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研究,以促进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分析方法,总结出了该地区旅游资源具有种类多、数量大、品位高,地貌植物资源复杂多样,宗教根文化突出,资源区位条件好等特征;对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保护第一、可持续发展、科学开发、整体开发、注重生态开发等五大基本原则,并提出相应的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2.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内地质旅游资源极具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完整性,是令人神往的旅游胜地;分析了目前嵩山地质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嵩山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应科学规划,突出地质旅游特色;完善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地质旅游资源的保护;加大宣传力度,创建地质旅游营销网络体系以及理顺嵩山旅游管理体制等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为例,采集其景点的等级属性、地形因子、客流量等相关数据,通过层次分析法获取相关因子的权重系数。基于Arc GIS软件平台,运用GIS空间分析模块下的邻域分析、叠加分析、最小成本路径分析等对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游步道进行选线。将游步道选线结果与现状游步道进行对比分析,结合野外调查和实地访谈结果,对游步道选线进行修正,组织出满足不同游客需求、主题各异的地质游览线路。为世界地质公园游览线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于2006年被正式批准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分别于2010年和2014年先后两次接受中期评估。主要阐述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近年来在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科普宣传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并结合目前地质公园建设现状分析影响其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诸如现有地质公园边界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封闭区域、地质公园建设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科学有效的地质公园规划,并建议进一步加强地质公园显示度建设、尽快调整地质公园边界和重新编制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5.
出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由地质遗迹保护和旅游资源相结合的地质公园应运而生,并且在世界各国得到迅速发展;由于地质公园处于发展的初创阶段,许多理论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简述地质公园概况,分析了我国地质公园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欧洲地质公园网络体系管理机构和建设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地质遗迹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地质遗迹资源保育的建设性策略:要建立统一的地质遗迹管理机构,创新管理体制,加强资金保证,拓宽融资渠道;要重视地质多样性保护和协调发展,加强地质保育,发展地质旅游;要促进地质遗迹资源产业化发展,开发地学文化产品和服务,重视科普教育;要建立统一的国家公园体系,密切国内地质公园联系,加强国外交流与合作。同时,要加快地质遗迹资源的调查和评价,构建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对其发展态、协调度和永续性进行评价,促进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地质遗迹资源的类型、数量、等级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可用于指导地质公园布局与差异化建设。以甘肃省主要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为对象,采用GIS查询统计、Voronoi图与CV值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地质遗迹特征与地质公园建设间的协调性问题。认为:甘肃省应该深化地质遗迹开发和利用,优化地质公园建设路径,重点向兰州南北两侧的秦岭褶皱系南移和祁连山脉北移,地质公园建设向地质灾害遗迹类型与冰川地貌类型扩展。  相似文献   

8.
石林世界地质公园开发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综合了喀斯特所有形态特征;石林旅游已成为石林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拉动县域经济、增加就业、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和收入来源,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交通与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石林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等社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地质公园在评审方法与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形成了一个有效的地质遗迹保护网络系统.地质公园的建设对于更好地保护地质遗迹,提高旅游的科学性,扩大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促进旅游产业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世界上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最好的国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中,要以科研为支撑,做好地质景观保护区的分级,羞解决好保护自然遗产与矿产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生态足迹是评估旅游景区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方法,在分析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对贵州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大小进行计算,构建生态足迹指数对其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测度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公园内的生态足迹指数为50.59%,处于强可持续发展状态。据此提出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中国公布的28个省份2012年林下经济产值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中国林下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林下经济的发展在总体上呈现出微弱的离散分布特征;林下经济高值集聚现象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区域,低值集聚现象主要集中在西北和西南地区;森林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林下经济政策均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中国林下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因此,各省市要结合实际情况,利用资源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加强与周边林下经济发达或核心省份的分工与合作,通过生产资料的完善与关联机制的不断强化带动林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土空间监测网络布局优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服务于自然资源综合监管以及全国国土空间的多级综合动态监测,以县域为基本空间单元,采用多目标优化求解方法,优选具有国土空间代表性的典型县域监测样点,使得选取的每个样点县均能同时代表某种类型的农业生产空间、城乡建设空间和生态保育空间,形成国土空间监测网络优化布局方案,为构建国土空间监测网络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基于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分县数据,结合自然本底、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空间采样数据集;采用土地垦殖率、城乡建设强度、生态覆盖度三个指标表征国土空间类型,选择与其相关性较大的自然、社会经济指标作为辅助变量,采用重复二分聚类方法进行国土空间分区;根据监测点对不同的农业生产空间类型、城乡建设空间类型、生态保育空间类型的代表性,以及地理空间分布的均匀性,设定多目标优化函数,采用多路空间模拟退火方法进行多目标优化求解,从全国县域单元中优选出能够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城乡建设、生态保育空间均具有代表性的样点县,形成国土空间监测网络布局备选方案;基于专家知识,充分考虑管理实践对监测样点布设的现实要求,从多套理论方案中优选出国土空间监测网络布局的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基于成本最小原则,优选出34个县域监测样点,形成了国土空间监测网络布局参考方案。研究结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能力日益增强,国土空间格局正在发生剧烈演变。为动态获取国土空间变化信息,掌握国土空间演变规律,及时制定国土空间优化调控策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亟需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国土空间多级综合监测网络。本文面向全国国土空间监测网络建设优选出的34个县域监测样点,能够以最少的样本数量实现对主要国土空间类型的全面覆盖,可为全国国土空间监测网络优化布局提供参考。同时,研究提出的国土空间分区和监测样点优化布局方法可为重点区域国土空间监测网络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引用西北林业1999-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以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为基础,以层次分析法(AHP)和Delphi法赋权后将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建立西北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以协调度函数评估各子系统间协调度。结果表明,我国西北林业建设有3个明显阶段,但稳中有持续上升趋势,且协调度良好,利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由于政策失灵和林业系统的长期、动态、不稳定性,西北林业的建设需要国家从政策方面更加大力度,人民更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基于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公平原则探讨农地非农化配置中的收益分配问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农地非农化配置中,不同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土地收益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现象。研究结论:在农地非农化配置中拟通过村级留地制度、提高建设用地指标最低交易价和税收等方式,实现土地收益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概括了中国沿海区域范围内海岸带生态系统和沿海资源管理方法的现状。为今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管理项目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全文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海岸带的生态健康状况,人类发展、活动所带来的环境威胁以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的描述。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问题后所提出的几点参考对策及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比较了2001~2009年生态足迹变化,并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了江苏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通过对生态足迹测度方法的理论再思考,评价江苏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发展存在严重的生态赤字问题,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针对江苏省严重的生态问题,建议江苏需要进行经济转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的认识,探讨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方法,为相关规划和政策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1)计算出6126个网格单元、95个乡镇(街道)、6个市(区)的空间开发潜力指数以及泰州市极限建设用地容量;(2)建设用地预测建立在供给——需求关系之上,根据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计算出泰州市建设用地总量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城镇用地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建设用地城乡统筹方案。研究结论:空间开发潜力评价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也是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重要依据;建设用地空间上的拓展与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基本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19.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江苏省2000-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该省5年来各类土地生态足迹消费和供给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江苏省生态足迹呈不断上升趋势,生态赤字程度加剧;化石能源生态足迹大幅上升,耕地生态足迹缓慢下降;控制人口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阐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粮食安全、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对于建设用地规模的制约,提出在建设用地供给和需求规模不均衡的情况下,必须采取引导和控制措施,促使两者趋于动态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