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两个务必”为中心的西柏坡精神,是以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对我国政治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它主要是对已经取得了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和平时期产生的骄傲自满、骄奢淫逸的作风的防范,同时也是促进当前共产党员廉洁自律的重要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
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一个主要议程,是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勇敢地迎接新考验.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新的高度,体现中国共产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科学判断和高度自觉,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要求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在新形势下执政理念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4.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一个执政党若想长期执政,就需要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有自己的执政理念,科学的执政理念能帮助中国共产党巩固长期执政地位。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初,靠科学理论结合本国实际形成毛泽东思想,对加强当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指导性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加强党的执政理论研究的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若要经受住各种挑战与考验,需要执政党的执政理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理念、政治担当和发展理念,足以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把握执政规律命脉,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执政理论、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立场和民主执政的执政方式等,继承和发展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在结合中国实际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根本性问题上,继承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以中华文化发展规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契机...  相似文献   

6.
姜滢洁 《消费导刊》2009,(24):238-238
理解政党执政规律,分析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应遵循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统一。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执政理念的一次新飞跃。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主要内涵和实质,对实现社会转型的时代要求,发挥着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等作用,尤其是对经济欠发达的贵州贫困农村构建和谐、实现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现在已经成为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结晶."以人为本"区别于"以人民为本",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以人为本"是以人为目的和以人为手段的统一."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辩证统一的.坚持以人为本,要与"人类中心主义"划清界限.  相似文献   

9.
党的先进性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最本质要求,是共产党有效执政的生命线。党的先进性,对于共产党有效执政的作用是具体和历史的。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在党的执政理念上与时俱进;必须在党的执政体制、执政方略和方式方法上与时俱进;必须在党的执政资源拓展和执政环境建设上与时俱进:必须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上与时俱进;必须在党的执政主体建设上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命题,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刻.学术理论界主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确立的重大意义、内涵、特征和优势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制度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今后要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以期该项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党始终秉持的人民立场的诠释与遵循、对国情世情的判断与把握.它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相契合,内蕴着对党的执政基础的深刻认识、对执政宗旨的切实贯彻和对执政任务的全新概括,并在执政为民的实践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先进性、务实性、针对性地认识.  相似文献   

12.
李晓晴 《商》2014,(47):58-58
“中国梦”的提出高度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它也是当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共同理想的体现,具有深刻的意义。“中国梦”是理想与现实、共性与个性、世情与国情、求同与存异、国富和民福的高度统一,它深化了我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可纵向从过去、现在、未来,横向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构建由强盛中国梦、法治中国梦、文明中国梦、和谐中国梦、美丽中国梦与幸福中国梦组成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有力保障;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推进器;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里程碑。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在制度和法律上维护和保证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同时,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方式。这是实现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相统一的重要环节。我们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深刻认识党依法执政的重要性,强化依法执政的意识,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陈金莹 《现代商业》2008,(3):219-220
降低执政投入,提高执政收益,是世界所有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面队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完成自己的执政使命,必须增强执政投入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降低执政投入,从而不断提高执政收益。这是我们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人本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活动的本质要求。国际形势与国内社会现实面临新的发展状况,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初心,不变的是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漫长的实践中,把握住以人民发展为追求的党的执政规律,提出了各具时代特色的论断,展现了党的为民情怀。人本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立场有着与时俱进地时代价值,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有利于满足人民需求。  相似文献   

16.
许爽 《北方经贸》2012,(2):18-19
在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规律指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于民众的民主诉求现状及趋向和政权的组织运行特点基础之上的固有的内在根据。无论政党的性质如何,都会因为把握了执政规律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也会因为违背执政规律而削弱执政地位。只有从新的实际出发,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才能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已经整整十五年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进入了关键的历史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构想,为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指明了航向。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长期思考之后所达到的历史新高度。正是邓小平为我党攀上这一认识高峰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石。今天重温邓小平十五年前的南巡讲话,我们愈益深切地感受到它的思想伟力。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经济基础。所以,在新形势下,应该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推进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这对于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以及对于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国有企业的党建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经济政策是一个转折,是列宁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和实践的开端,而后来的种种挫折和偏差,都是违背客观规律所造成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来看.新经济政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探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有现实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充分遵重认识规律,深化认识、科学理解和全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当前,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着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简单陈旧、领导干部素质不高、基层组织建设面临诸多矛盾等问题。必须确立科学的执政理念,深化干部队伍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以实现长期执政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