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逐步发展,《暂行规定》等碳排放权会计准则的初步建立,有助于在碳会计核算方面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暂行规定》的发布是碳交易会计管理工作的一次突破性探索,应继续将会计理论与交易实践相结合,针对有争议和可优化的问题不断完善,以期制定和出台正式、具体的碳排放权交易会计准则。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探索建立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是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举措。碳排放权交易是在《京都议定书》的背景下,欧美等发达国家引入的基于市场的碳减排政策,在减少高耗能行业的碳排放和化石能源消耗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碳排放权交易是指企业在碳市场内开展配额和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交易行为。政府以经过核算的历史碳排放数据或  相似文献   

3.
<正>2024年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将替代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成为我国碳交易领域的法律基础,对促进全国碳市场规范有序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条例中规定“重点排放单位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购买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清缴其碳排放配额。”  相似文献   

4.
“双碳”背景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蓬勃发展。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会计处理目前按照财政部印发的《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财会[2019]22号)执行,本文结合该规定以S公司为例,对其碳排放权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实务处理分析。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碳减排方面做出了众多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电力行业)》(以下简称《方案》),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分三个周期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对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  相似文献   

6.
碳汇两种概念的辨析及碳汇市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上对碳汇的概念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碳的聚集,另一种则解释为碳排放交易制度。根据《京都议定书》而引伸出的定义,应为后者,而国内大都翻译成了前者。这将导致人们对碳汇定义的误解。只有采用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定义才能更好地理解碳汇市场的诞生与发展。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目前的碳排放权交易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减排量交易;二是以配额为基础的交易。碳排放权交易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日前,生态环境部组织对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2年印发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编制形成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管理办法”),并公开征求意见。不同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强制属性,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遵循自愿的原则,通过鼓励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行为,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2012年出台的暂行办法首次提出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采取备案管理制度,明确将备案减排量称作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出台即将满周年之际,有媒体质疑,一年来,没有完成一笔交易。言下之意,效率低下、进展缓慢,让心系"碳交易"的人士牵肠挂肚。质疑之问一方面说明,舆论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关心、关注。其正面意义十分明显,有助于大众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暴露无遗,难免让人产生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错觉。所谓碳市场是指碳排放权交易活动产生的市场,  相似文献   

9.
正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首笔全国碳交易快速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国碳交易系统将为实现"双碳"目标助力,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由试点起步。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0.
刘江波 《中国石化》2013,(12):46-47
中国石化积极参与碳交易,搞好碳资产管理,掌握市场竞争主动权。 2013年11月28日,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在北京环境交易所鸣锣开市。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购买了京能集团2万吨碳配额,完成了基于配额的首笔碳排放权交易。此前,碳排放权交易已经在深圳和上海启动。12月,天津和广东也将启动碳交易市场。有专家表示,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在全国各地开启,作为一种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碳减标手段,碳交易将给中国环保带来新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1.
早在2011年,国家发改委就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省市为我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以下简称“碳交易”)试点城市;2013年,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5个试点省市先后启动碳排放权交易,正式开创了我国碳交易元年;2014年,湖北启动试点,碳交易在各地继续推进.据国家发改委网站2月发布的消息,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进展顺利,下一步还将研究尽快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虽然中国的碳市场发展落后于欧盟和其他发达国家,但中国却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潜在市场规模巨大,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从世界和中国范围来看,电力行业都是碳排放和碳减排的重要领域,也是碳交易市场的主体之一,随着下一步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加速推进,电力行业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最近,记者走访了深圳、北京等地的碳交易市场和有关电力企业,从电力企业参与碳交易的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得到了一些启示,在这里与读者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用能权交易制度作为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对改善城市碳排放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22年我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用能权交易制度对城市碳排放绩效的作用机制及其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用能权交易制度显著降低城市碳强度和提升碳全要素生产率;(2)用能权交易制度有利于非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碳强度的降低,同时也有利于非老工业基地和非资源型城市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3)用能权交易制度主要通过结构效应、创新效应和监管效应等途径改善城市碳排放绩效;(4)用能权交易制度的碳排放改善作用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能够实现环境红利和社会福利相容发展。因此,稳步扩大试点政策范围,积极探索实现路径和推进区域协同是实现绿色低碳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宣布同意7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2011年11月9日,国务院在常务会议中通过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并提出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议.2012年7月,上海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本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并于2012年8月16日召开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试点启动大会.为了建立成熟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确保碳交易能够稳定持续地进行,上海市发改委组织了包括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内的多家专业机构在2012~2013年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框架,包括总量控制、配额分配与管理、企业碳排放核算与核查、市场交易管理制度和监管与评估制度,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  相似文献   

14.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作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工具,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基于2009—2021年沪深A股1 155家制造业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时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双碳”目标下碳排放权交易对制造业企业低碳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可显著促进制造业企业低碳转型,数字化转型在其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相比民营企业和大型企业,碳排放权交易对国营企业和小型企业低碳转型提升效果更为明显。研究结论对促进制造业企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立理性层次不同、非线性成本的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两企业垄断产量博弈模型,然后对模型系统的进行稳定性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发现,系统的稳定性与系统的所有参数都相关,而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变化对系统均衡点的存在性、稳定性及其值的大小也有很大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有限理性企业的产量调整速度和适应性理性企业的产量调整速度,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升高会导致系统的稳定性增加,而随着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升高,企业的均衡产量因碳交易成本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1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完成了总体设计,我国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的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鸣锣开市。这是我国以实践行动履行国际减排承诺的《巴黎协定》,也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实践。作为碳市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方案》明确了我国碳市  相似文献   

17.
碳交易市场的构建,根本目标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配置各类节能减排资源中的作用,从而取得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减排的效果。2013年6月18日,深圳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11月26日,上海碳排放权交易鸣锣开市。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作为我国首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7个省市之一,将肩负起我国中部地区的低碳示范的任务和责任。对碳排放总量目标进行预测是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基础工作,是确定配额的前提条件。以2007年湖北省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的混合能源经济模型,对2013—2020年期间湖北省在不同经济发展速度和低碳技术发展模式下的能源消费总量、能源强度以及由能源消费引起的CO2排放总量和由水泥生产引起的CO2排放总量等进行了预测,以此作为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总量目标设置的参考依据,并为湖北省低碳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全国碳市场发展进入“深水区”,市场扩容落棋一隅,但后续如何谋篇布局,仍需等待具体的实施方案出台。2024年,碳圈迎来“开门红”。1月22日,阔别七年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正式重启,补齐全国碳市场拼图,市场体系更加完整;1月25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发布,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开启了碳市场法治新局面;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首批扩容拉开序幕,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入市脚步渐近……  相似文献   

20.
碳排交易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自2011年启动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2013年6月深圳市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截至2013年11月,累计交易量超过13万吨二氧化碳,交易金额超过人民币850万元。下一步,将从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试点示范工作,还将研究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