区域的包容性增长具有明显的空间β收敛特征。本文基于包容性增长的内涵和中国的发展愿景,更新了研究视角和指标体系,使用空间模型进行了收敛分析,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包容性增长的发展脉络和特征,对促进机会公平、推动包容性增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2003-2006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医药制造业以及子产业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的区位商和区位基尼系数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子产业-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分布较为均匀,集聚化程度不高,区域趋同化情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而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不利于产业的发展,需要引起政府及企业的关注.同时本研究把北京与全国的情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外贸进出口总额、外贸依存度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控制变量人均GDP、城镇化比率第一产业GDP贡献率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否存在一定的影响。首先本文阐述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回顾了现有的国内研究现状,对对外贸易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对外贸易与城乡收入差距现状进行概述;其次,本文运用2002-2017年在31个省(市、自治区)数据,设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为因变量,外贸进出口总额与外贸依存度为自变量,人均GDP、城镇化比率、第一产业GDP贡献率为控制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并得出实证结论;最后,本文针对回归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医药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之一,要想在全球市场上有立足之地,需要通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基于此,本文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2013年各省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得出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较低,且东西部地区差异较大的结论。运用计量模型研究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环境影响因素,发现企业规模、外资引进和市场结构对其影响较大。从而提出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市场集中度、完善政策和制度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6.
宏观     
《中国机电工业》2009,(10):17-17
国家统计局: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3位 9月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称,截至2008年,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5位。我国已由长期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同时报告表示,我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域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空间收敛模型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以及区域差异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但区域“数字鸿沟”现象严重,呈现出东、中、西区域梯度式递减特征;省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演化不变”和“演化退步”两种类型,空间正相关性的省域数量大于空间负相关性的省域数量;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全国与东、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而西部地区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下存在绝对β收敛,不存在条件β收敛。  相似文献   

18.
罗勇  高爽 《工业技术经济》1900,38(12):41-50
本文将制造业细分为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引入泰尔指数和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作为产业结构优化衡量标准, 基于2004~ 2017年我国29个省级面板数据, 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和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影响的计量模型, 进一步将地区分为东、 中、 西3个区域, 研究了区域差异。结果表明: 异质性人力资本对东部区域产业升级和西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促进作用, 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对东部区域产业升级有抑制作用, 对中、 西部区域产业升级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1999~2007年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构建分析科技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计量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科技人力资源的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人力资源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贡献率呈现出一定的地区差异,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际上通常以人口平均收入的高低来划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世界银行发表的统计资料,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50美元~3,500美元左右的列入中等收入的国家和地区。其中900美元以下的为中下等水乎的国家,1,000美元以上的为中上等水平的国家。据1979年统计,全世界有52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0~3,500美元左右。它们之中又分为工业化国家、石油输出国、农产品输出国和农业国几种类型。我们把其中人均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