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曹凡峪地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劳山乡西北侧,研究区面积约30km2,是劳山油田主要开发区块之一,主要开采层位为长6油层。曹凡峪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发育于三角洲前缘,为低孔低渗储层。通过岩心物性分析、薄片鉴定、录井、测井等资料,对曹凡峪地区长6储层的层间、层内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长6油层展布主要受沉积相控制,储层非均质性强,要对该类储集层采取有效改造措施,以达到开发区整体高效稳产的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喇嘛甸油田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无效注采循环严重,储层非均质性是制约剩余油挖潜的重要因素。北东块一区萨Ⅲ油层组为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不同的沉积环境导致层间、层内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各小层分层系数平均值3.29,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平面上砂体发育程度差别不大,沉积相带对平面物性特征和砂体展布均有较大影响;层内沉积构造与粒度序列不同的组合方式加深了层内非均质性,层内夹层发育,反映了沉积过程中不稳定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3.
胡越  孟元林 《价值工程》2015,(15):220-222
茨榆坨采油厂牛74块沙二段储层物性较差,层内非均质性较强。为了研究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常用层内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来定量表征储层层内非均质强弱程度。然而利用传统的地质统计学的方法计算出的渗透率变异系数范围在0~+∞之间,很难从定量的建立层内非均质程度的概念。针对此问题,本文利用与数据分布类型无关的洛伦兹曲线法建立层内渗透率变异系数模型,它求出的范围在0~1之间,可比性、适应性强,能明确反应层内非均质强弱程度。劳伦兹曲线法更适用于储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研究区小层精细划分、沉积微相划分、构造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对研究区沉积特征及非均质性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通过岩性分析、粒度统计、平面展布物性实验等手段,对平面和层间非均质性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5.
双河油田为近物源快速沉积的陆相碎屑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分层产状差异大,层间干扰严重,特别对聚合物驱开发,影响分层聚驱效果的发挥和波及体积的扩大。通过分采泵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层间干扰问题,促进了多层同步见效,提高了阶段采收率,扩大了聚驱效果,为多层油藏聚合物驱开发和水驱油藏非主力层的挖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商河低渗透油田经过三十多年的注水开发,油水井套损多、井网遭到破坏,水质不达标、水井欠注严重,储层非均质性强、层间矛盾突出,二类油藏井网不适应,开发效果差.针对这种严峻形势,强化了油藏动态分析,加强了油藏前期精细研究,实施了分阶段、分类型治理,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明显改善,年产油量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7.
女20断块为典型的多层非均质高压低渗透油藏,因储层物性差,油藏一直停留在低速低效开发状态。2006年对构造进行了精细解释,对储层进行了定量研究,找出了制约油藏开发的因素,并实施了井网加密扩边、储层改造和降压增注等治理措施,治理后日产油由87t/d升至197t/d为改善同类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前胜利油田低孔低渗储层、裂缝性储层、水淹层作为重要的增储上产阵地,由于其非均质性强、孔隙类型复杂多样、地层水矿化度多变等特点,利用常规测井进行储层评价遇到很大困难。测井新技术可以更为直观、精确地刻画储层特征参数,为复杂油气藏评价提供更为有效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9.
碳酸盐岩储层是当前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而酸化压裂增产改造技术则是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关键性技术。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埋藏深、温度高和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在研究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方式的过程中,通过相应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以及现场应用,形成了高温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改造配套技术。该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碳酸盐岩储层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的苏里格气田是我国目前探明的天然气地质储量最大的气田。苏里格气田的气体生成、运移和保存条件相对比较好、完整,气源岩主要为石岩。苏里格气田的有效储层主要为灰白色粗中粒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苏里格气田的储集类型属孔隙性储层,孔隙类型以岩屑溶孔和粒间溶孔为主。储层具有低孔、低渗特征。二叠系海陆过渡相至陆相的含煤地层,所产生的气为成熟裂解气;气田处于油气就近运移的指向带上,利于天然气富集;砂体的储集物性横向非均质性强,构造没有对天然气形成影响,以致局部形成透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濮城南区沙二上2+3油藏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详细描述了特高含水后期油藏厚油层的剩余油分布特征,通过钻井岩心、测井等资料的精细研究,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利用隔夹层识别技术对厚层进行了细分,分析水井吸水剖面细分及剩余油监测资料,研究了厚油层层内分段含油饱和度分布规律,对剩余油潜力进行再认识。应用选择性补孔提液与精细注水相结合的配套技术挖潜层内弱水淹区剩余油,改善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后期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呼君 《价值工程》2013,32(5):304-305
在油气田的开发过程当中,一次、二次采油过程当中所采出乳化原油多表现为油包水乳状液特征。而通过应用电-化学联合破乳的方式即能够实现有效的油水分离。然而我国现阶段绝大部分油田开始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对于三次油采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在三次采油过程当中所生成的水包油乳状液并无法通过电-化学方式进行可靠性分析。本文依据这一实际情况,以三次采油中的水包油乳状液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超声波破乳实现油水分离的技术方式,并以试验方式验证了超声波破乳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希望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文51油藏通过相控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和分类,重点对Ⅰ类流动单元小河道单砂体从空间组合、平面组合模式两个方面详细描述,并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剩余油潜力进行再认识,重新调整了文51油藏的注采调整方案,通过完善注水的方式进行有效挖潜,调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古城油田泌浅10区属于浅薄层特稠油油藏,经过二十多年的蒸汽吞吐,已进入开发后期,高周期吞吐后,受区域采出程度、汽窜、注采参数等影响,周期递减加大,生产效果变差,通过优化注汽注采参数分析,实施氮气辅助面积注汽、氮气辅助间歇点汽驱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稠油热采吞吐后期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濮城中渗复杂断块油藏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从微观、宏观两个方面详细描述了高含水后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对剩余油潜力进行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剩余油存在类型,提出了分类油藏不同的挖潜技术对策,在重组、建立、恢复注采井网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地层间调整挖潜,改善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后期开发效果,使水驱采收率得到了提高,水驱效果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宋星池 《价值工程》2014,(16):50-51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的能源消耗将会呈现一直持续增长的趋势,而石油作为核心的能源,是工业经济的命脉。面对这个现状提高原油采收率就变得十分重要,而三次采油技术无疑就是能够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方法。以下对三次采油技术优选方法、钻修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吴昊  赵万春 《价值工程》2012,31(11):37-38
本文低渗油田吸水异常现象定性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主力油层和非主力油层在裂缝发育程度和含油饱和度方面存在的差异,形成了注采不匹配的矛盾。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地质剖面模型做数值模拟,进行定量研究,揭示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吸水异常机理。结果得出,裂缝发育程度差异是主力油层不吸水的主要原因。同时,含油饱和度,未饱和层、启动压力梯度、封隔段(不连通段)、射开程度等对吸水异常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程度远小于裂缝(或高渗透条带)对吸水异常的影响。该项研究对油田注水开发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熙 《价值工程》2011,30(22):35-36
封闭断块油藏断层多,面积小,油层非均质差异大,提高采收率困难。注空气提高采收率较其他注气方法具有气源丰富、成本低等特点。文章通过对其机理的详细研究,对比国内外不同油田注空气提高采收率成果,最终得出适合注空气提高采收率的油藏特征,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19.
辽河断陷齐3-17-5块莲花油层储层主要为湖底扇相沉积,通过对取心井的岩性统计分析,研究区储层主要以砂砾岩、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等为主。通过对该段储层测井、录井、岩心和试油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校正、分析,开展了储层特性和油水层解释标准研究,总结出该地区储层的四性关系,并建立了储层油、气、水、干层的解释标准及解释图版,确定出油层的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为储层参数模型建立和油气层识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综合应用地质、测井、试验测试及油水井动态数据等资料,按照系统工程的原则,从油藏描述着手弄清沉积相与剩余油分布入手,建立包括油藏地质分析——油藏工程研究——油藏数值模拟——水驱历史拟合——油藏精细综合描述等在内的配套研究技术。该研究成果的实施可以提高东沙二上1油藏水驱动用程度,使油藏的采收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