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民工城市户籍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究竟政府需承担多少公共成本?本文测算结果与以往研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主要由于:(1)以往的研究将政府承担的市民化成本进行了逐年简单累加,而本文只考虑当前成本。(2)教育费用的核算只能考虑差额。(3)社会保障部分的支出,大部分由个人以保险形式购买,政府仅承担补助或补贴部分,所占份额较小。本文运用回归模型对市民化公共成本的测算结果进行验证,认为市民化公共成本的增加,不会产生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涌现出的新型劳动力群体。由于对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构成及其规模缺乏清晰准确的推测计算,导致政府难以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有效的分工,不同层级和不同地域的政府之间尚未构建起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基于此种考虑,笔者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在考量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上将成本区分为下限成本和上限成本,并以辽宁省为例进行了简要的测算。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对上海市农民工市民化成本的测算结果和调研的反馈信息,以维护农民工权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特大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制定应将农民工有序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民工子女教育投入,提供均等化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相似文献   

4.
户籍制度的约束、社会保障制度变革滞后、教育制度门槛设置过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农民工在城市昂贵的居住成本等因素严重影响农民工市民化,因此,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降低城市落户门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落实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实行平等的就业体制,实施公平的住房政策,并对社会各界进行宣传和引导,消除社会大众对农民工的偏见;同时,法制部门应着力加强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并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相似文献   

5.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吉林省农民工总数已经占到全部农业人口的24.5%,占城镇人口的23.7%,农民工市民化既关系到城镇化进程,又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牵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应当成为吉林省“十二五”时期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王高歌 《新经济》2014,(14):79-80
新生代农民工是对某一部分进城农民的称呼,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以往的进城农民,他们具有更高的市民化要求,对城市生活的需求远远高于一般的进城农民,但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他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本文主要就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的社会保障缺失现象进行分析,对其原因进行探究,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和方法,旨在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的二元户籍制度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最重要的制度性障碍。改革开放后传统户籍制度改革经过了制度框架内的初步调整、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全面展开和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尝试和创新的过程,推动了农民工向城市市民的转换。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呈现出农民工市民化需求结构与改革进程之间的矛盾、需求层次与改革配套推进之间的矛盾以及改革加速与地方政府公共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协调户籍制度改革中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背后的成本分担问题以及提升服务型政府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让进城农民工享受同等公共服务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义所在。《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农民工市民化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对于江苏各级政府而言,未来农民工转变为市民过程中新增公共服务成本规模考验着政府财政能力,是政府关注的核心问题,而目前对于江苏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的研究有所缺失。该文讨论了2013-2020年江苏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认为未来江苏每年农民工人均市民化公共成本为48910元,政府累计需投入1462亿元,为政府把握公共服务投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心理形态和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民工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从发展趋势看,其必然要向市民转变,然而农民工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其转变方向也不是惟一的,在这一进程中,农民工的心理形态是复杂的。因而,除了要从制度层面考虑加速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外,还要关注农民工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的特点是内生性人力资本积累不足,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大量处于弱势的农民工将难以适应产业的急剧变革.农民工作为中国经济重要参与者和支撑力量,必须具备与产业需要相匹配的人力资本,才可以顺利适应经济变迁,而人力资本集聚作为外生性人力资本增长的有效手段,可弥补农民工人力资本增长不足问题.而且,通过研究人力资本集聚路径还可为各级政府的人才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根本途径.当前由于思想观念、体制制度、经济成本、自身素质、社会关系等方面的障碍,我国农民工“半城镇化”现象突出,主要表现在职业与社会身份的不一致、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不平等、就业与生存状况恶劣、缺乏城市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解决好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我们需要政府、社会、农民工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使农民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进城农民工市民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可以从数量和内涵两个方面理解,从数量上看目前城市化水平不能算高,从内涵上看,我国的城市化不彻底,因为被记入城市常住人口的农民工并未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是滞后的。文章认为,实现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化进程只完成了农民入城,而没有完成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文章正是从这一背景出发,从正式制度以及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来研究制约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其中,正式制度包括城乡"二元体制"、福利制度、分配制度以及社会组织等方面,非正式组织包括地方政府的片面认识及政绩观、农民工落后的思想观念与生活准则、市民的认可度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扩大,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同时分析了现有文献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就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让进入城镇的新生代农民稳定就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意义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了加快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着眼于农村与农民的发展,注重城镇基础设施与社会公共服务的公平化与均等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城乡之间的人口转移决定了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廊坊市近年来城镇化进城不断加快,在河北省处于前列,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的加快,廊坊新型城镇化也步入新阶段。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不仅对于廊坊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廊坊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推动河北省乃至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廊坊现阶段新型城镇化现状及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与市民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把农民工群体划分为第一代农民工与第二代农民工。由于两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和接受教育程度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在社会认同感、生活期望值及未来期望方面有显著的不同,从而使得第二代农民工成为急需市民化且易于市民化的群体。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与市民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把农民工群体划分为第一代农民工与第二代农民工。由于两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和接受教育程度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在社会认同感、生活期望值及未来期望方面有显著的不同,从而使得第二代农民工成为急需市民化且易于市民化的群体。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依靠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还不应忽视非政府组织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优势与作用.文章认为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降低农民工生活成本、 提供人文关怀和教育培训、 部分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等机制为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必要的补充措施,丰富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陈滔  李晓阳 《时代经贸》2011,(14):18-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出现了多次政策性调整,各时期的主导政策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从农民工市民化的愿因出发,探析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政策变迁概况,并对市民化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