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山东省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传统产业拉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更需要通过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其中,资本市场及证券经营机构的深化发展,对于实现"三去一降一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深入分析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下证券业的发展情况,并针对性地提出新旧动能转换下证券业的发展路径,从而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旧发展动能正接续转换。按照十九大报告的有关要求,预计未来培育经济新动能主要集中于五大领域。论文在重点分析这些领域的现状、发展趋势基础之上,对商业银行如何服务好经济新动能分别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在全省、市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背景下,各级财政部门顺势而为,积极把握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当地经济发展有利形势,认真落实当地新旧动能转换有关决策部署,通过转观念、调结构,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充分挖掘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加大对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以下是就汶上县财政部门参与支持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转换,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深入研判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客观把握经济转型的时代要求,准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所谓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生了变化,使经济发展特征从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工作者,要认识新常态,把握新常态,推动资本市场在新常态下更好的发展。本文旨在分析新常态经济运行的一般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动力强劲,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分析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要素,对于预防经济系统风险,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提升经济发展动能,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经济发展实际,探索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有效路径,推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上升动力和下行压力交织,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时期。面对动能迭代更替的经济规律,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中央提出要全面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优胜劣汰和产业重组,提升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要加大生产要素的供给,提升其有效利用率,其中金融改革创新具有先导作用,是推动"三去一降一补"最为有效的政策工具。基于此,本文以江西为例,对区域供给侧改革与金融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6月,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2018年1月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2018年2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自此,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大幕全面拉开。为保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顺利实施,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设立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由省财政厅通过省财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出资设立引导基金管理公司,具体承担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管理运  相似文献   

8.
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成长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支持。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新动能的成长仍然面临不少金融约束,必须着力打破金融约束,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9.
<正>新旧动能转换有三层含义:一是借助于新动能的增量去对冲旧动能的减弱,以此加快速度培育新产业和新技术,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借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创造出新模式、新业态,由此改造旧动能;三是借助于新动能创造出的战略纵深,为升级旧动能赢得空间。新旧动能转换对民间投资提出了更高要求,引导民间投资的正确流向、  相似文献   

10.
当前新旧动能转换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爬坡过坎、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优化的重要途径。论文在梳理国务院、山东省政府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相关政策体系及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推动作用,探索大型基础设施供应链企业融资模式,引导商业银行提高新旧动能转换金融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1.
现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成为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城市群之一,科技和金融资源丰富,推动长三角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长三角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出发,总结长三角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现存问题以及硅谷的成功经验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1月,国务院国函[2018]1号批复同意山东省关于建设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总体方案,要求积极探索新旧动能转换模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保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山东省积极推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放缓、结构升级及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阶段。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动能是经济新常态时期的重要任务和目标,而发展数字经济则是目前最优的经济发展模式。2017年数字经济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预示着数字经济作为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发展模式之后的又一新型社会经济发展形态,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但数字经济模式属于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尚无一个完整的发展参考体系,需要我国自寻探究发展道路。由此,本文在研究数字经济内涵及其战略意义的基础上,基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和国外发展战略提出了我国数字经济的具体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是我国"三农"工作面临的又一个全新课题。它的提出,表明我国对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认识更加深入。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要从培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手,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适当的方式进入农业,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农业"新六产",推动我国农业实现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青海省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通过分析青海省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及重要意义,探讨青海省新旧动能转换及产业链转型的现状、存在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着力构建经济新动能,推动经济稳定可持续增长,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客观选择。论文从经济发展质量、禀赋资源优势、国际竞争形势、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以及生态文明等五个方面重点论述构建经济新动能的重要性,理清金融通过服务创业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构建经济新动能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应进一步通过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和防范金融风险,来培育、构建并服务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德清地理信息小镇作为对象,经济新动能相关理论作为基础,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要素参与、效率优先"的运行机制,促进小镇培育经济新动能的创新驱动。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四新经济,具体研究新模式建设,新模式中需要打造地理信息产业主导的新旧动能转换模式,通过以地理信息为特色构建新产业体系,培育"新载体"拓展动能转换新空间来实现新模式的构建。然后对于小镇建设新动能培育中新动能转换比率、新经济发展考核指标、人才流失这三方面分析面临的问题,为小镇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可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夏志青  宋歌 《中国外资》2022,(24):56-59
<正>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度推进,鼓励山东本土企业“走出去”,通过优化跨境投资,刺激省内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开发能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之一。2018年1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同年2月22日,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济南召开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关于新常态的话题,媒体议论纷纷,有各种各样的解读,许多专家认为新常态主要包括三层涵义: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超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档;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微刺激”、“精准刺激”。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我国正处在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交替接续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这一阶段里,一些有别于以往的发展新特征越来越明显。数量型扩张的经济模式已经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实现高速增长,特别是随着人口红利减少、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配置效率、要素供给效率以及潜在增长率下降。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提升经济长期持续发展能力,摆脱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重构国家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