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并不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价值的源泉只能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承认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是对劳动价值论认识的退化,具有为制约辨护的性质,也会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战而胜”。  相似文献   

2.
歪曲、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有“供求价值论”、“效有价值论”和“生产要素价值论”。这些错误观点是混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生产使用价值的要素与创造价值的要素;混淆了劳动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的过程;混淆了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和决定价值的因素;混淆了价格与价值;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混淆了劳动价值论与财富论;混淆了价值创造与价值组成;混淆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相似文献   

3.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几篇文章中显示出各自作者的不同观点,有的认为劳动概念需要拓展,不拓展就不利于生产力发展;有的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涵盖现代一切生产商品的任何具体形态的劳动,用不着再去“扩大”“劳动”概念。产生分歧的原因是对于“价值”概念的理解不同,导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劳动是具有层次性的,不同层次的劳动都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4.
劳动价值论要发展,在我国当前形势下面临着新的问题需要解释:第三产业中绝大多数部门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我国私营企业主的劳动具有“协作劳动”和“剥削劳动”两重性质;我国允许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否定劳动价值论,也不是肯定生产要素价值论。  相似文献   

5.
劳动价值论要发展,在我国当前形势下面临着新的问题需要解释:第三产业中绝大多数部门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我国私营企业主的劳动具有“协作劳动”和“剥削劳动”两重性质;我国允许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否定劳动价值论,也不是肯定生产要素价值论。  相似文献   

6.
价值理论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当.斯密一方面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又认为工资、利润、地租是价值的三个源泉。斯密双重价值理论的提出,成为后来价值理论争论的根源,并形成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不同理论解释。萨伊等循着工资、利润、地租是价值的三个源泉的思路,提出了效用价值论,认为生产要素都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因而必须参与分配;但他们又对生产手段与收入来源作了区分,认为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获得收入是依靠生产要素的私有权。马克思从劳动价值论出发,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但并不认为只有创造价值的人才有“资格”参与价值分配;分配关系是由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决定的,人们在生产过程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它经济学著作中所考察的劳动,主要是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即“总体劳动”。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都是“总体劳动”中的必要组成部分,都是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资本家作为生产指挥者的劳动,其管理劳动是生产劳动,也创造价值。当代社会的劳动可分为科学技术劳动、经营管理劳动和直接操作劳动。科学技术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价值创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产要素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价值理论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生产要素的所有权是价值分配的决定因素。认可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能否定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8.
正确认识知识经济--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资本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科学揭示了创造商品价值的是抽象劳动,不能以“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均属具体劳动,不是抽象劳动,也不能创造价值。科技不能创造剩余价值,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生产要素即资本的观点,篡改了马克思关于资本本质的科学民,“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概念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要正确认识知识经济,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资本理论。  相似文献   

9.
财富创造与价值创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同样是创造价值的源泉,马克思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中狭义的“劳动”内涵,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拓展。财富的创造函数不是一元函数,而是多元函数,各生产要素都在财富创造的过程中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生产劳动的范围应该扩展;二是劳动创造价值,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违背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