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福建省经营流通人民币企业现状和日常管理入手,剖析监管难点,围绕如何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现场和非现场监管制度、构建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加强非法人分支机构监管和多部门联合监管等相关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经营流通人民币企业的监管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征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已经形成政府部门推动建设的行业征信体系、地方联合征信体系和社会征信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征信体系格局。但征信法律体系不建全、监管主体不明确、信用信息共享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征信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必须建立健全征信业监管体系;依托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推动公共联合征信体系建设;形成公共征信为主、私营征信为辅的征信体系模式;通过建立和完善各行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乐甲 《时代金融》2014,(12):58-59
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共享是当前陕西省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征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信用政策法规建设、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金融融资模式选择以及公共信用信息征集共享激励机制设计三个方面对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征集长效机制的设计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技通讯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机制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编制出台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完善信用信息标准,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机制,形成覆盖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全国所有区域的信用信息网络。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制度,建立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P2P网贷平台在长期经营中,积累了大量的金融交易数据。但一些平台诚信经营理念不够,形成新型的互联网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的征信资料在征信数据库中空白较多,把平台交易信息纳入征信管理范畴,建立P2P平台的信用采集、信息共享、征信管理机制,对P2P行业进行征信监管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6.
我国已建成商业征信、金融征信、行业征信和地方公共联合征信并存的社会征信体系,其中地方公共联合征信为我国特有的征信模式. 在现阶段商业征信、金融征信尚不能满足全社会信用服务需求,且全国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尚难启动的情况下,开展地方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十分必要. 地方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主要有政府主导运营、市场化运营等投资运营模式和省级统一、省市两级、省市县三级等数据征集模式. 综合分析各模式的优缺点,建议地方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选择政府主导运营的省市两级数据征集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归纳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五个特点,结合上海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实践运作,从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总结了监管、公共和市场服务三个领域的五个典型应用模式,即行政监管、政府补贴享受、福利人事政策、第三方征信机构服务、特定人群风险防控,并进一步探讨运行中普遍面临的转授权和市场化运营两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良好的社会信用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必要性出发,对建立新疆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可行性进行探讨,并从加强制度建设、发挥平台服务功能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徐升 《征信》2020,38(4):41-44
共享交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对个人信用信息的利用和保护。就利用而言,共享交通服务企业基于交易的需要收集用户在共享交通中形成的信用信息,经过用户的同意,可以在共享交通系统中共享收集到的信用信息,或将其提供给社会征信机构,作为个人综合信用信息的衡量因子。就保护而言,事前需要保障用户个人信用信息权的行使,改进权利行使方式;事中需要加强对共享交通服务企业平台的监管,提高行业自我管理水平;事后需要加强非诉讼权利保护方式和纠纷解决机制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现阶段互联网金融中出现的两种小微贷模式进行分析,就模式下信贷资金和企业信息安全、行业信息共享和信用环境建设、资金来源和流动性保障等三个突出问题,提出理顺监管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和引导网络征信发展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信用环境是资金往来畅通和稳定的基本需要,从制度到基础设施的信用建设是优化营商环境、发展信用经济的根基。通过使用2016—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以及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公布的城市综合信用指数,研究城市信用水平对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失信环境里,上市企业的高信息透明度以及强外部监管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违约成本,比非上市企业具有较低的违约风险,从而能获得更高比例的信贷融资;第二,在信用建设水平较高的城市,不同信息透明度和违约成本的上市企业之间信贷融资比例差距较小;第三,城市的信用水平越低,上市企业的长期信贷融资比例越高,短期信贷融资所受影响并不显著。未来,应进一步推进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进城市信用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本文以广州市政府采购中心实践为例,介绍了广东省政府采购信息平台建设现状,提出大数据下政府采购信用履约评价应用的四条优化路径,包括制定信用标准,建强信息化应用平台;强化诚信管理,确保信用化应用实效;加强信用监测,推进智能化应用监管;形成共享机制,拓展网络化应用成果。同时,提出四项对策措施,发挥信用评价体系“激励守信、惩戒失信“的作用,助力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3.
肖振宇  翁后茹  孙阳 《征信》2020,38(3):58-63
浙江义乌市打造企业、个人全覆盖的信用评价新机制,山东荣成市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为县域城市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经验和路径。江苏昆山市可以从诚信建设制度化、优化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信用服务市场体系和健全信用联合奖惩机制等方面推进县域城市信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文章总结了我国共享经济发展总体情况,指出共享经济发展存在共享平台权责不对等、潜存法律和道德风险、大数据技术易形成新的垄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信息不对称诱发市场失灵等问题。最后,从健全法律法规及监管职能、全面扶持共享经济创新、完善信用体系,强化惩戒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依托电商平台、社交网络,互联网金融能有效实现信息共享,解决传统金融模式下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相比传统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能最大限度满足资金供需双方的金融需求,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却加剧了资金需求方的信用风险。因此,信用评级攸关互联网金融的成败。本文从信息共享、评级难度、个人隐私保护和法律监管四个层面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从而保障互联网金融征信活动到位,避免网络金融信用关系恶化,避免出现网络信用危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闫申王博阳 《征信》2023,(10):41-50
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整合了多领域的公共信用评价,既是信用主体决策的有效信息,又是国家提高规制能力的新型工具。但在实践中,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尚未找准其制度定位,也未厘清与其他信用监管手段之关系,而且在信息采集、信用评价和评价应用等环节存有潜在的法律风险。目前,完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应从其制度功能和约束条件出发,应用类型化和成本收益分析的方法,明确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的法律定位;同时,通过实体约束、程序控制和事后救济等法律途径,提高其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17.
一、改善信用环境,提高社会诚信意识。一是健全社会信用信息平台。人民银行要利用银行信贷登记系统的网络优势和技术优势,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与工商、税务、司法、金融等部门密切联系,建设面向企业和个人,覆盖社会经济生活的各方面的信息共享的公共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8.
论文对我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回顾,从中小企业融资和小额信贷视角,提出了实现金融基础数据库信用信息共享的现实需求;从理论研究和金融改革实践的不同侧面,文章论证了信用信息共享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通过对信用信息共享的发展障碍和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能有效降低贷款违约率、加强信用监管、预防信贷市场系统性风险,推广基础数据库的信用信息共享意义重大且任务紧迫。  相似文献   

19.
巩晋伟  刘昕宇 《征信》2016,(7):42-44
近年来,各地都在建设本地区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汇总各职能部门的信用信息.由于这一平台建设牵涉环节多,数据量庞大,各地在创建该平台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剖析目前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20.
缪斌 《金融纵横》2013,(9):16-19
本文在分析镇江市三家P2P借贷平台情况基础上,研究P2P借贷平台监管的法律依据,针对P2P借贷平台潜在的风险,从国家立法、监管职能部门、信用评价、内控建设、行业组织、外部经营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