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提出后,对中国企业生产率的计算认为中国存在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即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比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要低。但是测算只是运用了求企业生产率的平均值的方法,这不能反映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整体状况。文章使用2005~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运用总量法和均值法分行业、分地区计算并比较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从而检验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的存在性。最后实证检验生产率与企业出口规模的相关性,结论显示生产率与企业出口是负相关的,这也是一种检验生产率悖论存在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IT生产率悖论逐渐消失,很多学者实证研究表明IT投资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但IT技术如何提升企业绩效仍缺乏理论框架的支撑。因此,IT技术与绩效的作用机理成为信息系统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财务指标、行为科学、价值链及业务流程再造视角,本文对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的作用机理假说和实证研究进展归纳和对比,认为目前研究不足,并指出信息化融合和互补机理成为绩效评价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给人类经济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关信息技术投资与经济增长、劳动率提升关系的生产率悖论曾一度引起经济学界的争论;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ICT应用的普及、数据的更新,以及实证方法的演进,信息技术的正向作用在学术领域已基本得到了证实,生产率悖论也逐渐消失。本文简要梳理并归纳了国内外对生产率悖论的研究成果,以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把汇率因素引入Melitz异质性企业模型,确定汇率对出口企业利润和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建立汇率和企业生产率的计量经济模型,通过实证确定汇率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情况,最后根据1999年-2008年全国工业企业数据,验证汇率变化能否导致具有"生产率悖论"现象的行业数量发生变化。结论认为:我国表现出"生产率悖论"现象的行业数量每年都在变化,这一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民币汇率变化造成的。汇率变化与出口企业生产率负相关,即人民币升值,企业生产率降低,同时会使具有"生产率悖论"现象的行业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2014~2022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数字服务贸易开放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在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初期,存在“生产率悖论”。机制检验表明,在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初期,企业运营低效率和供应链配置多元化是产生数字服务贸易开放中“生产率悖论”的重要原因;企业承担风险能力和ESG水平的提升会帮助制造业企业尽早摆脱数字服务贸易开放中“生产率悖论”区间。文章对于破解数字服务贸易开放中“生产率悖论”之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以制度环境与融资约束二元概念为切入点构建"区域制度环境差异与融资约束假说",选择2011-2012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制度环境、融资约束、生产率及出口倾向间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民营企业出口确实存在"生产率悖论",但加工贸易企业的存在并非是导致"生产率悖论"的主要原因;将生产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后,发现"悖论"主要体现为"规模效率悖论";区域制度环境的改善强化生产率对于出口倾向影响;融资约束弱化了生产率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强融资约束是造成中国民营企业出口"生产率悖论"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要从信息技术资源中获得卓越的企业绩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效整合并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企业信息能力。用户、IT人员和组织的信息系统持续使用行为对企业信息能力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创新性地提出在中国企业信息化实践研究中,应结合企业信息行为进行企业信息能力的构建。本文在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内研究企业信息行为对信息能力形成的作用机理,提出了企业信息能力形成模型,为探讨信息能力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企业构建和提升信息能力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朱荃  张天华 《财贸经济》2015,(12):103-117
许多研究发现,中国存在生产率低的企业更倾向于出口的“生产率悖论”现象.对外直接投资作为企业国际化的另一种重要选择,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本文使用中国2006-2012年A股上市工业企业样本对这一问题从对外直接投资类型、企业性质、企业资本密集度、对外直接投资数量、目的地5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生产率对投资、资源类对外直接投资及国有和有政治关联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并无显著性影响;而对贸易型、制造型、研发型对外直接投资及劳动密集型企业、投向低收入东道国的企业而言,生产率均显著正向影响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此外,本文也发现,生产率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金额和范围也有显著正向的影响.以上经验证据都表明,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不存在明显的“生产率悖论”.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企业积极申报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已成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反击侵权行为的有利武器。本文研究了中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对本国企业出口状态、出口退出和出口强度的影响,并检验了出口"生产率悖论"问题。研究结论表明企业申请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有效地维持了企业持续出口状态,降低了企业出口退出风险,提升了企业出口强度。然而,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却降低了企业出口强度,出现了出口"生产率悖论"问题。对此,即使企业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申报知识产权保护也不能得以解决。这反映出申报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企业数量过少,企业对申请知识产权海关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在促进出口上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对此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企业申请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意识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将贸易摩擦纳入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研究企业在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选择,发现山东省的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存在"生产率悖论"现象:"悖论1"是生产率越高的企业选择出口的概率越大,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越小;"悖论2"是贸易摩擦强度越大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平均生产率越高。贸易摩擦使企业选择出口的概率下降,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上升,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悖论1"。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微观角度研究中国企业生产率及国际化模式选择是否符合新新贸易理论。在匹配《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与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一阶随机占优的Kolmogorov-Smirnov非参数检验,发现对外投资企业、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间的生产率关系并不完全符合新新贸易理论,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随后,本文基于多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企业生产率对国际化模式选择的影响,全样本回归结果显示,企业生产率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对外投资,但不利于企业出口,并进一步从出口密度视角为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问题进行解释及验证。  相似文献   

12.
在Melitz提出从企业异质性角度分析生产率对出口影响以后,国内学者运用实证检验认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出口存在"生产率悖论"即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低于未出口企业,也检验得出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陷阱",即出口对企业生产率具有阻碍作用。本文首先提出一个数理模型研究企业出口与生产率的相互联系,再运用2008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检验"生产率悖论"与"生产率陷阱",并讨论它们存在的原因,为了使结论更加可靠,本文对出口企业与国内企业分别进行了全国、分行业、分省份的实证检验。最后在模型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出口制造业企业走出"生产率陷阱"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了中国服务业7个行业2010年~2014年的数据,通过用总量法和均值法两种方法测算,并比较中国服务业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来检验出口企业"悖论"的存在性,根据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部分服务业出口企业是存在"出口—生产率悖论"的。最后,本文检验了生产率和企业出口规模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虽然服务企业生产率与出口具有正相关性,但是服务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系数并不显著,说明服务企业的出口与该企业的生产率并无关系,验证了我国服务企业并不是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选择出口。  相似文献   

14.
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用1998-2007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选取近300万家企业,分20个行业检验了我国企业出口与生产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只供应国内市场的企业生产率反而高于出口企业;并且企业出口与生产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即生产率越低的企业出口越多。此结论与新-新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我们称之为生产率悖论。进一步检验还发现,企业规模是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而出口贸易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是不显著的。笔者认为,导致我国出口企业出现生产率悖论的原因可能在于我国加工贸易较多,且占据了出口贸易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基于IT能力的企业信息化非技术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要想从信息技术应用中获得利润,必须投资于培育整体的信息技术能力,而并非孤立的IT系统。信息技术能力不仅依赖于技术因素,还依赖于非技术因素,单一非技术因素的忽视就能直接削弱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很多企业在信息化中对非技术因素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管理,形成了非技术因素管理缺口,从而造成信息化项目成功率不高、效益不高。因此,针对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非技术因素问题,探索性地提出了构建基于IT能力的非技术因素分析框架,并对高层领导支持、组织变革与变革管理、企业的文化管理三方面的非技术因素以及之间作用机制进行重点分析。对推进我国企业信息化进程和整体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与铁路、电力和其他基础设施一样,信息技术已经变得如此普及,对公司来说它不可或缺,但它已不能提供战略性竞争优势。公司不应再试图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获得竞争优势,而应该防御性地管理信息技术,减少IT支出。卡尔的观点引起IT业震荡,遭到众多人士的批驳。但不管其观点是否正确,在IT业持续低迷,面临重大转型的时刻,卡尔的观点引发人们重新思考IT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推动下,数字化转型与服务业企业生产率之间是否存在悖论?首先,从理论上阐释数字化转型对服务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并分析了专业化分工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其次,采用2011—2019年中国服务业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异质性冲击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服务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提升其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对服务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更偏向于大型企业以及行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服务业企业生产率的积极影响不会因企业性质的不同而发生根本性变化;数字化转型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企业生产率均存在显著提升效应。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专业化分工是服务业企业突破“生产率悖论”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8.
张丹丹  陈立军 《江苏商论》2010,(11):57-58,70
在IT能力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动态视角下IT能力是企业为适应快速变化和超竞争的市场环境,在IT资源、组织惯例、行业环境基础上建立、整合和重构组织资源,从而获得持续竞争力的能力。进而针对纺织企业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分析动态视角下IT能力在组织惯例,IT资源和行业环境三个维度上对纺织企业供应链整合的影响,提出相关假设和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9.
IT架构是基于公司战略对信息技术的整体规划,决定了企业从信息技术中获得价值的大小。本文介绍了IT架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化式IT架构。着重研究了进化式IT架构的四个架构阶段并分析了各个阶段的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建立五层次有机生存周期模型,分析了信息技术服务化的具体内容与过程,而后通过中小企业绩效评价COBIT框架模型分析,将IT过程、IT资源与企业的策略与目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三维的体系结构,辅助管理层在企业中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并且进行适当的IT过程与控制,达到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实施信息化的进程中可以参照五个层次生存周期理论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准确定位,并参照COBIT模型解析有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及误区。同时,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也应从自身的提高入手,不断学习和思考,逐步完善信息化体系,从而使企业借助信息化的平台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