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业务全程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对土地业务全程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为土地业务全程管理提供实施思路。研究方法:经验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业务全程管理是国土资源信息化逐渐向协同应用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对土地业务全程管理内涵分析的基础上,从业务模型、数据模型和运行模型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土地业务全程管理模式的方案。研究结论:提出的实施方案对于改善现状、加强土地业务全程管理模式的建立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讨在GIS与电子政务支持下的国土资源业务模式。研究方法:采用软件工程和实例分析的方法,阐述国土资源专项GIS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的相互关系,并以“土地勘测定界业务”为具体实例进行说明。研究结果:给出GIS和电子政务系统在国土资源业务办理中的运行机制,分析新模式比较传统业务办理模式的优势。研究结论:由于GIS和电子政务系统在土地勘测定界业务模式及国土资源业务模式中的作用与定位不同,应以构建GIS支持下的电子政务行政审批系统作为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明确国土资源专项GIS系统和电子政务系统的功能范围,发挥其不同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探析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将我国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历程分为孕育起步、探索发展、快速推进三个阶段。提出土地信息数据、业务关系、管理行为、技术方法、政策制度是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本要素,各要素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形成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本框架。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充分发挥、优化调控管理基本要素的功能作用,提高土地空间资源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建议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与新技术背景下,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应加快数据治理集成、深度融合技术方法、强化土地业务协同、精准政策制度建设、广泛拓展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建设用地供后监管问题提出以土地为载体、以土地上项目关键阶段手续为抓手的监管方法,借助土地和项目的空间位置关系及项目各阶段手续逻辑关系,按照合同约定条件,构建自动监测模型,对项目是否按照合同约定时间开工、竣工,以及开工面积、竣工面积等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自动监管,实现项目从土地供应、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到竣工验收全生命周期的多部门协同监管,并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对建设用地供后全生命周期自动化监管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6.
研究目的:不同家庭生命周期对于农户土地转入与转出意愿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福建省2015年9地市1570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研究了家庭生命周期农户土地转入与转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程度。研究结果:(1)与年轻夫妇家庭相比,成长型的核心家庭、成熟型的核心家庭和扩大的家庭土地转入意愿分别高出了77.6%、30.8%、42.9%,而其转出土地的意愿则分别降低了76.6%、34.5%、51.7%。(2)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对于农户土地的转入转出意愿影响显著不同。研究结论:需要根据不同的家庭类型制定不同的农地流转政策,同时加强成熟型的核心家庭中职业农民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当前,土地流转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不少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角度从不同侧面对土地流转现象进行了研究,对土地流转这一现象基本持赞同和提倡的态度,建议深入进行和推广。 土地流转行为是农民在现实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一种自发选择,发生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土地流转行为具有不同的特点,各地的叫法和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同时,不同的土地流转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操作过程也不够规范,妨碍了土地流转的正常运作和流转效果。对各地的土地流转模式进行归纳和概括,总结出最具代表性和推广价值的土…  相似文献   

8.
美国国家棉花总会(NCC)、美国国际棉花协会(CCI)、美国棉花公司(CI)宣布完成了棉花基金21世纪愿景(Vision21)项目下的棉花生命周期记录(LCI)和生命周期分析(LCA)研究工作。有关生命周期记录的数据收集和生命周期分析的建模,是由PE  相似文献   

9.
10.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大项目特征与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整理复垦重大项目的特征及其管理模式,对其规范化实施提出思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重大项目与前期开展的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相比具有规模大、周期长、风险大,系统性及区域性强,环境保护压力大,实施意义重大等基本特征。研究结论:为促使重大项目的规范化实施,应在实施过程中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增强区域分析;加强评估论证,推动项目实施科学性;完善组织机构、实施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国土资源档案的特点和国土规划管理的发展要求,从技术、方法、组织管理、人员素质等多个角度对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于一般的农地制度创新,沿海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属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范畴,其核心是土地开发权的界定问题。乡村工业化既推动了土地开发权从国家向集体转移,也影响了这一权利的配置方向。本文研究发现,不同乡村工业化模式形塑出不同的土地制度,珠三角的外资充裕型、苏南的外资竞争型、浙江的内生资本稀缺型工业化模式,分别产生了保护股民利益的土地共有制,强调政府统筹能力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与有利内生资本积累的"公有私占"的土地制度类型,三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性工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这表明,评价土地制度的绩效,必须着重考虑具体的工业化模式。当前,中国正处于全球资本竞争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仍然需要发挥土地集体所有制统筹土地开发权的优势,为建立服务于工业发展的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保障,同时,也应当加强土地的再分配功能,保护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提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政策重点为:调结构、调过剩产能、完善城乡统筹中土地制度,严格保护耕地.针对资源供应的刚性影响逐步扩大,全社会的发展理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走节约集约道路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应该供需双向调节,加速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市转型,加快宜居城市建设、实施建立差别化供地政策、强化耕地建设性保护专项工作.对2011年来讲,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节约集约用地是关键,严格保护耕地是硬任务,应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政府与市场关系,运用产权理论与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探讨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的政策史流变、经济学意涵和制度性创新。研究表明,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经历了由辅助性到基础性再到决定性的历史转变,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也经历了改革探索期、改革发展期与改革深化期。第二,土地要素市场化的经济学本质是土地转让权的赋予,赋予农户充分、完整且有保障的土地转让权具有理论必要性和现实必然性。第三,未来的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一方面要培育有效市场,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做好产权界定、产权配置和产权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要建设有为政府,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依托,做好数量管控、用途管制和市场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15.
国土资源数据作为基础国情信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强国土资源大数据的分析、挖掘与应用,是"大数据"时代国土资源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对浙江、贵州、南京、武汉等省市的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进行分析,总结了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的基本模式,分析了当下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DEA的长株潭城市群用地扩展的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扩展用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C2R模型,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现阶段土地利用的特点选取一定的输入和输出指标,对该区域2000~2010年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并对该区域DEA无效年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提高长株潭城市群用地扩展的经济效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有针对性地对土地各投入要素进行合理配置,提高第二三产业人员的就业素质以及加强土地市场的信息流通.  相似文献   

17.
基于"3S"技术的土地资源管理的应用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S"技术是对地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存储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3大支持技术,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3S技术的特点与优势,探讨了"3S"技术集成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最后对"3S"技术集成的意义和优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的土地管理方式的不足与缺陷,结合GIS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测绘技术,以广宁县为例,设计了基于MAPGIS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对系统目标、系统的软硬件环境、系统总体结构及系统总体功能进行了分析设计。  相似文献   

19.
以土地社会功能的公共服务、经济、社会保障功能为立足点,建立土地社会功能分类框架,并对主要功能内涵进行初步界定。根据分类目的、依据和原则、分类方法,提出分类系统包括公共服务功能、经济功能、保障功能3个一级类,8个二级类以及23个三级类。通过和已有的土地社会功能分类成果对比,本分类框架对土地社会功能界定更为清晰、涵盖更为全面,能够为土地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