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正> 鳖病可分为生物性和非生物性二种类型,鳖病种类较多、经过本所养殖场的实践探索,最常见的有白斑病、白板病、红脖子病、出血病、疖疮病、红底板病、水霉病等,其它非生物病原体引发的鳖病不多见。  相似文献   

2.
提高黄沙鳖稚鳖成活率的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沙鳖稚鳖由于个体小,体质嫩弱,应变能力差,是多种鳖病的易发阶段,是养殖中的难点。以下谈谈提高稚鳖成活率之几点技术要点,供广大黄沙鳖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 (2)病原体:根据蔡完其等(1995)的研究,上海病鳖的病原菌是嗜水气单胞菌、普通变形菌(Proteus vulgaris)。然而齐彩霞等(1995)在湖北省分离、鉴定的病原菌是气单胞菌(Aeromonas sp.)、产碱菌(Alcaligemes sp.)。因此穿孔病是多种病原菌的鳖病。(3)危害与流行情况:从稚鳖到亲鳖都会患病,  相似文献   

4.
<正> 鳖,亦称甲鱼,是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在野生环境,病害较少,象其它经济水产动物一样,人工集约化养殖使病害日益严重。疾病的种类增多,危害程度加大,制约着养鳖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而防治鳖病是摆在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鳖病种类较多,常见的主要有:白点病、腐皮病、穿孔病、红底板病、出血病、钟形虫病等,本文就这些常见鳖病的防治作一探讨。 (一)白点病 开始时,在鳖的裙边、背腹甲有少量小白点,此后白点逐渐增多,并扩大到四肢、尾部和颈部。该病传染性快,如果不及时治疗,患病的稚、幼鳖死亡率可达50%以上。白点病一般在稚、幼鳖越冬后的4—6月以及外地鳖苗下塘40天内较易发生。该病的病原体为毛霉菌。 治疗:1、80ppm的福尔马林全池泼洒,过10小时换水;2,2ppm的治霉灵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两次;3、2ppm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隔天一次,连用两次;预防:1、在运输、放养及其它操作时应小心,尽量不要使鳖体受伤;2、放养前用生石灰对池塘彻底消毒;3、发生白点病后,不能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以免杀死水中大量  相似文献   

5.
<正> 鳖病的发生给养鳖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是鳖健康养殖的大敌。近年来其危害程度有加剧趋势,正确地认识鳖病,坚持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措施,是保证鳖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一、鳖病发生的主要原因1、病原体的侵袭,病原体的存在,会引起  相似文献   

6.
<正>一、鳖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当鳖体受到外界或自身因素的影响引起新陈代谢失控,从而扰乱了鳖的正常生命活动时,就会引起鳖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 病鳖的裙边非常薄,有的裙边向上卷曲。四肢肌肉不是深红色而是淡红色。将病鳖的颈拉直,切断颈基部(颈与背甲连接处),仅流出数滴血或十余滴血,即呈现出贫血与极度贫血现象。上述病状和出血病则有显著的区别(见出血病)。镜检病鳖血液中没有寄生虫。  相似文献   

8.
<正> 8、白眼病(红眼病、眼部发炎充血病)(1) 病状:病鳖眼部发炎充血,眼睛肿大。眼角膜和鼻粘膜因炎症而糜烂,眼球外表被白色分泌物盖住,然而眼睛内部的炎症依然存在。患病后的病鳖、病龟常用前肢摸擦眼  相似文献   

9.
<正>导致鳖病发生的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毒物的污染、氨氮的污染、腐败有机物的污染和盐分的污染等,它们影响着鳖栖息环境的底质和水质。鳖爱钻泥,被毒物、氨氮和腐败有机物污染不洁的底质不仅直接影响着鳖的健康与生存,而且是有害藻类和病原菌孳生的好场所,诱发鳖病发生,同时这些污染物又会引起水质的恶化,长期生存在这种水质中的鳖,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中华鳖人工养殖集约化、密集化,又因其贪食好斗的习性,体表的创伤给致病菌带来了可乘之机,导致了多种疾病的发生。一、中华鳖的常见疾病1.传染性鳖病:即由细菌、病毒或霉菌等引发的鳖病。(1)红脖子病此病又称大脖子病,主要患病群体是亲鳖和成鳖,因地区的差异,红脖子病流行季节并不确定,多发于冬眠期后营养物质殆尽、免疫力低下时,发病水温约  相似文献   

11.
鳖病种类较多,其病因可分为细菌性、病毒性、非病原体性三类,本文浅述用中西药防治鳖的常见细菌性疾病,供参考。一、白斑病1、病因:白斑病也称白头病,是一种寄生性真菌性疾病。一旦发病传染快,死亡率高,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危害稚幼鳖。2、症状表现:患病初期,裙边,背部、  相似文献   

12.
<正> 今年4月8日,和平镇新良村罗某所饲养的黄沙鳖感染腐皮病、疖疮病并发症,造成亲鳖、成鳖不同程度死亡。经我们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所有病鳖于4月14日恢复正常。现将治疗情况作简单报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据广东省中华鳖养殖协会《通讯》报道,近期在广东顺德等地出现了一种暴发性鳖病,其症状不同于红、白底板病,死亡率高,从发现到死亡时间短,其外观表现是病鳖像“打瞌睡”,靠塘边大口大口吸气,全身发软。解剖发现肠道轻度出血,肺收缩干瘪、发黑。目前对该病病原、病因尚不清楚,可  相似文献   

14.
龟、鳖类的烂皮病又称腐皮病、皮肤溃烂病等,是乌龟、鳄龟、黄喉水龟、眼斑水龟等水龟类在稚、幼龟阶段的常见病。其病原体是无色杆菌、气单胞茵或假单胞菌等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5.
一、体表症状不同.“白点病”在稚鳖的背甲、腹甲、裙边、四肢,早期往往出现只有针尖或芝麻大小的“白点”,如不留心注意,常不易发现,随着病程的发展逐渐变大,呈疫痂状,用手指挤可挤出脓性内容物,进而形成一个小洞(实质上就是稚鳖穿孔病)。“白斑病”主要表现为四肢、背部、颈部、尾部和裙边出现白斑,表皮坏死,在于净的水体中,鳖体皮肤有白斑,但不形成小卒洞。  相似文献   

16.
龟、鳖的烂皮病又称腐皮病、皮肤溃烂病等,是水栖的鳄龟、乌龟、黄喉水龟、眼斑水龟等水龟类的稚龟、幼龟阶段的常见病.易发病之一。病原体是无色杆菌、气单胞菌、假单胞茵等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7.
<正> 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和价格的驱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很多养鳖场,对池塘人工快速养鳖技术进行大量的探讨,已研究出一套较为成功的技术,但由于鳖病较为严重,成本较高,导致部分养鳖场亏损或倒闭,影响了鳖的养殖发展。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正> 近几年来,许多地方人工养鳖的规模扩大,数量增加,为提高其经济效益,加快鳖的生长速度,减少鳖病的发生,在投喂鳖的饵料时,要注意“四忌”: 一忌投喂饵料不定时 定时向鳖池投饵,可养成鳖定时吞食的习惯;如不定时,则会影响到鳖的食欲。每天向鳖池投饵的最佳时间是:上午8—9时,下午5—6时各一次。 二忌投喂量过多或过少 若投喂量过多,鳖吃不完,既浪费饵料,又影响水质;若投喂量过少,鳖不够吃,会造成鳖的生长缓慢。所以,投喂的饵料应适量,一般以鳖在2小时左右吃完为  相似文献   

19.
<正> 今年三月中旬,温棚里13#、16#、17#三个鳖池的幼鳖接连患病并出现死亡。病鳖颈部、四肢、背甲发生溃烂呈腐皮状,背甲、裙边、腹甲上长有1个或多个黄豆大小的疮块,内有豆腐渣样的腐生物质。笔者认为此乃是疖疮腐皮的并发症。随即就用了土霉素、红霉素及呋  相似文献   

20.
正现将养殖鳖常见疾病汇总如下:1.红脖子病病原: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也有认为是一种弹状病毒或甲鱼虹彩病病毒或是病毒与细菌共同感染引起。此病流行温度在18℃以上,对于刚度过冬眠期的鳖来说,体内营养物质消耗过多,体质下降,抵抗力变弱,再加上水质恶化从而使嗜水气单胞菌侵入体内,极易感染此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