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杨春梅 《经济师》2005,(5):179-180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合作的组织,由于各利益主体在企业中的利益是不同的,拥有控制权的一方就可能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是利益相关者分享企业所有权的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2.
现行公司制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深层次症结在于“股东至上”逻辑下国企单边治理结构模式存在着内生缺陷。因此,克服缺陷、矫正失衡的思路设计必须是:引入共同治理机制,以替代单边治理模式,变“股东至上”逻辑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使企业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及相应的剩余索取权,形成多元产权主体共同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王涛 《生产力研究》2005,(1):154-156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理论中的一个新分支 ,对各国的公司治理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契约理论角度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 ,指出其存在的缺陷 ,提出股东优先的利益相关者治理观点 ,说明应重视股东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特征 ,认为国企改革必须改变国企经营者控制下的治理结构现状 ,重塑企业价值追求 ,恢复资本所有者在企业共同治理中的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从“三鹿事件”看企业社会责任理想的尴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社会责任理想是学者们、公众们对企业具有“道德人”利他主义精神的一种期待。然而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经过了成本一收益计算的理性选择,其社会回应常常使企业社会责任理想陷入困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制度则能够通过吸收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保障他们表达并保护自身利益的权利,从而使企业行为接近社会责任理想。  相似文献   

5.
比较公司治理:一个新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已有的比较公司治理研究仅从物质资本所有者角度展开分析是不够全面的,应该从一个新的视角,即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各国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比较。据此框架可以得出,各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大体上分为“资本雇佣劳动”式单边治理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两种模式,且表现出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趋同的迹象。  相似文献   

6.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发展趋势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观认为企业的全体利益相关者都应该参与公司治理.但是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具有很大差异,不应该等同对待.本文在分析全体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公司治理的优越性和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发展趋势应是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7.
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倡导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成为公司治理机制改革的方向。为此,企业要准确定位内部控制的目标;统筹构建内部控制五要素框架;树立“全员控制”理念。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构建的理性选择,应从投资人、经营者、员工、债权人和政府五个维度的内部控制链提出构建方向。  相似文献   

8.
虽 然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治理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普遍趋势 ,但这并不等于世界各国的企业制度都必然会趋向于同一种模式。这是因为 ,企业制度是“嵌入”① 在制度环境当中的 ,企业制度变迁不仅遵循了效率追求的逻辑 ,同时也是制度环境选择的结果。这就是说在制度环境的异质性假设前提下 ,企业制度必然也是异质性的。这对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具有启发性的意义。一、企业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一般原理历史地考察发现 ,在企业治理的角度 ,企业制度安排经历了一个 :单边治理→双边治理→三边治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拓展过程。 (1)所谓单边治理 ,主要是就古典企业所遵循的物质资本逻辑而言 ,个人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是其典型代表 ,企业契约中物质资本所有者对于雇佣工人的绝对优势和支配地位是其显著特征。 (2 )所谓双边治理 ,是就企业作为物质资本与 (异质性 )人力资本的合约性质而言。人力资本职能开始从古典企业家当中分离出来而开始成为企业的重要制度性要素是其显著特征。 (3 )所谓三边治理 ,主要是就企业“员工参与” ,亦即“同质性”人力资本拥有者参与企业的治理以及剩余的分享而言。“员工参与”的逻辑起点 ,是企业员工对其自身人...  相似文献   

9.
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对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股东至上”公司治理实践的质疑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理论界一种认为股东是企业所有者,股东享有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即股东中心理论;一种认为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的企业,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应拥有企业所有权,即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界定、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企业所有权的安排。在企业所有权安排上,公司经历了一个由物质资本独享企业所有权,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分享企业所有权,再到利益相关者共享企业所有权的发展过程。相应地,在公司治理方面,与其说是从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逻辑下的单边治理模式,发展为现代的利益相关者理论逻辑下的共同治理模式,倒不如说是,从单一的物质资本主导下的物质资本对人力资本的制约,到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共同主导下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相互制衡,再到利益相关者共同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平衡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两种:“股东至上”模式和“共同治理”模式。两种模式的治理目标不同。从委托代理理论的深层原因、资本雇佣劳动的渊源、企业的企业家一般均衡模型、人力资本升值和委托人的道德风险等方面分析,我们认为,“共同治理”模式是最佳的公司治理模式;“路径依赖”决定了我国完善公司治理的难度,但是加入WTO这一外生变量的引入为摆脱路径依赖提供了大好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基于价值的公司治理--股东价值与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司治理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从公司创造价值和价值实现角度看,基于价值的公司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本文研究了当前居于主流地位的基于股东价值的公司治理和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公司治理两种模式,笔者认为两种治理模式都有其理论上的支撑和实践上的依据,二者的分歧多源于对基本理念、概念和范畴理解上的差异.针对我国当前国企改革的实践,我国公司治理如果完全采用基于股东价值的公司治理模式,需要与之配套的成熟公司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以及比较健全的法制环境,即相对完善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在我国目前外部治理机制不成熟情况下,国有公司治理应借鉴基于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治理模式,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和相机治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企业生态群落和“大”动态能力战略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运文 《经济管理》2006,(20):16-23
战略管理的核心作用是把环境的机会和企业的力量相匹配,同时保护企业的弱点使之不受环境的威胁。目前的企业能力理论过多地把其战略目光放在了企业内部。然而,竞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其实质不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企业能力与企业能力的较量,而是企业所属的生态群落能力间的较量。为此,本文从全球化竞争的视角出发,阐释了企业生态群落中政府动态能力、企业动态能力、金融制度动态能力、教育制度动态能力的内涵,探讨了政府动态能力、企业动态能力、金融制度动态能力、教育制度动态能力间互动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动态能力企业战略观。  相似文献   

14.
刘耀淞  徐翊琬 《技术经济》2023,42(12):82-96
异地商会作为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本文以2010—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异地商会对企业避税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参加异地商会可以有效抑制企业的避税行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异地商会主要发挥服务会员和服务社会职能,通过缓解外源融资约束和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两条路径削弱会员企业的避税动机,进而降低企业避税程度。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异地商会对于企业避税的抑制效果主要体现在税收征管力度较强、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大和分析师关注度较高的企业中,这说明在治理企业避税方面,参加异地商会与税务部门征管、机构投资者监督和分析师跟踪存在叠加效应,即异地商会能否发挥税收治理效应取决于政府和市场机制是否有效。本文从企业避税视角丰富了异地商会的治理效应研究,从社会组织视角拓展了企业避税的影响因素文献,为促进异地商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实践、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网络治理的好坏关系到一个组织的效率和效益,对于集群供应链来说,网络治理是集群效率提高、风险规避、结构优化及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在集群供应链网络中既存在自身调节达到均衡的自组织治理也存在着特定他组织的治理。本文首先对集群供应链网络中的自组织和他组织的含义进行了界定,提出集群供应链网络治理是自组织治理和他组织治理构成的复杂网络的共治过程,进而从他组织视角研究集群供应链网络治理,分别从政府治理、行业协会治理和市场中介治理三个维度提出了各自的治理角色或途径。集群供应链网络的他组织治理的存在主要是为了配合及弥补企业群的自组织治理,帮助集群供应链网络发挥应有的经济效应、知识效应等集成效应,实现集群供应链网络的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16.
全球生产网络治理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生产网络是跨国公司在组织上的重要创新,它是以互补性分工为基础,通过相互依存的关系往来并以一定正式的规则(契约)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治理模式。区别于市场和企业(古典型契约),治理上采用共同治理、多元治理模式,并随核心资本的变化呈动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治理结构的竞争.在此,以文献梳理的形式,对公司治理的内涵及理论渊源进行阐述,并评析了治理模式、形成原因及趋同表现.在我国治理模式选择的问题上,提出应汲取西方治理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原则下,着力构建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相结合,以内部治理为主的中国特色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8.
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65,自引:9,他引:265  
本文以 1 997年以前在中国上市的 50 8个上市公司 1 997— 2 0 0 0年 4年间的2 0 3 2个观察值为样本 ,研究了第一大股东的所有权性质、第一大股东的变更对公司治理效力和企业业绩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 ,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所有权性质不同 ,其公司业绩、股权结构和治理效力也不同。第一大股东为非国家股股东的公司有着更高的企业价值和更强的盈利能力 ,在经营上更具灵活性 ,公司治理的效力更高 ,其高级管理层也面临着更多的来自企业内部和市场的监督和激励。另外 ,本文的研究还发现 ,对于不同性质的公司 ,第一大股东的变更带来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但基本上都是正面的。第一大股东的变更有利于公司治理效力的提高 ,有利于公司规模的扩大和管理的更加专业化。本文的研究为国有股减持和股权多元化提供了经验证据 ,论证了控制权转移市场对深化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包括由传统科研单位转型和由多主体直接组建两种类型。工研院是项目型组织,合适的治理机制是项目成功的基础。针对不同工研院项目治理特征,设定合适的治理机制是当前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利益相关方通过契约关系和信息关系形成项目治理网络且其能够反映治理特征,可借助该网络对两类工研院项目治理进行比较。基于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从网络整体和网络关键节点两个方面设计网络评价指标,选取两类工研院典型项目构建相应的治理网络,通过量化比较,分析项目治理特征和问题,最终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针对新兴技术的科技伦理治理,关键在于健全的法治保障,而法治手段主要包括基于私领域市场调节功能的民法手段、基于刑事处罚的刑法手段、基于行政管制的行政法手段。其中,行政法模式应当成为通过科技伦理规制科研活动常态化的有效手段,而现行科技伦理的行政规制模式存在过度依赖行政命令、行政法律主体范围受限、对科技风险预防不足以及多元共治相关制度缺失的问题。通过分析传统科技伦理行政规制模式的缺憾和不足,提出建立多元共治的科技伦理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