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恶搞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的研究,一般从心理学上,社会学上或者后现代的语境来探讨,本文则从人的生存理论深入考察。从网络虚拟生存论的角度看,恶搞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于人的本性的问题,以及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扭曲性的诉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西方各种文化思想滚滚涌来,人们的生活方法,思维方式都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大众文化迅速发展,文化恶搞也随之而来,肆无忌惮毫无边际。而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是我国生存之根本所在。恶搞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将会导致中华民族出现精神荒原。本论文简单介绍文化恶搞的现象、含义、原因,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性,从两个方面,即历史溯源和从现在走向未来,来论述恶搞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将会导致民族精神荒原。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西方各种文化思想滚滚涌来,人们的生活方法,思维方式都随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大众文化迅速发展,文化恶搞也随之而来,肆无忌惮毫无边际。而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是我国生存之根本所在。恶搞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将会导致中华民族出现精神荒原。本论文简单介绍文化恶搞的现象、含义、原因,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性,从两个方面,即历史溯源和从现在走向未来,来论述恶搞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将会导致民族精神荒原。  相似文献   

4.
当前恶搞文化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管理上存在着潜在矛盾而出现管理不到位或管理力度不够的状况,这些潜在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即坚持"双百"方针繁荣文化艺术与确保主流意识形态一统天下、抵制控制"心贼"与思想自由的矛盾、构建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管理不应该越位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一些事情非管不可却缺位、所研究题材的久远而难于考证赋予研究者有广阔的回旋空间与读者受众对真善美的诉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正当合理的利益需求之间的矛盾等.为遏制恶搞文化,文化管理部门首先要在思想上要有足够的认识;其次要在机构设置上努力,使恶搞文化无空隙可钻;再次要对学者、教授开展有创新特征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后是要及时关注与满足学者、教授的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5.
当前恶搞文化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管理上存在着潜在矛盾而出现管理不到位或管理力度不够的状况,这些潜在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即坚持"双百"方针繁荣文化艺术与确保主流意识形态一统天下、抵制控制"心贼"与思想自由的矛盾、构建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管理不应该越位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一些事情非管不可却缺位、所研究题材的久远而难于考证赋予研究者有广阔的回旋空间与读者受众对真善美的诉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正当合理的利益需求之间的矛盾等.为遏制恶搞文化,文化管理部门首先要在思想上要有足够的认识;其次要在机构设置上努力,使恶搞文化无空隙可钻;再次要对学者、教授开展有创新特征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后是要及时关注与满足学者、教授的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6.
当前恶搞文化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管理上存在着潜在矛盾而出现管理不到位或管理力度不够的状况,这些潜在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即坚持双百方针繁荣文化艺术与确保主流意识形态一统天下、抵制控制心贼与思想自由的矛盾、构建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管理不应该越位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一些事情非管不可却缺位、所研究题材的久远而难于考证赋予研究者有广阔的回旋空间与读者受众对真善美的诉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正当合理的利益需求之间的矛盾等。为遏制恶搞文化,文化管理部门首先要在思想上要有足够的认识;其次要在机构设置上努力,使恶搞文化无空隙可钻;再次要对学者、教授开展有创新特征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后是要及时关注与满足学者、教授的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从文化传统看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传统的现代化,即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现代化的阻力作用,利用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去塑造人类理性最大化的新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解构和重建:一方面儒家文化传统以其内在的文化模式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中国的现代化的过程中这种文化会受到新的冲击与挑战,进而在变异和创新中获得新的认同和传承。传统文化在抗拒、融合、摒弃、吸纳其它先进的文化元素中对中国的现代化能起巨大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8.
健康心理的维护是现代人所必须注重的一种心理教育内容,也是预防心理异常的最好方法。本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观点,提出了维护心理健康的四种方法:一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三是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四是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相似文献   

9.
从西方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文化兴起二十几年来对于企业发展的巨大支持作用,这些经验与中国传统文化带给我国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也存在一些区别。纵观中西企业文化之发展,权变思想,制度管理,诚信守约,团队精神等将构成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特定内涵。  相似文献   

10.
国家审计文化是在国家审计的长期实践中产生的深入国家审计人员心田的精神理念、价值标准、制度规范。国家审计文化是国家审计的产物,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国家审计文化与国家文化密切相连,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文化具有国本性、主体性、潜在性、历史性、技术性等本质特征。我国的国家审计文化需要有自己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需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思考反腐倡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现象古今中外一直存在,从来没有根绝过。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各种腐败现象开始出现并逐步增加。如何解决好腐败问题,让党跳出中国封建社会兴亡规律的历史怪圈。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历史上腐败现象普遍的原因,并提出了从根本上破除腐败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组织文化基本假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管理中人的行为假设及其正统管理学解释是对人的本性的毋庸置疑的概括,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当我们把这一假设与不同的文化联系起来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管理问题可能做出的不同抉择说明了文化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文化显然不同于西方文化,这种区别甚至是根本性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人们在管理行为方式和管理行为目标上将表现出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人生环境是人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和谐的人生环境包括了四个基本内涵:个人自我身心和谐,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文章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梳理关于人生环境的基本观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14.
刘凝霜 《现代经济》2009,8(5):110-112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不少生存智慧,为目前在经济危机下处于困境中的企业带来了有益的思考和启迪。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乃国脉之所系,传统则是由过去通向未来的桥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精神,这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但传统文化中安于守成的怠惰心态、压制人性的纲常伦理、崇尚均平的铲平思想却对创新精神产生极为消极的负面影响.面对历史的发展机遇,革除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实现其创新精神的现代转化,实乃民族创新进步之要务.  相似文献   

16.
随着当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的许多传统文化精神与价值观也被剧烈冲击并改变着。很多曾经是我们熟悉的文化传统正被别人传承和改造,并正从我们的视线和熟悉的记忆中远去。我们需要反思,为何在当前社会经济文化转型期,出现社会浮躁、功利主义严重的现象,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承方面,出现这样的失落和迷茫,我们又应该怎样复新文化呢?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消极影响依然普遍存在,阻碍着行政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顺利进行。要肃清这一危害,就必须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深刻认识和分析各种消极影响的外在表现,积极应对,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服务于植根于文化的器物、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社会主义素质教育依此可以分为社会主义的新人教育、市场经济的技能教育、传统文化的德性教育。三个层面在素质教育系统中各有自己的位置和功能,也有自己的弱势与不足,通过三者有机结合,可以组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9.
教师虚拟生存是教师为了生命发展与完善、实现生存价值与意义、提高生存质量,以各种数字化符号为中介,在虚拟世界或网络世界中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存活动。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生存方式,教师虚拟生存的崛起虽然有其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但也面临着教师虚拟生存意愿较为淡薄、虚拟生存能力亟待提高、虚实共生机制尚未形成、教师虚拟生存制度不够完善、虚拟生存技术条件不够成熟等方面问题。为此,需要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虚拟生存价值、增强教师虚拟认同意识,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网络生存素养,确立虚实共生的生存图景、建立虚实和谐共生机制,强化学校信息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文化环境,以便推动教师虚拟生存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对虚拟公司界定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其给传统会计理论的目标、假设、原则报表等所带来的冲击,提出通过会计理论创新以完善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及报表等传统会计理论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