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在金融、经济、制度全面落后的外围国家,最直接的原因是与金融有关的各种因素,包括国际资本的外部冲击、盲目推进金融自由化、金融监管不力、金融市场发育比较落后、金融体制不健全等。中间层次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主要是国内经济失衡、经济周期和全球经济失衡。而更深层次的因素则与东亚的发展模式、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弊病和弱点有关。亚洲金融危机可谓前车之鉴,全面探究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对于崛起中的中国有效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应对外部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治理全球金融危机综合症、并发症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运用修正后的实际利率平价模型,采用协整分析法研究了东亚国家(地区)和美国、日本实际利率的长短期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东亚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及其动态变化.研究结论是,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体对外金融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对内金融一体化则无显著变化;东亚经济体的资本管制、合作深度及核心利率的缺失是影响东亚金融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取消管制、促进合作、形成东亚本土化的"驱动利率"是提高东亚金融一体化程度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国际资本流动与东亚金融危机:原因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详细地分析论证了东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作者认为 ,东亚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中的“高速病”和不适当的国际资本流动等方面原因造成的。它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必须采取稳健和谐的经济发展战略 ,及时地纠正宏观经济失衡现象 ,健全和完善融资制度 ,选择灵活的汇率制度 ,审慎地对待金融国际化和金融自由化 ,全面地防范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4.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金融自由化所导致的的金融过度创新。由于监管体制的漏洞、货币政策的变动、企业制度的变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离、风险防范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缺失,使全球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从理论根据上归因于经济新自由主义者们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提出的主张,目前是应该回归凯恩斯主义还是走第三条道路,以及是否还有其他摆脱危机的路径,期待危机中出现理论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金融对外开放中的创新与有效监管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过程,也是金融创新的过程。金融创新必然伴随着风险,由于对外工放因素的介入,除由内部经济系统滋生的风险之外,还添加了由外部经济系统传导来的风险。金融全球化为金融危机的跨国扩散,打开了通畅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有效金融监管机制非常重要。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下,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着眼于有效金融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经济结构趋同、投资结构不合理、金融监管体制不健全、宏观财政与货币政策失调、政治体制腐败、盲目追求房地产的高收益、过度依赖出口、科技创新缺乏等多种原因导致了东亚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国由于货币市场开放程度不高,人民币不能在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而幸免于难,并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和金融能一劳永逸地避免危机。东亚金融危机教给了我们许多东西,如利用正确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慎重开放资本市场;调整产业结构等,避免经济过热带来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这已成为当代世界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自1961年东盟成立以来,东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进程一直比较缓慢。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各国深刻认识到,只有加强合作,逐步实现经济的一体化,才能共同抵御风险。本文通过对东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进展的描述.预测了东亚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前景,展望了东亚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8.
我国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目的,是处置国有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以化解我国银行业可能面临的危机。作为新型的金融企业,其运作既应借鉴国际成功的经验,又要考虑我国的实际国情,但是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优化金融资产质量、化解金融风险、保证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资产管理公司运作面临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内部制度性约束与外部市场约束,因而我们对体制性风险的态度也应是防范与化解其产生与积累。  相似文献   

9.
1997年金融危机发生在金融、经济、制度全面落后的外围国家,而2007年金融危机则发生在金融、经济、制度高度发达的中心国家,但两者都是由世界经济体系的薄弱环节断裂导致的,都是对制度模式、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种调整。两次金融危机成因的共同点在于金融监管缺位、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相对较低的居民收入、过度的国家干预、全球经济失衡、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流动性泛滥、技术创新衰竭和市场经济进行周期性调整。两次危机成因的不同点包括引发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震源、技术创新衰竭具体类型、具体制度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10.
周柏 《企业家天地》2007,(12):185-186
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国外银行业的强大冲击,由于更多的金融实体的加入,导致许多不稳定因素,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加大。对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研究有助于我们防范金融风险、化解经济危机和保持国家金融稳定。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比较流行的有关金融系统性风险定义和理论,主要理论为金融脆弱假说、货币主义的金融危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金融资产价格波动论等,并对各理论加以评述并提出一些需要研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现行的牙买加体系是以多元化的储备货币制度和浮动汇率制为主要特征。由于未建立储备货币的约束机制与协调制度,这种国际货币体系蕴含着掠夺性、风险性和不平衡性的内在缺陷。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社会应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SDR)的作用。SDR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及其赖以运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完善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组织保障,从而能从根本上克服少数主权国家货币充当世界货币的“特里芬难题”。  相似文献   

12.
当前国内外金融市场面临的焦点问题依然是美元贬值与人民币升值。一方面,美国出于内部金融战略的运用和顺应国际环境的需要,关元兑主要国家货币汇率并非直线单边贬值而是有升有贬;另一方面,人民币单边升值以及升值加速使中国经济金融问题更为严重,如股市反转下跌、通货膨胀高涨。因此,中国货币管理当局需要观察美国货币政策进行政策应对,如完善和规范自身金融、长远应对国际经济与金融形势、从实质上进行金融战略性改革、打消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等。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国际金融市场呈现出美元汇率逆反走强、股票市场背离预期、主要货币体的政策和价格竞争更为激烈、金融产品与资源产品价格错落起伏、石油和黄金价格双双创出新高并带动其他资源产品价格上涨等突出特点。展望2006年,国际金融市场仍将充满风险与挑战,美国因素将依然是国际金融市场关注的焦点,欧元潜在的风险乃至危机将更为严峻,美元汇率、石油价格和黄金价格走势将依然是国际金融市场价格变动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2005年汇改以来尤其是2011年复旦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的走势特点,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波动区间较窄,导致人民币有效汇率大幅升值,盯住一篮子货币能够实现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稳定;人民币汇率已经进入均衡汇率区间,2012年人民币有效汇率将保持小幅波动。下一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盯住一篮子货币目标区,并推出以人民币指数为标的的衍生品。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对美元、日元、欧元国际化历程的对比,对人民币国际化现状进行的分析发现,虽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但是人民币和国际货币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必须从逐步实现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促进人民币区域化、改善外部环境、构建人民币回流机制等方面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非线性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对货币国际化进程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从动态分析角度看,国际货币的惯性对主要国际货币占外汇储备比重有显著的解释力,一国经济规模是影响货币国际化的最显著因素。提出资本账户开放程度并不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决定因素,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资本账户开放应该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在国际金融教学中汇率及报价换算的四个学习难点。即:买入价与卖出价的理解;外币/本币买入价一卖出价换算为本币/外币买入价.卖出价的掌握;三种货币的汇率间的折算方法;不同货币间商品价格的换算方法。提出了理解与把握上述难点的方法和原则,即:外币/本币买入价一卖出价换算为本币/外币买入价一卖出价适用互为倒数的关系:三种货币汇率间的折算原则:折算出的双向报价能满足前小后大的要求;以及出口报价遵循收益最大化原则。  相似文献   

18.
2009年第一季度的国际金融价格走势一波三折:一波集中体现在金融风暴的继续恶化和蔓延,三折突出表现在国际石油价格、国际黄金价格和美元指数的调整性反转。2009年第一季度,国际金融市场表现有所差别;外汇市场反转快速,股票市场上下错落加快,黄金市场大起大落中上升,石油市场呈现反转迹象,利率市场真实状况不明,银行业绩扑朔迷离。未来国际金融市场价格具有新变化乃至阶段性、趋势性的转变:外汇市场美元主线将更加灵活、快速,股票市场价格反转趋势将逐渐确定,国际黄金市场价格高涨将基本确定,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反转将逐渐明朗,市场利率面临修正性改变,全球银行业复苏将难以确定。  相似文献   

19.
由于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美、欧等国酝酿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汇率持续走弱。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认为,中国因人民币汇率受到低估而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不当竞争优势,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外部升值压力。自人民币汇改重启以来,人民币升值趋势明显,日均波动的幅度显著增强。贸易顺差问题不是迫使人民币升值的理由,美国贸易赤字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产业分工的结果,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和对中国采取严格的出口管制措施则是美国贸易赤字的最重要根源,人民币升值无助于解决中美贸易逆差和国内就业的问题。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以美元未来走势预期为基础,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动力,目前启动新一轮人民币大幅升值内在动能不足,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可能性不大,但仍有温和的升值空间。  相似文献   

20.
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多边贸易和国际货币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对降低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按三个发展阶段对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理论进行了述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结算货币的选择及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可能性。认为,当前美元仍应是我国对外贸易首选结算货币,但我国应积极扩大人民币在边境贸易中的计价结算,并努力创造条件促使人民币在远洋贸易中计价结算,以降低国际贸易的汇率风险及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