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凸现,不仅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并且使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操作成本增加。从长期看,商业银行流动性若持续过剩,将严重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文章试图从居民储蓄率、外汇占款和资本充足约束等多个角度分析造成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不同视角对中国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珂 《财经科学》2007,(7):16-23
近年来,我国的货币供给量持续增长,已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商业银行体系内的存贷差日益扩大,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经济体系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凸显.而今年3月,"流动性过剩"问题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今后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从两个不同却又紧密联系的角度,即经济体系中货币化比率的高企和商业银行存贷差的持续扩大出发,对目前我国市场体系内流动性状况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破解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流动性过剩问题近年来日益受到我国理论界及实务界的关注,并已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焦点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人民币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及成因,并在流动性存在相对过剩特征的背景下,提出了有效破解流动性过剩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宏观角度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2000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存贷差持续扩大,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长期高企,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过剩问题开始凸显.从宏观行业的角度,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外汇占款的增长迅猛、银行间企业直接融资工具的发展、不良贷款的剥离、现金需求比率的下降以及证券市场的长期低迷是引发我国银行业存贷差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凸现,不仅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并且使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操作成本增加.从长期看,商业银行流动性若持续过剩,将严重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文章试图从居民储蓄率、外汇占款和资本充足约束等多个角度分析造成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下“流动性过剩”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动性过剩"是中国目前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必须解决的现实性和紧迫性的问题之一,有关如何控制流动性过剩的探讨层出不穷。本文拟对中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及其主要成因——高额的外汇储备进行客观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8.
陈洪 《经济纵横》2008,(4):87-89
本文从如何定义资金流动性过剩、我国资金流动性的规模、过剩的根本原因、过剩利弊分析及对策,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人们的困惑和疑虑,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的资金流动性状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很行的流动性资产分为自愿性(预防性)流动资产和非自愿性流动资产两部分,并建立银行自愿性流动资产需求模型,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自愿性因素和非自愿性因素共同促使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自愿的预防性流动资产过剩和非自愿的流动资产过剩并存,银行的部分流动性过剩资产是为了规避融资成本、汇率风险和存款波动风险而自愿持有的.脉冲响应分析表明银行流动性过剩制约了我国贷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流动性过剩往往被看做经济过热的征兆,这种基于有效需求的理论不能用来解释消费、投资不足的金融主导性流动性过剩.与内生性的货币供给不同,这种流动性过剩带有外生性,独立于名义GDP流量变动的存量过剩.有效需求的紧缩政策在消除存量过剩时伴随的将是流量的减缩.本文最后给出了不同于基于有效需求的消除流动性过剩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11.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最近,学术界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议论颇多,议论的焦点是银行的流动性过剩及由此引发的种种后果.本文基于既往研究中值得深思的四个问题,从商业银行超额储备构成出发对流动性过剩的内涵、判断标准及影响因素进行界定,以商业银行保持流动性成因的微观视角管窥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解决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并无必然的直接联系,并针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不同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需求,结合对15家机构投资者的调研,通过实证数据发现:我国股市的流动性水平高于美国NYSE等世界其他主要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一般对国内股市整体流动性水平比较满意。但是我国股市流动性波动率高,并且和市场回报率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对机构投资者来说,当前我国股市主要的流动性问题不是流动性水平过高或过低的问题,而是流动性风险过高并难以和价格风险相分散。  相似文献   

13.
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莉 《经济问题》2008,(5):105-107
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是最近几年世界经济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分析了我国双顺差的现状、原因.从国内外经济平衡的角度看,双顺差必然会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的这种双顺差格局不可长期持续.同时,双顺差现象对国内宏观政策调控带来难题,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构成进一步挑战.调整双顺差以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中国必须尽快调整外资、外贸和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开放宏观经济的平衡关系中引入产品的可贸易性差异,探讨我国贸易顺差的根源以及外需的可替代性。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国内总供给结构偏向于贸易品,国内总需求结构偏向于非贸易品,两者之间不断扩大的差距是贸易顺差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2)非贸易品供给不足所导致的"强制储蓄"现象,制约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使其无法有效替代外需;(3)给定国内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特征,外需增加是国内投资增加的必要条件,投资需求无法替代外需;(4)为了实现总需求构成的重新平衡,特别是提升国内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不能简单地依赖总需求管理政策或收入分配政策,必须配合以促进供给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影响汇率变动因素的角度出发,着重探讨在不完全资本流动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对一国汇率变动的作用,进而对人民币走势作一利弊分析,指出人民币走向国际可自由兑换货币是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省际差异及其结构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伟  何莉 《经济地理》2007,27(2):187-190,195
文章分析了1978-2005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省际差异,并运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总体差异进行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分解.分析表明,从地区结构来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在总体差异中占主导地位;从产业结构来看,制成品贸易上的差异构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差异的主体.中国对外贸易的协调发展应该着重降低三大地带之间制成品贸易发展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渐进资本开放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国资本流动程度和中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回归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的经济实践是符合不可能三角命题的。在1980—2003年间,在事实上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国实行着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政策和享有独立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主要依赖于数量调控工具,汇率和利率的价格调控微乎其微,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开放进程中的货币政策目标和汇率制度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后,理论研究对货币政策目标和汇率制度选择问题进行了新的诠释,国际经验为此提供了实证支持。应用于中国的现实情况,在开放和发展进程中,不完全的资本流动性、现实经济中的多重政策目标以及宏观经济内外失衡之间的传导机制,使得中国在实施货币政策的同时,应该而且能够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High resident saving and high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are the inevitable product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planned economy to market economy, and there is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On the one hand, this kind of economic phenomenon can't persist in a long time; on the other hand, to implement relevant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foreign trade policy, and foreign exchange management policy to change them in view of their negative effects to present economy is one of the present economic tasks.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储蓄和投资的失衡以及投资和消费关系的不协调上。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是中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突出特征。引起我国经济内外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宏观政策调整,可以将内外不平衡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但短期内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内外不平衡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多管齐下,努力缓解我国经济内外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