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省叶县有个汪营村,这个村强迫每个村民都得交上一笔称作“集资”的钱。谁敢不交,会落下什么后果呢,请看村支书在群众大会上宣布的“九项规定”:党员不集资为不合格党员;村干部不集资不准再当;在外工作人员不集资为不受欢迎的劣质人员;农民不集资为不合格公民;不集资不准入伍;不集资不给办理结婚手续;不集资不划宅基地;不集资不办理计划生育准生证;不集资不给办理升学、转学、上大学的手续。有些地方的乡村,生产落后,农民贫困,群众缴纳国家的法定税、费已很艰难。偏偏跳出一些好大喜功的官员,为显示自己的“政绩”,不顾…  相似文献   

2.
班组建设     
开展班组思想政治工作,我的法宝是“三不放过”。其一,各种文件精神,学习材料不宣讲到每位职工不放过;其二,思想政治工作不抓到每位职工的心坎上,使其明确方向和奋斗目标不放过;其三,在生产中,没有稳定的情绪和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不放过。 第一个不放过,使班组成员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了了解,对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积极支持。如公司搞“三大工程”资金紧张,向职工集资借款,大家毫无怨言,尽力解囊。第二条的作用也比较大。我通过家访、谈心,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使  相似文献   

3.
“集资建房”中的问题亟待纠正邓乐文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后,"集资建房"这种投资形式方兴未艾。它为解决职工住房困难。筹集建房资金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然而,有些单位建房后,并非按集资比重确定往房的所有权,而是以"集资建房"的名义先建后卖。这种错误做法,损害了...  相似文献   

4.
企业搞股份制“五戒”褚方天一戒入股集资化。有些企业在实行股份制改革中,片面地把股份制的改革当作解决企业资金困难的最好方法,向职工群众硬是摊派集资,并提出具体金额;有的企业借群众一时搞不清集资与股票之间的区别,不经上级部门和银行的批准,大量发行股证,或...  相似文献   

5.
<正> 一、集资和集智 时下不少企业流行发动职工集资投股,引导企业走出困境或扩大发展,特别是当前附加第三产业集资热。当然筹措资金也需要,但与集智的办法相比,总觉逊色了些。集智可调动全体职工的智慧,他们头脑中蕴藏着比资金更加可贵的好点子。所谓智力投资优于资金投资而资金投资必须先进行智力投资才是上策。又资源是有限的,而智源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6.
将临时工改为“助勤工”,企业用工就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它“新”在企业招雇短期职工时,不再从“马路游击队”中挑选,也不再与包工头单独签订合同后,由包工头去组织劳务队伍,而是向人力资源服务公司、人才库、职业介绍中心等专业机构招雇。  相似文献   

7.
“厂务公开”有一种重要形式,就是要给职工“知情权”。不仅要求公开结果,而且要求公开过程,要让职工对实现结果的每一个程序有所了解。 “知情权”实际就是公民权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什么企业干群之间常常发生隔阂?就在于缺少及时的厂务公开活动。有个在企业当“一把手”的朋友叹苦经:“我为这个厂,求爷爷告奶奶,几次胃出血,可偏偏职工不领情,说我什么‘一手遮天’,真是冤呐!” 有这种冤气的又何止这位仁兄!而他们的毛病就出在不让职工“知情”!国家明文规定,出售国有小企业,应充分“征求有关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意见…  相似文献   

8.
农村集资兴办公益事业的做法很普遍。集资方式主要是“上面拨一点,集体出一点,农民筹一点”,农民称之为“三点式”。这种“三点式”集资确实解决了不少资金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乡镇企业内部集资是企业因生产资金周转困难或技改开发等需要,在企业内部向职工筹集而短期借入的资金。集资一度成为缓解企业资金短缺的主要途径,为企业正常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一些企业对内部集资管理混乱,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扰乱国家金融秩序。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集资的渠道变形。原本是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变成了全社会集资,由于一些企业经济效益好或集资利率标准高吸引了不少人,通过亲戚朋友、上级领导等多种关系将资金投入,而有的企业不管需要不需要,大量吸收,造成部分资金闲置,影响了企…  相似文献   

10.
聂磊  吴志刚 《现代企业》2000,(11):37-38
江西省萍乡市汽车运输公司结合新形势下本企业职工的思想变化特点,紧紧围绕职工的“心”字,在把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于企业经济工作的同时,又把企业经济工作渗透于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之中,使职工的一系列思想问题迎刃而解,浇灌出灿烂的文明之花。近五年来,公司连续被评为萍乡市“九五”双争立功优胜单位和全省交通系统双文明先进单位,1999年被评为江西省“九五”双子立功竞赛先进集体和江西省国有企业“两个目标、一面红旗”活动优秀基层党组织及萍乡市优秀企业。其所以如此,关键是领导班子抓住了职工的心理变化特征,念好…  相似文献   

11.
北京城建住宅合作社自1995年成立以来,通过集资合作方式筹措资金6亿元,为集团中10000多名职工解决了住房困难。在实践中住宅合作社形成了集资合作建房的有效运作模式,总结出了开展集资合作建房是加快解决职工住房、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化理念只有落地才能发挥其强大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我们在企业文化的实践上下功夫,在企业文化的“落地”上做文章,使企业文化植根于太钢,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企业文化成为太钢决战市场的制胜法宝。夯实企业文化落地的基础文化理念要从书本、墙上走进职工的心中,使职工高度认同、领悟,即“意志化工程”,这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前提。首先要提高职工的认知度。因为认知是认同的前提,认同又是实践的前提。职工如果不了解本企业的文化,不知道本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不会认同和自觉践行本企业的文化。2004年,…  相似文献   

13.
“集资及其结息”中违纪违规问题不容忽视□饶紫祥□今年以来,我们在实施财务收支审计时,发现少数有集资的企业,在利率、结息、收退集资款上,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超银行利率招揽集资。借口银行贷款困难,单位流动资金紧张,以月利率18‰至21‰结付集资利...  相似文献   

14.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名言说明了想当好士兵得有当将军的理想,这是当好士兵的一种思想基础。同理,企业中的职工也是这样,如果企业有一批想当“将军”的职工,都有理想、有追求、有志气,那么企业必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一心只想当“将军”,而不想干好“士兵”的本职;有的人胸无大志,只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两种思想于个人成长不利,于企业更是有害的,是不正确的,不可取的。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加强对人才的管理,不光要有一流的企业领导,还要有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广大员工。从本质上讲,一个员工在…  相似文献   

15.
一、职工心态调整难。由下岗向失业并轨,职工的心态极为复杂。签了协议进入“中心”的下岗职工觉得,现在既可领到基本生活费,企业又帮助缴纳杜会保险费,自己还可以通过隐性就业获得一定的收入;也有一些人认为自己为企业工作了多年,没有功劳有苦劳,现在失业了,企业把我们推出去不管了;还有一些人担心老了怎么办,病了怎么办,就不了业怎么办等等。总之,职工出  相似文献   

16.
股份制改造中的“集资公司”现象浅议管卫杰目前,一部分企业长年亏损,急需大量资金起死回生,俱由于本身资不低债,加上国家紧缩银根,靠银行贷款的路子基本被堵死,地方财政对此也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改制换牌,向社会进行集资,借以维持企业生计。另外,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最近,遇到一位基层企业的政工干部,他对我叹起“苦经”说:“我那个企业‘大王’多,虽然,我几乎每天找他们个别谈话,可就是不见效……,,我对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十分敬佩,但又觉得他的老一套办法有点过时了。这如同“知识更新”一样,做思想工作也要更新,也有一个“现代化”的问题。我以为,政工干部找职工个别谈话不在于次数多、时间长,而在于是否摸准了职工的思想脉搏,谈到了“点子”上。正如优秀的老中医为病人治病讲究“闻、问、望、切”四字。看病之时,细心审察病人的神色,揣摩病人的脉性,而开起回来仅寥寥数语。语虽不…  相似文献   

18.
近来,老潘与上海证券报的时寒冰搞论战,很热闹,连任志强都出来“替小潘说两句”了。但平心而论,这个论战不精彩,还是觉得老潘最近这篇谈论“集资建房运动”和“不购房运动”的文章带劲。这篇冠名以《从市场角度看“不购房运动”》开头先通过对比其他行业来说明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然后论述了一下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增长给社会经济和房地产相关行业带来了许多的压力和不平衡以及政府近几年来的调控政策。最后,论述了“集资建房运动”和“不购房运动”,下面是这部分的原文摘录。  相似文献   

19.
陈燕 《宁夏审计》2007,(2):49-50
今年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审计中发现,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违规集资问题比较严重,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予以制止。国务院《关于清理有偿集资活动,坚决制止乱集资问题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禁止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向内部职工或者向社会公众进行有偿集资活动”。然而,审计过程中发现个别行政事业单位以资金运作困难为名,向内部职工违规集资达上千万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市场如战场,企业效益出现波峰浪谷均在意料之中。然而企业由盛转衰除了市场因素之外,还另有一种致命的根源,那就是“阔方丈”现象。“富庙”里有“阔方丈”似乎尚情有可原,可很多濒临破产的“穷庙”、经营规模很小的“小庙”、债务累累的“破庙”里竟然也出“阔方丈”,这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不少企业惨淡经营,甚至连工人工资也发不出。可厂长经理们却依然款派十足,挥金如土。有人甚至拿贷款买豪华轿车、买高级别墅,全然不顾职工温寒饥饱,不顾企业前途命运,这种败家的“方丈”令职工们深恶痛绝!毫无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