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3 毫秒
1.
张秀莲 《会计师》2010,(1):98-98
<正>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技术,信息产业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特别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了以互联网为重要特征的历史阶段——网络信息时代。在卫生系统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会计电算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得到普及,对提高工作效率、规范财务管理起到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2.
网络经济是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互联网普及的产物,网络经济的发展既可以催生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也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本文作者详细介绍了网络经济的特点以及当前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发展网络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作用,为我国发展网络经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美国“新经济”现象的启示,说明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产业发展的共同选择。信息产业在带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全球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并分析了信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关系,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的配合,信息产业的发展能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并提出了促进信息产业与资本市场互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杜立军 《会计师》2011,(6):72-73
<正>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技术,信息产业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特别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了以互联网为重要特征的历史阶段——网络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现代化,要求财务管理人员除了应该具备现代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外,还必须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技能,并能够根据多变的经济环境,建立各种分析和决策模型。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步成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技术控制成为会计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财务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就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不断拓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提高财务工作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与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对于信息化水平测算主要有社会信息化指数和产业信息化指数。在对江西信息化现状从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产业发展势头等几方面测评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信息产业是国家的战略性支柱和先导产业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猛,成绩卓著。作为信息化支柱的电子产业已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实现产业变革,提高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与先导产业。它代表了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分析了世界进入信息化社会后风起云涌的形势,提出了高瞻远瞩又切合实际的方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这一发展方针是十五期间我国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我们正面对着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社会。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及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高度融合发展,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2000年末,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和股市的急速下滑,使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明显放缓。全球信息产业发展受阻,投资减少、企业裁员、产品积压、市场疲软,美、欧、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减  相似文献   

9.
李岩 《中国外资》2023,(4):52-54
<正>作为传统的农业和工业大省,河南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河南数字经济发展,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河南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利于河南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特别是数字技术跨界融合,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依赖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包括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信息技术的产业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可以带动生产方式变革,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促进经济发展,使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当前,各国政府非常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能够带动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与会计目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信息产业的崛起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两个多世纪的工业经济形态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高科技产品在制造业产品和出口中的份额翻了一番 ,达到20%—25%。美国前十大富豪有八个原来是靠石油致富的 ,到1997年则有一半以上是靠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计算机发家的。以知识的生产与运用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风暴正在冲击和取代工业经济。1996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概括了这场风暴所引…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     
我国信息产业三大领域吸引关注 世界银行全球信息通讯技术局信息促进发展项目经理蓝文博博士不久前表示,生产基地、消赞市场和国外信息企业的发展空间是国际社会对我国信息产业关注的重点。 蓝文博博士认为,国际社会对中国信息产业具有浓厚的兴趣。有很多国际信息技术企业把中国看成是很重要的生产基地,但更不能忽略中国对于国际信息业而言,是重要的长期的产品消费市场。中国许多的家庭需要消费大量信息技术产品,同时中国国内信息技术企业也需要更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升自己的生产力,这两方面对国际信息业极具吸引力。中国本土信息业发展迅速,但其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国外信息企业有多大发挥空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金卡工程》2012,(5):58-59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为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革命性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和巨大产业发展的空间。物联网将通过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成为全球新一轮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定》和“十二五”规划,把握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大力培养和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我国金融业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保证信息系统稳定有效地支持金融组织的长远发展,作为"中国国际信息技术展览会暨信息产业发展成就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信息产业部于2003年2月28日至3月1日在北京举办了金融信息技术系统集成高级会议。  相似文献   

14.
建新 《金卡工程》2007,11(2):63-63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作为本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已得到全球业界的高度重视.在国内,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国家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RFID技术与电子标签应用也必将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新机遇,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为全球商业提供服务的信息服务业和咨询服务业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巨大的产业部门,并成为本世纪经济发展的导向。我国也成立了信息产业部,作为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在体制方面的一项重大体制决策,它必将为我国未来信息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具体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辉 《会计师》2012,(1):63-64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一切,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成为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强大推动力.为顺应信息化的趋势、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推进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本文在信息化背景下,对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具体应用的有关内容连行了研究,并以ERP系统为例.分析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广播电视网、电信业务网与互联网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三网融合则是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的趋势。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之下,省级广电集团所需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客户是省广电集团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文中主要以河南有线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基于省级广电集团的市场化运作研究,探讨以客户为中心的销售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快速发展的信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的增长点和推动力。然而,稳健保守的银行经营理念与信息产业融资需求的矛盾、却是信息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为信息产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以促进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韦雪琼  杨晔  史超 《时代金融》2012,(21):173-174
在大数据时代,政府、贸易、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诸多行业都将在大数据技术中获得极大的价值提升。本文通过对大数据的跟踪和研究,解释快速发展变化的新技术,洞察信息产业发展规律,发现在其影响下金融市场的变化,以期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和判断。  相似文献   

20.
韦雪琼  杨晔  史超 《云南金融》2012,(7X):173-174
在大数据时代,政府、贸易、金融保险、信息技术等诸多行业都将在大数据技术中获得极大的价值提升。本文通过对大数据的跟踪和研究,解释快速发展变化的新技术,洞察信息产业发展规律,发现在其影响下金融市场的变化,以期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和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