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广东的提出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它体体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社会框架。  相似文献   

2.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归根到底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要求。构建和谐广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它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广东长期积累和未来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使命,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黄华华省长撰写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构建和谐广东》一文,高屋建瓴地对构建和谐广东的深远意义及其要求作了精辟阐述,对我们提高认识,开拓思路,把握全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请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3.
我们党从提出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六大目标之一,到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的五大能力之一,到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四个方面之一,再到把“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这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出愈益明显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科学发展的思想,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实践的升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有序有效有情:解读和谐社会的三个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这一科学命题,进一步为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和谐社会。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体现为社会有序、社会有效、社会有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了其发展的根本,我们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通过党组织建设为组织保证、水平评估为契机、以人为本和科学定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融入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6.
论和谐文化视域中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终极目标。和谐文化视域下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不断提高人的内在素质;创造和睦的发展环境,激发社会活力,让人的首创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保障人民各方面的权利,着力养成民主意识与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了其发展的根本,我们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通过党组织建设为组织保证、水平评估为契机、以人为本和科学定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融入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8.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坚持和谐司法,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是人民法院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党和人民对司法工作者的新要求、新期待.要实现"两个效果"的统一,就必须要坚持"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宪法法律至上",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法院工作的政治方向,强化法官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大局意识,努力构建和谐的司法运行机制,创新和谐的司法方法,营造和谐的司法环境.以和谐司法方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增强法官队伍和谐司法的能力和服务大局的本领.  相似文献   

9.
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在全国工会领导干部理论研讨会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是中国工会运动发展的历史选择,必须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中国工会的本质特性,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工会的特色,充分发挥工会在国家政权中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各级工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紧紧围绕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钎,树立和落实"以职工为本,主动依靠科学维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企业工会工作原则,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工会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在推动改革发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政治稳定、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重要的支柱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也是现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相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一直是古今中外思想家追求的理想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对和谐社会的最经典的诠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据此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科学、全面地阐释。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全面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好形势下,提升企业文化内涵,拓展思想政治工作外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和谐发展,对于企业的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规律可分为客观规律与行动规律。客观规律揭示自然与社会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不在乎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行动规律则不能不包含主体需要,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以劳动者群众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科学发展,是执政党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在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约束下如何实现合规律与合目的之统一,它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行动规律,并且对科学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方传安 《经济师》2009,(2):37-38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回答了社会发展的目的和目标问题。它不仅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探索和论述中,而且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坚持以人为本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做到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让发展的成果为全体社会成员共享。  相似文献   

15.
罗汉 《经济》2007,(1):95-9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阐述了坚持科学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些重要思想的阐述,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努力促进和谐企业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之一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这一目标的确立,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7.
罗汉 《经济》2007,(2):95-9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阐述了坚持科学发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保障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些重要思想的阐述,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努力促进和谐企业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观,这二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环境支持,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在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这两个概念已经被提升到了治国方略的高度,但现实生活中,不和谐、不以人为本的情况仍大量存在,究其原因,既有制度上的问题,又有中国社会各阶层差异性不断扩大所导致的各种矛盾等问题。如何实现二者的现代化结合,对于新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不断体现马克恩主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促进生产力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目标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共同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 首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 精神文明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进步,它反映了人们道德境界的升华和文化层次的提高,同时,也意味着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能力的增强,精神文明具有生动而深刻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特征。当今,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它理所当然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阶段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新目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是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