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场站是堆放集装箱的场地,也是检验检疫部门实施查验,动植物检疫,卫生除害处理的工作场所,进境的集装箱是各种病媒昆虫,啮齿动物,有毒有害物质传播的主要载体,一旦有疫情传入,场站就是第一传播场所,因此,我们在关注集装箱货物疫情的同时,切莫忽视对场站疫情的监测,做好场站的卫生除害工作,把好源头关,有效地防止国外疫情,疫病的传入,确保我国农林牧业及人民生命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频繁往来,每年都有大量的出入境人员、交通工具和货物进出于全国各口岸。与此同时,各种传染病及病原体、医学病媒生物、动植物病虫害等传人传出我国的风险也大大增加。因此,加强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的消毒、杀虫、除鼠等卫生除害处理工作,对于防止人类传染病、  相似文献   

3.
IPPC标识是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组织为防止植物疫情随木质包装在国家间传入、传出而规定的一种证明木质包装已进行除害处理的国际统一专用标识,我国已于2005年加入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组织,所有进出境木质包装均应进行除害处理并加施IPPC标识。国家质检总局第69号令《出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处理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规定了我国出境货物使用的木质包装应当在政府检疫主管部门监督下按照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组织的要求实施除害处理后加施IPPC标识。因此,IPPC标识虽为国际统一标识,但已经我国官方认可并使用,应当属于《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二项规定的IPPC  相似文献   

4.
2002年3月,木质包装检疫措施国际标准《国际贸易中木质包装材料管理准则》(ISPM No.15),要求所有国家或地区采取统一的木质包装除害处理措施,并加施统一的标识.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第69号令《出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处理管理办法》,规定进出境货物使用的木质包装应按规定处理方法进行除害处理,并加施专用标识,检验检疫机构对进出境货物使用的木质包装实施查验,不符合规定的不准进出境.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现有的木质包装检疫监管体系和人力资源已不能完全满足监管要求.本文对出境木质包装的使用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进出境木质包装检疫监管工作开展探讨.  相似文献   

5.
技术领先型除害设施现身长三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与江苏检验检疫局研制的最新应用技术成果——大型成套仓幕熏蒸除害处理设施落户江苏太仓港,此为进口木材检疫除害处理区提供的核心技术设施,因其高科技含量而将对国内、国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我国国门生物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口岸动植物检验检疫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结合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旅检工作实际,对在空港口岸旅检通道落实动植物检验检疫规范化建设应重点加强的内容提出了五点建议,最后总结了泉州检验检疫局落实此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口岸动植物检疫可有效防范动植物疫情在我国境内的传播蔓延、保护物种多样化以及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目前,我国口岸动植物检疫面临十分严峻的安全形势,存在过度追求通关便利化、海关机构改革导致的人员专业知识缺失、监管不足等困境。在口岸动植物检疫工作中,存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实现通关便利化的检疫目的二元论问题。追求通关便利化不应以牺牲国家生态安全为代价,探索引入谨慎原则、第三方检测机构制度、企业合规制度在口岸动植物检疫中的应用,可有效筑牢国门生物安全防线并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用回顾和统计的方法对我国各海港和湛江国际航行船舶动植物检疫查验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国际航行船舶动植物检疫查验工作存在的技术支持、信息渠道不畅、后续监管不足等问题,提出要有效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及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国际航行船舶传入我国,必须采取构建畅通的信息网络、建立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体系、加强入境船舶动植物性废弃物的检疫监管和开展生物疫情监测等对策.  相似文献   

9.
国际航行船舶动植物检疫查验现状及改进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回顾和统计的方法对我国各海港和湛江国际航行船舶动植物检疫查验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国际航行船舶动植物检疫查验工作存在的技术支持、信息渠道不畅、后续监管不足等问题,提出要有效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及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国际航行船舶传入我国,必须采取构建畅通的信息网络、建立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体系、加强入境船舶动植物性废弃物的检疫监管和开展生物疫情监测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出口贸易额呈逐年递增趋势,作为主管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动植物检疫和国境卫生检疫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工作量随之日益加大。为了解决检验检疫工作渐重和现有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检验检疫的协检员制度应运而生。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出口贸易额呈逐年递增趋势,作为主管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动植物检疫和国境卫生检疫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工作量随之日益加大。  相似文献   

11.
美国进境木质包装法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农业部动植物检疫局和美国国土安全部于6月29日联合宣布,从7月5日起,对于所有木包装将执行第三阶段也即最后阶段的管理措施(美国于2005年9月16日实施木质包装规定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2006年2月1日至7月4日),也即所有木质包装在进入美国前须进行有关除害处理且不能携带有木材方面的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2.
船舶动植物检疫是口岸动植物检疫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衡量动植物疫情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疫情检出率。笔者以南京港一年进出境船舶的动植物检疫情况为样本,就如何提高船舶动植物检疫工作中动植物疫情检出率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一、以一年度数据为样本分析南京港进出境船舶动植物疫情的概况1.共检出染疫船舶231艘,占入境船舶总数的16%。  相似文献   

13.
200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对有关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条款的修正扩大了管辖范围,强化了对内动植物检疫工作,同时也扩大了构成逃避动植物防疫、检疫罪的客观方面,充分体现了动植物检疫工作的预防原则,显得更为客观、科学。但是检验检疫部门要用好新的《刑法修正案》,还需要做更多更细致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谢春义 《市场周刊》2005,(16):45-45
从2005年3月1日起,出境货物使用的木质包装将按国际标准进行检疫除害处理,并加施专用标识,确保其符合输入国家或地区检疫要求。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是我国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质检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一年。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是质检工作重要组成部分,责任重大。今年动植物检验检疫工作任务和目标概括起来就是:围绕一个中心,构建两个体系,完善三个预案,做好相关工作。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要紧紧围绕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块繁忙的土地,这里有"黄金水道"之称的码头、锚地、堆场等,这里还有一支不穿制服但履行着检验检疫职责的特殊队伍,这就是湖北检验检疫局保通达技术服务公司.该公司管辖着湖北地区武汉新港和武汉天河机场等重要口岸的检验检疫和卫生除害处理工作.近几年来,该公司一直把积极配合湖北检验检疫局相关职能处室做好进出境货物的卫生消毒处理工作放在首位,克服一切困难,提供优质服务,确保进出境货物安全、卫生.  相似文献   

17.
王守俊 《现代商业》2013,(32):276-277
动植物检疫失职罪的客体是国家对进出口的动植物检疫活动秩序,主体是动植物检疫机关的检疫人员,客观方面表现为严重不负责任,对应当检疫的检疫物不检疫,或者延误检疫出证、错误出证,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主观方面对危害结果是过失。认定动植物检疫失职罪应注意其与动植物检疫一般失职行为、玩忽职守罪、动植物检疫徇私舞弊罪以及商检失职罪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张利军 《检验检疫科学》2004,14(4):34-36,39
提出并建立的口岸集装箱检验检疫电子监管信息系统,是外挂于CIQ2000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适用于检验检疫机构对港口或集装箱场站第一工作现场的进出境集装箱全面动态监管.它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与海关、港务、船代、集装箱堆场等有关部门联网,实现数据信息交换和共享;利用舱单和场站作业的瞬时信息,实施"港检联动",在货主提箱前,检验检疫机构在港方作业的恰当环节及时对集装箱实施必要的检疫和卫生除害处理,减少口岸移箱次数和检疫工作待时,大大提高通关速度;通过该系统可以对口岸所有进出境集装箱实行电子监控,在高效运作的过程中有效监管、严格把关.  相似文献   

19.
检验检疫机构作为担负出入境卫生检疫和动植物检疫及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认证和监督管理工作,维护国家主权、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保护出入境人员身体健康,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行政执法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依法开展工作。法律法规作为建设法治质检的基础,在实现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完善检验检疫证据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入境检验检疫证据制度(以下简称检验检疫证据制度)属行政程序制度范畴。目前,在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证据方面,尚无完善、统一和规范的制度。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是我国实施进出口商品检验、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国境卫生检疫的涉外综合行政执法管理部门,在我国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