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继承法之私法属性决定了私法自治及其支配下的遗嘱自由原则在财产继承尤其是遗赠和遗嘱继承中所具有的至高无上地位和独特的价值功能。后位继承制度是财产所有权人对死后财产利用与归属的多次指定.不仅充分尊重了遗嘱人的意思自治.而且有利于解决新时代的问题。但是.后位继承制度限制了前位继承人的遗产处分权.长此以往使前位继承人仅仅取得受限制的所有权且遗产归属处于不确定状态.  相似文献   

2.
张敏婕 《魅力中国》2014,(21):279-279
遗嘱自由是世界各国继承立法普遍适用的原则,立遗嘱人通过订立遗嘱来实现处分自己身后财产的目的,充分尊重了立遗嘱人对自己财产的支配意愿。但是遗嘱自由能否保障继承人的权益不受损害,能否维护被继承人身后的家庭和谐稳定?从上个世纪曾经轰动一时的杭州百万遗赠案可以看出,事实并非如此。自由不是绝对的,目前世界很多国家对遗嘱继承采用了相对自由主义,即通过所谓的“特留份”、“保留份”、“必继份”制度来限制遗嘱自由,防止滥用遗嘱权损害到继承人的合法权益。我国现行继承法并没有对特留份作出规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财富的爆发式增长,这一制度缺失的弊端日益显现。本文从具体的继承案例折射出的问题入手,通过比较世界主要国家对特留份制度的规定,阐述了我国建立遗产特留份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正>继承法之私法属性决定了私法自治及其支配下的遗嘱自由原则在财产继承尤其是遗赠和遗嘱继承中所具有的至高无上地位和独特的价值功能。后位继承制度是财产所有权人对死后财产利用与归属的多次指定  相似文献   

4.
正明清两朝,出现过两次隔代指定继承人。一是明成祖朱棣青睐孙子朱瞻基,即后来的明宣宗;二是清圣祖康熙皇帝隔代指定孙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这种隔代指定,好处在于尽早结束接班人选择的不确定性,利于稳定;弊端在于过快形成第二权力中心,危及现政权。  相似文献   

5.
明清两朝,出现过两次隔代指定继承人。一是明成祖朱棣青睐孙子朱瞻基,即后来的明宣宗;二是清圣祖康熙皇帝隔代指定孙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皇帝。这种隔代指定,好处在于尽早结束接班人选择的不确定性,利于稳定;弊端在于过快形成第二权力中心,危及现政权。  相似文献   

6.
股权的财产性决定了股权继承的可行性,但股东资格却具有典型的人身权属性,不能像财产权一样由继承人继承.为了维护有限公司和继承人的利益,股权的继承人可以通过履行一定的程序取得股东资格.在办理股权继承公证和解决股东资格问题时,要运用法律理论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办理.  相似文献   

7.
2020年新修订的《民法典》在继承编第1133条第四款新增"自然人可以依法设立遗嘱信托"条款,标志着我国遗嘱信托制度正式摆脱小众化的标签,遗嘱信托与遗嘱继承、遗赠并列成为个人遗产处分的新方式,为财富传承提供了一种更好的路径选择.然而,由于制度框架设计不足、有关法律链条衔接不畅、监督救济机制缺位等原因,导致其功效的发挥受...  相似文献   

8.
林静  凌春华 《科学决策》2014,(11):83-94
家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私营部门的生力军,其权力能否有效传承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传承方式的选择上,我国家族企业普遍倾向于内部传承。论文采用2012年694家家族控制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样本均值比较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家族权力内部传承和外部传承与绩效关系的对比,揭示家族继承人继承权力对公司绩效有显著影响,内部传承方式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同时,进一步从家族内部传承所有权和管理权两个维度,分析其代理成本差异和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结果显示家族继承人是否为指定管理层与托宾Q值显著相关,表明传承管理权更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叫继承人,被继承人和继承权?公民死亡后,遗留下来的财产,叫遗产。人既已死,遗产必然要转移给别人,这种财产转移的关系,叫做继承。遗留财产的人,叫做被继承人。接受财产的人,叫做继承人。继承人依法取得遗产的权利,叫做继承权。  相似文献   

10.
监护制度是民法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它的设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一切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上的保护.纵观我国的监护制度,其在立法、司法、实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多方借鉴,加以完善.本文通过对外国监护制度中的遗嘱监护进行多方比较分析后,综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及监护制度发展现状,提出在我国建立遗嘱监护制度的必要性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家族企业继承人培养计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家族企业面临着经营者交接班的巨大挑战;结合中国家族企业实际、未来发展战略及中国传统文化,应对这一挑战的关键在于培养胜任的家族企业继承人。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继承人培养计划,是中国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文章分析了中国家族企业交接班四大困境,并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增加和法律意识的提高,遗嘱公证由于其无可取代的法律效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对于防止财产继承的纠纷的意义重大。如今,各地公证处办理遗嘱公证日益增多,这对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避免纠纷、减少诉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在办理遗嘱公证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炎炎 《沪港经济》2005,(11):37-38
令人瞩目的华懋集团王迁歆、龚如心翁媳争产案,经过长达 8年时间的诉讼,日前终于在香港终审法院尘埃落定,这是香港 历史上聆讯时间最长的民事官司。龚如心手上所持的一份王德辉 遗嘱,被5位终审法官一致裁定为王德辉生前“最后一份遗嘱”, 即之前所有的遗嘱皆宣告无效。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具体的案例,通过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的文义及立法目的,对被抚养人与法定继承人之间签订遗赠扶养协议的效力进行分析认定,指出该协议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在继承纠纷中处理这种遗赠扶养协议时,虽仍应认定该遗赠扶养协议无效,但亦应按照我国继承法及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按照同一顺序继承人对被继承人生前所尽义务大小,尽义务多的,可以多分;尽义务少的,可以少分;有能力尽义务而不尽义务的,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相似文献   

15.
《环球财经》2010,(7):127-127
美国男子布雷特·卡尔6月17日向美国迈阿密戴德郡法院提起诉讼,对母亲临终前的“偏心”遗嘱表示质疑,声称是家中的管家和保镖蛊惑她写下这份遗嘱。媒体报道,卡尔的母亲盖尔·波斯纳今年3月去世,享年67岁。临终前,她立了一份遗嘱:  相似文献   

16.
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实施后,夫妻一方不能向银行提出查询另一方存款的要求,这在执行《继承法》时是相矛盾的。为保护合法继承人的遗产继承权,应发挥公证处的公证作用,既可以保护合法继承人的权利,又不会侵害被继承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7.
公证机构在办理遗嘱、遗赠、遗赠扶养协议公证中,正确认识三者的法律特征和区别,对于提升公证员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增强公证的公信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红伟 《辽宁经济》2003,(10):36-36
随着我国公民私有财产不断地增加以及涉外婚姻的增多,完善我国法定继承制度成为当务之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法定继承人范围与顺序 我国《继承法》规定法定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对公、婆或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或女婿。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可以看出我国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较窄,仅限于近亲属。  相似文献   

19.
王瑞香  付金凤 《黑河学刊》2012,(10):20-20,29
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实施后,夫妻一方不能向银行提出查询另一方存款的要求,这在执行《继承法》时是相矛盾的。为保护合法继承人的遗产继承权,应发挥公证处的公证作用,既可以保护合法继承人的权利。又不会侵害被继承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20.
智慧的遗嘱有一个富翁得了重病,已经无药可救,而惟一的独生子此刻又远在异乡。当他知道自己死期将近时,怕仆人侵占财产,便立下了一份令人不解的遗嘱:“我的儿子仅可从财产中先选择一项,其余的都送给我的仆人。”富翁死后,仆人便欢欢喜喜地拿着遗嘱去寻找主人的儿子。富翁的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