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终结论是美国学者米勒给当今文学界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影响是极大的,笔者将从其产生的理论基础以及争论的焦点等方面来对文学终结论进行探究。希望以此能够引起大家对文学终结论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商》2015,(5)
伴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当下对教育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教育行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样也面临着许多未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教育行业需要在课程建设、教师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大力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工作,建立健全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创新体系,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传统性与创新性的结合,传承汉语言文学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3.
刘继阳 《商》2014,(29):103-103
神话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型,而文学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与神话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神话中包含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万事万物,生活百态及政治问题等,而文学深受神话的影响。神话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与灵感,因此,文学研究与神话密切相关,文章从汉代文学中神话的时代背景、发展特征及文化嬗变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4.
宁秀丽 《中国市场》2013,(37):165-166
都市文学是指20世纪末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通过绘写现代都市景观,展示都市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文化性格,反映都市情绪,彰显都市精神。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长河中,都市文学及其所属的大众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文化艺术的必然。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学的载体发生了变化,文学不再单纯地以文字的形式写在纸上、印在书上,它开始与图像、声音等结盟,通过大众传媒这一媒介来传播。对于视像与文学相结合成的文学新样式,需用文化诗学文本内外整体性研究的方法,来全面关照“视像-文学”这种新的文学现象。文化诗学以它开放性的理论品质顺应时代变迁来接纳新文学样式,它把这些新文学样式作为文艺理论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拓宽了文艺学的学科疆界。  相似文献   

6.
单学帮 《商业时代》2007,(25):111-112
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当发挥改善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品格,帮助协调社会矛盾的作用,从而增进社会和谐。20世纪50年代钱谷融教授提出的“文学是人学”的学术命题,与现今我国提出的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不谋而合。本文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影视文学并形成产业,生产传播经典文学作品塑造国民积极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逐步摆脱文学边缘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旅游文学是旅游文化最为重要的表达方式,文化营销是市场营销的一个分支,对旅游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旅游业与旅游文学相互作用,旅游文学能提高景点的知名度,并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起传播作用。旅游文学还能提高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品位。目的地形象和旅游文化营销又相辅相成。未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文学势必与旅游业同时发展,并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旅游文学应朝着拒绝浮躁与虚假,坚持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学兴起于20世纪中期,作为一个文学概念被提出。近年在文学研究中也是比较受关注的领域,因为它涉及的内容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从英美文学出发,对生态文学所倡导的"回归自然"和"回归本性"两方面主题的深层内涵进行剖析,借以引起读者对生态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思考。学者王诺对生态文学有自己的认识,生态文学是在生态整体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探究影响生态危机的根源。简单地说,生态文学反映人和自然之间的发展关系,这种概念虽然提及的时间短,但反映的思想却是影响深远的,观看英美文化的发展史发现,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的作品,都提倡对自然本性的尊重,题材形式各异,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文章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真正体现了回归的思想。个人认为英美文学提到回归思想包含两个方面"回归本性"和"回归自然",这两个方面又包含多种层面的含义,非常值得探讨和深思。人类应当具有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点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萍阁 《消费导刊》2011,(5):110-111
在我国的初中级教育阶段,文学写作教学的普遍缺失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旨在通过探究当前我国文化艺术界对文学概念的理解和文学的特性等问题,找寻出我国文学写作教学长期缺失的隐性逻辑,并针对这种逻辑提出破除的方法,以期对我国文学写作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高亢 《商》2014,(5):91-91
十八世纪末哥特式小说出现以后,哥特式的艺术手法就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成为了现当代英美文学中的一种创作传统,具有深远的影响。哥特传统就是指对社会的黑暗和暴力通过神秘和恐惧的形式来进行揭示,从道德层面对这些黑暗和暴力进行深刻的探索。哥特文学整个的发展过程都受到了英美社会、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英美文学也受到哥特文学的影响。在这种相互影响与融合的过程中逐步出现了影响广泛的哥特式传统。  相似文献   

11.
一伊斯兰题材的游记文学 公元1475年,俄国人得到了俄国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弥足珍贵的阿法纳西·尼基京的手稿,从而为俄罗斯与伊斯兰文化交往史的研究增添了新史料.阿法纳西·尼基京是特维尔市①的商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是曾在穆斯林统治下的印度度过4年光阴.他曾与莫斯科大公伊凡的外交使节一起前往海外进行考察和访问.阿法纳西·尼基京记载了自己的行程与见闻,将自己的著作称为<三海行记>.  相似文献   

12.
赵晨  郝泽军 《中国市场》2015,(1):143-144
文化交流活动在如今日益频密,使得文化差异这一往往会对交流活动构成障碍的概念凸显出来。文学创作作为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借助文学翻译构建了跨文化交际桥梁。文学翻译自然难以避免以各种翻译途径克服文化差异这一重任。  相似文献   

13.
自1992年建交后,中韩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得到迅猛的发展。文章立足于中韩文学交流的现状,总结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对未来有利于中韩文学交流的因素进行探究,旨在进一步促进中韩之间的文学交流。  相似文献   

14.
李雪 《中国报业》2023,(16):160-161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也是能够影响到人们的文化意识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环。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技术得到空前广泛的推广,这给汉语言文学带来全新的契机与挑战。如何利用融媒体平台为汉语言文学提供更好的服务,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要课题。本文重点讨论汉语言文学在融媒体环境下传播的具体特点及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英美文学课程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针对这一现象,文章就美育中的"完人"教育与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对比论证,从美育视域指出深化文学教学的意义,并对如何在文学课中实施美育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旨在为英美文学课程的发展趋势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商》2012,(20):10-10
"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中美两个文化截然不同的国家,其文学的发展却在20世纪30年代达到了惊人的相似,这就是产生了在中美文坛占据主导地位,在两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化史上都有过重大影响的左翼文学,两国左翼文学尽管发生和终结的背景不一样,但都以自己辉煌的成就谱写了文学史的灿烂篇章,并且都以人类博大的胸怀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对人类黑暗的一致谴责和对光明的共同追求,使它们形成了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可喜局面,对世界文学作出了各自独特的贡献,从而远远超越了不同质文化交流的一般意义。  相似文献   

18.
长久以来,文学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被很多学家学者所研究。传统观念认为文学隐喻就是一种修辞现象,是词语和词语之间的替代交换。但是随着该领域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研究的不断完善,有了和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现代隐喻学术论,认为文学隐喻并不简单地是一种修辞现象,更多的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手段之一。本文分析了文学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普遍性,阐述了商务英语中文学隐喻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9.
周玮  李莉 《商业科技》2013,(11):168-168
长久以来,文学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被很多学家学者所研究。传统观念认为文学隐喻就是一种修辞现象,是词语和词语之间的替代交换。但是随着该领域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研究的不断完善,有了和传统观点截然不同的现代隐喻学术论,认为文学隐喻并不简单地是一种修辞现象,更多的是人类认知世界过程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手段之一。本文分析了文学隐喻在商务英语中的普遍性,阐述了商务英语中文学隐喻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叶的中国,翻译文学被当作启蒙和教诲的工具而得到大力提倡,与此同时,女性也被推向中国历史的前台。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翻译文学出现了“写情”和“女性”题旨作品的广泛流行。翻译文学作为当时输入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一个重要介质,引进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异国人物形象,其中各种西方女性形象的输入激发了国人对新型性别秩序的想象和重构,翻译文学成为性别话语交锋的斗争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