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晓峰 《乡镇经济》2008,24(3):56-59
产业集群现象与正在实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互为交融、互促共进的强关联性。大量研究表明集聚式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空间发展的新模式。这种发展新模式的实质是通过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实现要素的空间集聚,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的集聚。文章从.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与耦合入手,立足于南通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群与城镇化进程的实际,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两者互动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是关于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结构如何变化的理论。文章从这一视角阐述了产业之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技术进步是劳动力转移的深层原因。并提出我国现阶段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援;推进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发展传统产业集群以及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3.
《调查研究报告》2007,(17):1-1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将关系农村发展大环境。不论从乡镇企业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大量中年以上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就业增加收入看,还是从亿万流动就业农民工转移尚在中途看,都需要防止贻误时机,“煮”农村劳动力转移“夹生饭”。要转变重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而轻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拉动“三农”问题解决的观念.从促进中小企业,小城镇与劳动密集产业发展、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声立香  陈华 《山东经济》2012,(4):113-118
城乡金融的不平衡对农民收入增长有多方向的影响。研究显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农村金融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镇金融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产生了制约作用;同时,二三产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配第-克拉克定理是关于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结构如何变化的理论.文章从这一视角阐述了产业之间相对收入的差异、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和技术进步是劳动力转移的深层原因.并提出我国现阶段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推进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发展传统产业集群以及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目前也将是今后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中国1985—2009年的相关数据,并分成两个子样本,对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进行检验,得出结论:人力资本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力资本的推动作用就越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1985~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人均耕地面积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负相关,且劳动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耕地的流失;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名义而非实际的正效应;城乡收入差别预期、农村人力资本状况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正相关。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劳务经济与资源经济互动的农村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并从政府、市场、农村金融层面对其政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梁强 《北方经济》2018,(1):71-73
辽宁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如何在城镇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合理做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影响辽宁省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优势、劣势及存在问题等研究,提出关于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合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差距具有区域差异性、农业贡献递减性和工资性来源主导性等基本特征。就业选择对收入区域差异影响的分析表明,劳动力产业转移的收入效应单调递增,不同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收入效应各异,行业技术密集度的收入效应为正。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应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劳动力最大限度地向非农产业转移;细化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拓展人力资本投资渠道,提升就业稳定性和收入水平:加大政府引导干预力度,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0.
转移后的农村劳动力多在非正规部门工作,造成工资收入低、工作条件差、就业质量不高。在包括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外在因素逐渐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之后,人力资本及其投资因素将成为就业质量提高的主要障碍之一。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实际数据分析显示健康投资、教育投资、迁移投资影响了转移农牧区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不同途径的人力资本投资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中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继云 《乡镇经济》2007,(10):22-24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阐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关系,接着以云南为例,在数量上验证了二者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模型,为云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提供经验支持,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江苏农村宏观经济发展态势越来越好,但区域间的差异却日益显著.文章以苏州、南通、宿迁的农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99-2005年的数据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力资本投资意识与人力资本存量、区位优势与吸引投资能力、农民的个人意愿与富余劳动力数量是造成江苏农村经济区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劳动力、产业发展与收入、城镇化与制度4个方面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成因,提出了促进江苏省淮安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能促进经济条件收敛。通过增加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支出,改善投资环境,引导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通过财政和税收引导和鼓励先进地区改变过分依赖生产要素投入增长这种缺乏可持续性的增长模式,加快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四川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增收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是个农业大省,要解决农村人口的生计问题,就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然而,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四川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能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怎样进行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以及如何规避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的潜在危害,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出路,而在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上必须坚持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要经济支柱、以中小城镇为主要方向、以实行人口迁移自由为根本保证的全方位推进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风云  张凤兵 《山东经济》2010,26(2):143-149
本文在对山东省城乡居民人力资本投资核算的基础上,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与要素投入的关系。结果表明,1980—2006年城乡劳动力投入差距和人力资本投资差距对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要远大于城乡物质资本投资差距。以政府为主导,提高农村普通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加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当前缩小山东省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本投资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而劳动力转移本身就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需要政府在市场主导基础上适度干预,逐步形成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良性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三重”约束:理论范式及其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明忠 《山东经济》2008,24(6):17-23
文章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微观行为条件为出发点,从理论上阐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必然要面对金融资源、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三重”约束;然后,运用问卷调查建立的数据库,利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法的运算结果,并综合运用相关的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这三重约束进行了实证分析。由此,要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从多角度入手,全方位实施突破,既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金融支持,也要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力资本积累,还要搭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关系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20.
区域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良好互动,既有利于我国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又可以为城镇化发展构筑产业支撑。文章通过梳理产业与城镇化的关系,构建区域产业转移与城镇化互动的"推力—引力—扩散力"模型,并通过对"十一五"以来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计量检验分析了区域产业转移对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产业转移对提高我国城镇化率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作用明显,但是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却未带来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要通过积极推进产城融合、理性承接产业转移、构筑互动平台、提高城镇化质量等途径实现区域产业转移与城镇化的良好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