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9 毫秒
1.
近几年来,不少蚕农在防治蚕病时,因求治心切,用药常是超剂量、超常规,其结果却使蚕儿药物中毒、病势加重等,造成养蚕生产中不应有的损失。笔者将养蚕期用药常见的五大误区介绍如下,供广大蚕农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生产上应用的家蚕品种,都是四眠五龄,习惯上把1—3龄称为小蚕期,而4~5龄称为大蚕期。“养好小蚕一半收”,是我国蚕农在生产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经验,那么,如何养好小蚕呢?现简要介绍小蚕饲育中的有关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永胜县养蚕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养过蚕的人都知道。春蚕好养些,夏秋蚕难养,易感病,晚秋蚕就更难养,主要是因为晚秋季节气温下降,桑叶逐渐变硬。叶质变差,如果遇上阴雨天气,室内低温多湿,不利于蚕的正常生长发育,加上春、夏、早秋三次连续养蚕,病原积累,易传染发病。有病原物的存在,环境不良,蚕体易感疾病,是蚕体发病的三大原因,病原物、环境与蚕体之间相互紧密联系形成一个生态系统,三个要素中.病原物的存在是引发病的主要条件。晚秋蚕如果养得好,  相似文献   

4.
一些养蚕专业户的实践证明,在养蚕的过程中,给蚕添食少量豆浆、葡萄糖、蜕皮激素、清水和水果保鲜剂等,可产生较好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一、秋蚕发病的主要原因桑蚕饲养一般分为春蚕、夏蚕、早秋和晚秋蚕,四茬蚕中早秋、晚秋蚕的发病率最高。其主要原因:一是养蚕环境病菌增加。二是桑树进入缓慢生长期,桑叶易老化,加之桑病不同程度发生,致使秋季桑叶叶质差。三是秋季气  相似文献   

6.
杨慧 《致富天地》2005,(6):34-34
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中养蚕,蚕容易发生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这两种蚕病发病规律相似,一批蚕种往往同时发生,蚕农把它们统称为“白口病”。蚕患病后群体大小不一,眠起不齐,发育缓慢,个体瘦小,食桑量减少,行动不活泼,粪便变形并有粘液。5龄蚕患病后多表现为假热,常爬散到蚕座四周静伏不动,排出微绿色或带白色的粘粪,临死前吐出大量胃液。可采取以下措施预防这两种病:  相似文献   

7.
周应良 《致富天地》2009,(12):33-33
一、简易活动蚕台的制作 1.蚕台规格 一般有2.5×1.2米或3×1米两种规格,每层3平方米实用面积,10层为一组,蚕座总面积30平方米,可饲养一张蚕种。应根据蚕房宽、窄和养蚕多少适当调整规格。  相似文献   

8.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诗人张俞的((蚕妇》,虽然写成于大约1000年前,但在今天,从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内劳资关系的微观角度,以及从整个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的宏观现实角度,仍能形象地反映出纺织行业内及供应链上公正、均衡的利益与责任分配存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一项由苏州大学农业科技学院、苏州大学蚕桑研究所承担的“中国养蚕技术输出柬埔寨及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的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创造了中国养蚕技术输出柬埔寨的技术体系,可积极为国内养蚕业生产和拓展引进资源,而其中的彩色茧品种和生产技术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0.
南充是著名的丝绸之乡,这里有个全国闻名的先锋蚕业合作社,是由南充知名的栽桑养蚕大户罗先锋于2003年创立的。罗先锋是南部县一个普通农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栽桑养蚕。富裕起来后,罗先锋为带动周围农民致富,成立了合作社,先是把他所在的碾垭乡佛祖沟村村民聚拢到合作社,后来十里八村的农民纷纷加入。目前,合作社社员覆盖全县16个乡镇、86个村、576个社,年养蚕36460张,实现销售收入2756.3万元,人均增收500元以上。社长罗先锋也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四川十大杰出人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晋城市在发展蚕桑产业中,探索出了养蚕大棚"一棚两用"模式,2012年首批在全市推广了近1300栋。蚕农们春秋在大棚养蚕,冬季利用养蚕空闲期在大棚里种食用菌,仅冬季食用菌生  相似文献   

12.
苏杰  李兰 《四川物价》2004,(7):29-30
2003年凉山州蚕业生产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密切支持配合下,努力克服茧丝市场疲软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全国蚕业生产减产10%的严峻形势下,仍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对蚕茧生产、收购及价格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一、落实消毒防病卫生制度1.蚕前消毒。一扫二洗三消毒。消毒前打扫好蚕室、储桑室及周围环境卫生,然后洗净所有的养蚕用具,再用配好的消特灵或漂白粉液对蚕室、储桑室、周围环境、用具彻底消毒,不留死角。一袋漂白粉或消特灵兑水25千克,现配现用。  相似文献   

14.
姚恩育 《浙商》2010,(24):44-45
作为第一个“中国蚕丝被服生产基地”,洲泉这片初步形成养蚕、制丝、被服等产业链的土地,正面临缺乏大品牌的尴尬。  相似文献   

15.
柞蚕生产受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产量和质量均不同程度地降低,稚蚕期蚕头数的减少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笔者在本文中通过两种形式的大棚保护育和野外育的对比试验,在稚蚕饲育期间创造适宜的环境、良叶饱食和消毒防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稚蚕遗失率[1],保住蚕苗,并提高了茧层率和产茧量,为柞蚕生产丰产打下了基础,实现了柞蚕高产稳产,具有深远的农业意义.  相似文献   

16.
蚕蛆蝇是完全变态昆虫。产卵寄生在蚕体上,孵化成蚕蝇蛆后,便钻人蚕体内,破坏蚕的内部组织,体外则形成黑色病斑。当这种蚕蝇蛆早期寄生于蚕体时,会使蚕染病死去;在五龄后期寄生于蚕体时,会在蚕结茧后从茧的一端钻出,茧上出现蛆孔,不能缫丝。因此,蚕蛆蝇对养蚕业危害很大,必须杀灭。[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介绍国家教委科技进行一等奖成果蚕用抗病增丝省叶促进剂生产原料,工艺,技术指标及作用机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白僵蚕是我国传统的中药,具有润肺化痰,解痉止血等作用。我们采用塑料大棚人工生产白僵蚕,不但可以大批量地生产白僵蚕,而且质量好,效益高,一张蚕种生产白僵蚕是卖茧收入的3倍以上。该技术可防止白僵菌对养蚕地区环境的污染。主要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栽桑养蚕曾是泸县农村的主要副业.在农民增收、出口创汇乃至整个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蚕丝企业改制。县政府提出打造“十万担蚕茧基地”县,并新发展了桑园1万亩,2006年桑蚕茧曾达到了33万公斤。但近年来蚕桑生产在稳定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价格起伏较大.农民养蚕积极性下降。为促进蚕桑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保护蚕农利益,我们于6月中旬到泸县银华丝绸有限公司、天兴茧站、  相似文献   

20.
一声轻叹, 感悟那生命只有28天的小蚕儿, 用尽毕生的力量才演绎出一个华丽的绝唱: 慢慢地长成、蜕皮、上簇、吐丝、结茧, 才化为手中那方柔软。 女人对丝绸的喜欢,是那股骨子里透露出来的爱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