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经济研究》2007,(6):60-61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政策措施,高度关注促进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建立和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做了战略部署,各地也根据实际进行了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对生态补偿的法律思考和研究有赖于对生态补偿法学含义的厘定。生态法学中的补偿含义,应当包括:一、法学上生态补偿发生的范围。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生态建设规划原则,生态补偿的领域包括生态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维护与建设两部分:二、生态补偿的法律关系客体。  相似文献   

3.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积极探索与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本文在大连现有生态补偿现状的基础上,依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提出了建立一个符合大连特色的、政府调控的、市场调节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确立政府调控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在保留传统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的情况下,建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并确立环境资源损害行政补偿制度。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市场调节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粮食主产区生态补偿强调的是对粮食耕地生态功能的经济补偿,符合国际上通行的生态环境服务付费(PES)作用机理,充分体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经济原则。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基于多种形式的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解决粮食主产区的生态补偿问题,完善相关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寻求市场化的生态补偿,以期完成对粮食主产区生态补偿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毛恩检 《魅力中国》2010,(32):151-151
森林资源由于具有社会公益性特征,需要合理的利益协调和激励机制来保护森林。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补偿渠道单一、产权不合理等缺陷迫切需要解决,建立起“谁受益、谁负担”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区域发展的公平和协调,保证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2006年3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但至今生态补偿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并没有统一的法规和制度要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操作模式千差万别。国家有关部门正在一些重点领域开展试点工作.上海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城市.2007年经济总量达到1.2万亿元.但是上海同样面临着生态文明建设问题。2008年2月至4月经过实地调研和重点访谈.我们发现上海很早就十分重视生态建设.但是生态补偿机制仍没有完全建立,  相似文献   

7.
秦娴 《魅力中国》2011,(5):370-370
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恢复补偿机制,要按照“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要求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或不良影响的生产者、开发者和经营者应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进行补偿.对生态环境由于现有的使用而放弃未来价值进行补偿,用于修复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坏,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对流域生态补偿基本概念及内容进行分析,进而对国内、国外在流域生态补偿方面所做的各种尝试,以及各种尝试的效果,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就《江苏省环境资源区域生态补偿办法(试行)》这部调整太湖流域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分析发现:这部法规在协调上下游地区政府之间利益冲突做了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仍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一些问题和矛盾也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9.
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已经列入国家“十一五”工作重点。我国生态补偿面临有关环境补偿的法律法规零散、缺乏横向补偿机制、补偿标准单一且补偿标准低、以“项目工程”为主的补偿方式缺乏稳定性等主要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将横向补偿纵向化,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等以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林红  张方成  李宝奇 《黑河学刊》2013,(5):16-17,33
农业生态补偿是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农业环境资源的需要,补偿方式是农业生态补偿的重要内容,现行农业生态补偿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方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保护森林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几年来,融水苗族自治县把建设生态公益林作为重点来抓,将重点生态公益林工程纳入事业化管理轨道,并通过采取有力措施,调整建设重点,围绕城镇周围、主要河流两岸、水库涵养地区、自然保护区等进行,使“封、育、造、补”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随着生态公益林政策的实施,在生态公益林的管理、实施、补偿等环节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给地方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完善生态公益林建设,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2.
孙泽生  昭仲  伟民 《浙江经济》2009,(16):44-45
由于水流域环境的公共物品特征和流域水污染的单向外部性特征,可考虑在全省范围内尽快向用水者,主要是水环境受益地区的用水者,征收适度增加的水资源费,以克服省级财政财力不足的问题,也可真正遵循“谁受益,谁出资”的生态补偿规律。  相似文献   

13.
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的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可以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也会对其造成破坏,旅游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型的平衡两者之间矛盾的有效工具,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又是一个生态系统较脆弱的区域,文章通过对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建立生态文化旅游的生态补偿机制,并对其生态补偿核心因素,即生态补偿的主客体、补偿标准及补偿方式也进行了探索,以期为黔西南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生态补偿机制是对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保护与损害之间的经济利益调整。无锡从太湖综合治理现实要求出发,基于城市发展和生态治理的有机互动,以政府为导向、市场多元参与为主体,以沿湖企业和居民整体搬迁、定点集中为路径,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区域生态补偿机制,产生了较好的生态保护、资源升值、城市发展和居民安居的综合效益.探索建立了基于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环境经济学与循环经济理论的一种经济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了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甘肃省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思路:从利益分配视角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方案;生态补偿应该是多层次组成的;优化甘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补偿现行制度;建立支持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体系;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许多革命老区都处在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所在地。生态环境要保护好、宝贵的资源要利用好,一直是老区人民的高度自觉,也正是有了这份政治觉悟。老区人民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但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必须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尽快建立和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在《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要求“要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国务院2007年工作要点》将“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列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任务。国家《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也明确要求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生态补偿机制正在一些地方开展试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更能让现代化成果惠及老区人民,这是老区人民的福音,同时也是老区建设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17.
因为水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搭便车"和"公地的悲哀"现象,加上目前国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并不完善,从而导致各利益方在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分配不均。免费或低成本用水不但违反水资源"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同时也不利于水资源的高效有序配置,会使得上游地区居民保护水资源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受到重挫,甚至导致上游地区不再进行水环境保护。本文对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多个国家的流域生态补偿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国内流域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就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蓝定香 《特区经济》2014,(9):165-168
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设立西藏"生态特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西藏"生态特区"试验探索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要完善政府补偿、强化社会补偿、争取国际合作补偿、实施生态移民补偿。  相似文献   

19.
要搞好生态治理,要使山变绿、水变清为了形成中线调水水源保护的长效机制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绝对必要的。需要付出治理与保护的成本。实现水源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本着“谁建议国家建立水源地生态保护和水资源补偿机制是南水北调,不能以牺牲当地人民的生计作为代价。即使见了温总理,我还是这样说。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在积压已久后相继暴露,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剧,环境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现象。与此同时,"生态正义"的概念普及开来,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之中。恶劣的生态环境需要公平、公正、有效、可行的生态补偿路径。因而如何在生态正义视野中使中国生态环境走上积极有效的生态补偿路径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