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白明会 《魅力中国》2014,(3):255-255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流派。由于结构主义学说对各门科学的指导作用和语言学本身对其他学科的带头作用和渗透力,使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作《语言论》(布龙菲尔德著)成为现代结构主义的一颗明珠。布龙菲尔德在其中提出了不少新概念和新方法,为其他语言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就布龙菲尔德对汉语语法学的影响做一些浅薄陈述。  相似文献   

2.
张琪  裘屾 《魅力中国》2014,(6):105-106
自文化学派及其“文化转向”的翻译思想形成以来,学术界对其争论不休。以巴斯奈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因其研究跳出了语言学研究的框囿,成为当今译论研究的主角,然而,文化学派的翻译观却有其自身无法逾越的局限。“文化转向”这一思想过度强调了文本外诸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作用,其研究重心从语言研究转移到文化研究上,最终没有形成普遍的翻译理论以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介绍和评论英国学派(EnglishSchool)的著述越来越多,让中国读者对该学派的理论与方法有了日益深入的了解。这无疑是可喜的学术现象。但是,笔者认为,“英国学派”这个中文译名似乎不太准确,也容易产生歧义,更会影响中国读者对该学派的理解。这是源于翻译和理解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解构主义文学阅读与批评理念以独特的文本阅读观颠覆人们对语言与表达、书写与阅读、语言与文化、文学与社会等方面的观念。美国版的解构主义—"耶鲁学派"的阅读与批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德里达的文学观和文本观在阅读经验层面的具体运作,开拓了文学批评和文学作品阐释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5.
陈小敏 《魅力中国》2011,(17):223-223
苏珊·巴斯内特的文学翻译思想经历了文学翻译、文化翻译到翻译的文化研究的嬗变,表现了将文学翻译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文化诗学精神。以巴斯奈特和勒费弗尔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将翻译的重心从语言层面转到了文化层面,并逐渐形成了强调翻译的本质即是“文化翻译”的“翻译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6.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既是原作的读者也是译本的创造者,身兼双重身份的译者在翻译时必定会受到其文化传统、思想潮流、语言功底、价值观、翻译观的影响,从而引起创造性叛逆。解构主义的翻译观是把译文从屈从于原文的处境中解放出来,从崭新的阐释角度,把译文当作独立的文本来阅读,从而赋予原文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中午酒》是美国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代表作之一。德国翻译理论家斯内尔·洪恩比(Snell Homby)吸收语言学派和文学派翻译理论的长处,以格式塔整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文本原型理论。用文本分析理论逐层分析《中午酒》的风格特征和文本类型,可以具体体验翻译策略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述了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理论,分析了英文对外贸易合同文本的特点,探讨了英文对外贸易合同汉译中的连贯性和忠实性,旨在为英文国际贸易合同的汉语翻译提供一个新的翻译视角.  相似文献   

9.
传统翻译研究囿于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总是围绕翻译四元素即作者、译者、原本、译本打转,鲜有创新性、突破性成果。解构主义的兴起使翻译研究突破二元对立的樊篱,翻译研究步入当代发展阶段,走向跨学科综合发展,各派新兴理论迭出,创新性成果日益增多,丰富和完善了译学的学科体系。纵观译论发展史,可知译学研究要发展,译学学科要建立和完善,必然走向跨学科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赵颖 《发展》2013,(10):91-92
作家在文学场域中的地位问题常常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语言学对文学理论阵地的渗透与深度浸润,作家的身份也在发生着裂变。在俄国形式派看来是作品决定一切;英美新批评却认为文本是自足的;结构主义们建构作者;解构主义消解作者。他们都借助语言这一强大的武器,认为作者已被语言所遮蔽,富含个性的他们几乎没有言说的权利。  相似文献   

11.
《World development》1986,14(2):223-232
Latin American structuralism has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the debate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olicy since the 1950s.The career of Raúl Prebisch has mirrored the trajectory of structuralism and can provide it an historical context. After noting th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ism, the article isolates its main tenets. It then places Latin American structuralism within the methodological tradition of structuralism which includes writers such as Piaget, Levi-Strauss and Chomsky in other disciplines. Methodological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Latin American structuralism is its ability to isolate a deep struc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o center its analysis around i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omestic economy and of short-run policy problems is less satisfactory. After a brief eclipse during the late 1970s, Latin American structuralism is currently a vital mode of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 problems, in this case through its marriage with a more formal, mathematical approach to knowledge origina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2.
This review paper provides a new narrative by combing through the experiences of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discussing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in different contexts. Country performance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prevailing development thinking: the structuralism in the 1950s–1970s, which stresses an active government's role to overcome market failures for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neoliberalism in the 1980s–present, which advocates for eliminating government failures to build up a well‐functioning market. We find that almost all countries failing by following structuralism in their industrialization and neoliberalism in their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and the few countries successful in catching up have a few characteristics that go against the prevailing structuralism and neoliberalism. The new structural economics, generated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successful East Asian economies and proposing active facilitating roles of government in a market economy to remove market failures, will gain traction and take root.  相似文献   

13.
论西方比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理论路径的趋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奇琦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4):86-105,158,159
西方比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在理论路径上出现了明显接近的趋势。比较政治学形成了结构主义、理性主义和文化主义三大理论路径,国际关系学则发展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支理论流派。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特征来看,结构主义与现实主义、理性主义与自由主义、文化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均表现出较为鲜明的一致性。理论合流趋势给中国比较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建设带来新的机会。中国的和平发展是两学科合流研究的现实问题情境。在中国的和平发展研究中,有两个重要问题亟须两学科的合流研究:一是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和平崛起之间的相容性,二是中国的政治学习与国际权力增长的相关性。比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两大学科之间理论趋近的内在动力是人类对社会世界认识本身的无边界性以及这种认识逐渐深入后产生的同一性。社会科学的研究需要在分立的学科之间实现一种视阈融合。视阈融合的过程就是不同学科间开放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论述国际生产链形成背景的基础上,提出国际生产链解构的概念,分析了引起国际生产链解构的三种主要原因。结合日本大地震对国际生产链的冲击,文章从整体效应和相关产业角度分析了这场严重自然灾害对全球产业链和全球经济的影响,并着重从产业关联、进出口贸易和中日贸易逆差等方面研究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此外,就国际生产链解构这一现象,文章从不同角度思考了对中国经济的考验,指出最大的考验在于中国部分产业已被跨国公司所俘获,依附于国际生产链条,缺乏应有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5.
陈霞 《改革与开放》2011,(20):193+181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在旅游资料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其实是在从事一种再创作.要实现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译者可以运用功能派翻译理论做指导,从文本特点、读者接受、文化背景三个方面考虑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把原文的意图及内容准确得体的再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16.
浅谈欧美影片片名翻译的语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电影是门艺术,电影译名是影片的眼睛,如同书名翻译一样,是不同文化的交流。观众对象不同,文化和欣赏习惯也有差异。因此,在进行影片片名翻译的时候,就应该引入一个新的元素——语境。好的译名应具有以小见大、贴近文化、意境美的特点,要把语境因素与片名的翻译结合起来,真正达到片名的"入乡随俗"。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社会中,被喻为商业化身的广告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一则成功的广告通常是一则优美的广告。由于广告的特殊目的,广告翻译时尤其要注重原广告的美的传递和再现,使译文达到与原广告语同等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杨时革 《特区经济》2007,(3):286-287
后凯恩斯主义作为西方非主流经济流派,源于凯恩斯的“货币经济”思想,在对于“货币-经济”关系的分析中,后凯恩斯主义者运用“预期、时间序列以及不确定性”对新古典阿罗-德布鲁世界进行了批判,并由此生发出“水平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后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  相似文献   

19.
英文名片在对外交流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给名片翻译带来额外的挑战。本文根据目的论的原理,通过引用部分名片信息英译范例,提出名片翻译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以及可以采取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20.
郑方 《重庆与世界》2013,(10):64-66
自从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领域“文化转向”以来,译者逐渐摆脱了“隐形人”的身份,开始走入公众视野,译者的主体性也日益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等党政文件为例,分析译者在外事翻译中为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内涵,更好地为外事活动服务,保证外事翻译的严肃性和翻译效果,是如何发挥其主体性进行翻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