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陈博  李占东  单丹丹  李吉 《价值工程》2012,31(30):98-100
针对滨北地区地震资料有限、主河道识别难度大的特点,建立了二维地震资料主河道识别的模式和方法,并辅以钻井岩电特征进行验证,联合三维频谱分解河道追踪的技术,完成了扶余油层主河道预测工作。滨北地区主河道特征具有继承性好、多物源、多分支的特征,河道以北部物源为主,兼发育西部和东北部物源,呈现汇聚和再放射网状特征。扶余油层河道砂油藏的形成主要受岩性变化带、河岸侧翼遮挡、断层截断遮挡和初泛泥岩垂向封堵等因素控制,主要发育3类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以岩心和测井分析资料为基础,通过对长春岭地区扶余油层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特征、粒度分布特征、测井相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的综合研究,确定了该区主要为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主要沉积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废弃河道、席状砂等.结合区域沉积相资料,根据测井资料、砂体分布特征、岩心微相剖面对本区扶余油层储层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以现代沉积理论为指导,参考储层层次分析方法和储层模式预测描述方法,对李堡油田堡1断块泰一段二砂层组厚油层进行了模式预测。在厚油层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解剖砂体内部建筑结构,识别出厚油层砂体为4期河道砂体叠加而成,并识别出3个相对均质的结构界面,对厚油层砂体进行宏观的连续性和方向性预测,在此基础上对单期次河道砂体的连续性、方向性、厚度与渗透率采用模式化预测性描述,较好地解决了井间砂体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在本文中,明确了薛岔-五谷城地区长63油藏储层划分标志,揭示了其沉积相及砂体展布规律,说明了区内长63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提高了长63油层识别水平。  相似文献   

5.
测井约束地震反演技术是储层描述中一项较为成熟的技术,该技术成功地将低频丰富的地震资料与高频丰富的测井资料相结合,适用于以岩性油藏为主的勘探地区,对浊积砂体发育的地区应用效果尤为明显.通过精细解释沙三中各层的构造,对该区探井和开发井进行合理的处理和标定,做好该区的地层速度统计分析,建立合理地质模型,做好反演预处理工作.提高反演资料的分辨率,识别出了沙三段的储层.从反演砂体分布形态看,物源从东南方向向前推进,形成大规模浊积扇储层的规律.本区油气藏主要受构造岩性双重控制,油气藏类型主要为自生自储的构造岩性油气藏和岩性构造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贾艳霞 《活力》2006,(5):222-223
stratimagic是帕拉代姆公司推出的专门用于岩性解释、油藏描述、地震相分析的软件包。它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分析、统计聚类的分级分类、主组分分析(PCA)以及岩性尖灭识别等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对地震属性及所反映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解释,利用Stratimagic软件可以实现地震道、多属性数据体以及变时窗/深度和等时窗/深度的层段内的地震相自动划分,地质相分层曲线约束下的微相划分,研究其与沉积相以及与岩石物性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进行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本次应用Paradigm地震相分析软件,对泌阳凹陷杨楼一王集地区进行地震相的划分,进一步发现和落实隐蔽油藏,收到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精细地质研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某区块二类油层的沉积特点和剩余油分布特征,认为二类油层剩余油仍主要分布在河道砂中,其次分布在有效厚度小于1.0m的砂体中,主要分为厚层顶部剩余油、层间干扰型剩余油和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并提出了不同类型剩余油进行聚合物驱的调整挖潜方法。  相似文献   

8.
《价值工程》2016,(11):95-97
八面河未动用储量主要为沙四段滩坝砂储量,其主要特点是层薄、渗透率低、油稠,难动用。在近3年技术攻关和现场试验摸索中,积极采取老井复查与新井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针对规模较大、适宜注水的区块开展储层再认识,落实储层、储量,借鉴低渗透油藏开发思路,实施先期注水,优化多段塞复合压裂工艺,提高单井产能,改善开发效益,努力实现难动用滩坝砂储量经济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9.
喇嘛甸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无效注采循环严重,储层非均质性是制约剩余油挖潜的重要因素。北东块一区萨Ⅲ油层组为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不同的沉积环境导致层间、层内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各小层分层系数平均值3.29,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平面上砂体发育程度差别不大,沉积相带对平面物性特征和砂体展布均有较大影响;层内沉积构造与粒度序列不同的组合方式加深了层内非均质性,层内夹层发育,反映了沉积过程中不稳定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
地震是我国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能够探明地下油气含量及油气分布状况。地震处理资料成果,能够充分发挥地震资料的横向信息优势,为判断地层砂体发育状况,判断剩余油分布,为油田开展地震时深转换方法与速度模型、层位标定方法、断层剖面识别方法、断层平面识别综合解释方法、断距确定方法与断层三维组合方法,实现断层与构造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预测,提供可靠依据,为制定合理开发调整方案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由于施工条件艰苦,野外作业时间长等原因,在地震施工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本文就物探地震野外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对策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于立明 《价值工程》2012,31(26):94-97
辽河油田锦99块构造特征复杂,储层砂体变化快,区块1992年投入开发,但初期投产油井生产效果较差,区块全面停产12年,属于尚未进行大规模开发的地区,为了正确识别油水层并为制定油田开发方案提供依据,建立该地区油水关系解释图版和识别标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储层"四性"(指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关系研究,应用交会图版法来识别油水层。同时,结合对区块内各四级断块内的油井进行试采,来综合确定含油层系,为下部开发部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萨北油田在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后,产量进入总递减期,后备优质储量不足,因此三类油层中的优质储层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增储上产的主要资源基础。油田开发后期为实现对这类难动用储层精细开发调整,也为了更客观地描述各沉积单元的沉积特征,本文对该试验区GⅡ油层组进行了至单砂体级精细对比,将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微相进一步细分15类沉积微相(3类水下分流河道、3类河口坝、3类主体席状砂、6类席状砂),建立了15类测井微相模式,并依照此模式对研究区储层进行了精细刻画。本次研究发现GⅡ油层组部分小层具有明显水下分流河道特征,且在席状砂中预测出物性较好的主体席状砂可进行优先开发。这种对三类油层沉积微相的精细研究方法为今后同类油层的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对油田开发后期持续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扶余油田东区原油黏度大,水驱难以受效,因此我们在研究油藏地质及物性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前期热采研究成果,在新井进行蒸汽吞吐试验,力求为扶余油田进行整体改造、剩余油的挖潜以及提高最终原油采收率探索一条新的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复杂地质区域薄储层预测的难题,以民东地区泉头组一段研究为例,应用低频补偿、高频恢复构建拟波阻抗曲线的方法重新构建拟波阻抗曲线,同时,通过测井曲线标准化、子波标定及地震合成记录、地质模型建立等重要环节,最终实现了民东地区泉头组一段储层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下的反演结果能够识别出6m左右的薄砂岩,同时结合沉积地质认识,刻画了泉一段砂体的空间展布,为储层预测可靠的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5.
曹玉勤 《价值工程》2011,30(23):63-64
本文以新疆南疆地区灌区具代表性上细下粗二元结构地层为研究对象,结合西南部地区灌区中小型水利工程,分析平原区松散土层对渠道工程的影响和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此类土层在南疆的灌溉区分布广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河流冲洪积形成的上部细颗粒砂土和下部粗颗粒砂砾石二元结构地层,通过引水干渠改扩建工程地质勘察几个阶段的情况,主要探讨分析粗细颗粒土层在渠道工程运行中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6.
毛伟华 《价值工程》2010,29(24):244-244
针对油田在用井下采油筛管防砂过程中出现的砂堵等问题,依据能量转换原理,研制出一种辗辊式井下采油筛管。辗辊式筛管既防砂又不发生砂堵,还具有穿透性和节能效果明显等特点,不仅可用于一般的采油井、含砂量大和压裂的井,还可用于污水泵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李守朝 《价值工程》2011,30(33):1-3
林樊家油田林东馆三段地质条件复杂,地层敏感性强,供液差,产能低,油稠,出砂严重,多年来采用了各种工艺措施,均未取得好的水驱开采效果。文章运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低水驱的主要原因和论证了低效水驱转蒸汽热采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该块低效水驱转蒸汽热采的开发经济技术政策界限。开发实践表明,低效水驱稠油油藏通过转热采可大幅提高采收率,同时研究成果对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中的桩位控制、护壁支模的方法,以及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厚的砂性土层、流砂层、淤泥层等问题的处理方法和安全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健 《价值工程》2014,(7):139-140
特种实验室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重要的实验楼,外墙采用了蒸压轻质砂加气混凝土砌块(AAC),该材料内部含有大量的封闭、细小的气泡,具有干密度小、保温性能良好、隔音等优点。采用薄层砌筑工艺灰缝小(2-3mm),有效减少墙体复合应力,从而增加墙体有效强度,使抗震性能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