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总统。他在任时发动和领导了苏联的改革,而这一失败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新思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新思维”的提出才使苏联在对外政策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并最终加速了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距今已经有十多年了,今天我们重新检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对于客观认识历史,准确把握俄罗斯今天的外交理念和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理论界有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提出“发展中社会主义”的概念,表明苏联已经否定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宣称苏联处于发展中社会主义阶段。本文对这种看法提出了商榷。认为,“发展中社会主义”的概念含义;其一,是强调苏联的社会主义尚处于发展中,即苏联是处于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社会,通过发展,新与旧之间的斗争而克服停滞不前和僵化的向前发展的社会;其二,这一概念并不否认苏联现在仍处在发达社会主义阶段,但确实有意淡化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戈尔巴乔夫提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的概念的目的,是纠正长期以来苏联党内存在的急于超越阶段的错误认识,破除僵化保守的传统观念,为推进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为实现经济发展加速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一邓小平曾说:"东欧、苏联的事件从反面教育了我们,坏事变成了好事。问题是我们要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再把这样的好事变成传统,永远丢不得祖宗,这个祖宗就是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指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戈尔巴乔夫手里搞垮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戈尔巴乔夫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取消党的领导,抛弃无产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4.
李骥 《新西部(上)》2013,(20):170+166
文章探索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认为苏联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和苏联领导人个人能力素质的低下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两个重要原因。第一,论述了戈尔巴乔夫指导改革的理论根据"新思维"的内容和本质;第二,戈尔巴乔夫提倡的极端的、无限度的自由与民主导致当时众多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分子在"民主"、"公开"的旗帜下进行反动活动;第三,戈尔巴乔夫缺乏理论水平,在改革的过程中缺乏持之以恒和果断的品行。  相似文献   

5.
民主的诱惑;“公开性”后的不归路说戈尔巴乔夫不关心经济改革是不公正的。他执政后的第一年就将主要精力放在处理日益严重的经济;司题上,没有立即着手改革,主要是认识上的局限。当时即使抛开意识形态束缚,戈尔巴乔夫及其顾问班子也拿不出一套有实质意义的改革方案。执政~年多的经历使他领教了政府机构的官僚主义、腐败和公众的冷漠、社会的惰性,党政机构是他试图改造国家的工具,但是,这个工具足以吞噬任何改革意图。在失望情绪不断加剧的情况下,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口号之外,又提出了“公开性”,意在让媒体把政府机构…  相似文献   

6.
戈尔巴乔夫在实施加速苏联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大力倡导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实行“公开原则”。这一做法引起了国际上的普遍注意。一、“公开原则”的主要含意“公开原则”(又译为“公开性”、“公开化”)并不是戈尔巴乔夫的首创。  相似文献   

7.
不幸与有幸     
杨学武 《老区建设》2010,(19):60-61
赫鲁晓夫与戈尔巴乔夫是一对“难兄难弟”——都是非正常下台的原苏共总书记。他们是被政敌赶下台的。赶赫鲁晓夫下台的是勃列阴涅夫,赶戈尔巴乔夫下台的是叶利钦。不过,他们下台的遭遇虽然大同小异,但下台之后的待遇却是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8.
张捷 《环球财经》2011,(3):40-45
今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20年前,随着加盟共和国的一个一个独立,以最后戈尔巴乔夫的辞职为标志,苏联解体并且把国家权力交给俄罗斯,成为了一个独而不联的独联体组织,现在这个“独联体”早已名存实亡了。  相似文献   

9.
1986年夏天,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会见几名苏联作家时说:“我们的敌人(指美国)对我们有着透彻的了解;我们的核武器威慑不了他们,他们也不会挑起战争。但有一点将会使他们深感不安,这就是:倘若我们能够成功地实现民主化,我们就能够在竞争中战胜他们”。在1987年元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戈尔巴乔夫代表苏共中央政治局阐述了其对使苏联社会民主化问题的设想。戈尔巴乔夫的社会民主化设想的基本动机是什么?设想的核心是什么?指导戈尔巴乔夫民主化设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设想实现的前景如何?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简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 自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出任苏共总书记以来,经过不断的酝酿、发动和筹划,苏联已逐步形成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政治体制改革为保证的全面改革的新形势。这次改革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大大超过50年代以来的历次改革。戈尔巴乔夫则把这次改革称作是“十月革命事业的直接继续”,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次苏联改革的确具有许多与以往改革不同的特点。第一,具有高目标的改革。这次改革不只限于经济体制或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改革,而是要根本改革苏联社会主义社会,使其具有崭新的面貌和最现代化的形式。这是过去历次改革所未提及的。  相似文献   

11.
戈尔巴乔夫为在国内推行“加速战略”,积极调整了埘外政策,而同西方加强经济外交是戈调整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前几届政府相比,戈尔巴乔夫在发展同西方经济关系方面的指导思想、理论认识和政策主张、具体做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  相似文献   

12.
自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以来,苏联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戈尔巴乔夫所提出的“新思维”,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极大兴趣。近来有不少作者来稿对“新思维”的性质、其将对世界形势可能发生的影响以及对其应如何评价等,进行了探讨。现选几篇发表,以期对这个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和争论。  相似文献   

13.
自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以来,苏联外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戈尔巴乔夫所提出的“新思维”,引起了我国学者的极大兴趣。近来有不少作者来稿对“新思维”的性质、其将对世界形势可能发生的影响以及对其应如何评价等,进行了探讨。现选几篇发表,以期对这个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和争论。  相似文献   

14.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最近在考察苏联远东地区时,提出了开发远东地区的新方针,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一新情况,对于我市制定对苏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苏联开发远东地区的新方针给我们的启示 戈尔巴乔夫在视察远东讲话时,用相当大的篇幅谈及远东开发问题。他提出“加速战略”要求,“党把优先发展远东地区放在重要地位”,“现在是从根本上着手开发远东的时候”。苏联这一新的战  相似文献   

15.
税制结构变动对私人、个体和企业行为的影响,以往的学者研究较多,却忽视了税制结构对政府决策行为的研究。其实,对税收收入的顾虑是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出台的重要考虑因素。我们先举一个因忽视税制结构的影响而付出沉重代价的例子,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严格限制酒类的消费以较少酗酒行为,提高生产效率。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就是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由于酒类的税率非常高,禁酒令的政策使得此类消费迅速下降,导致了戈尔巴乔夫政府的巨大财政赤字和随之而来的高速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快讯》2011,(13):76-77
3月30日,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迎来了自己80岁的生目并在英国伦敦举办了盛大的慈善音乐会,为防治癌症的慈善组织筹款。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苏联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一再强调要“全面变革经济机制”,要“全面的系统的变革,而不是局部的细小的改善”,并且阐述了这种改革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走的是类似的路线,只是最近它们开始朝相反的方向行进了。改革的接力棒被中国甩掉,又被苏联拾起。戈尔巴乔夫竭力使苏联朝着邓小平曾力图引导中国向之前进的那个方向前进,只是戈尔巴乔夫还未能使苏联走得象邓小平使中国走得那样远。苏联遇到的经济问题同中国面临的问题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不过,两国实行改革的出发点都是希望振兴经济。中苏两国都发现,由中央制定统一的经济计划的办法已经不再适用,因此,它们一直在想办法改革自己的经济,使之能反映市场力量,同时又基本上保留中央集权制。  相似文献   

19.
<正> 标志着苏联第二次体制改革的开始是1985年苏共中央的4月全会。这次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发展社会——经济的战略方针。1986年2月召开的苏共27大,是战后40年来继苏共20大后的又一次重要的代表大会。大会通过决议,确认加速发展的战略是全党工作的指导思想,明确指出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是要进行“根本的改革”。在苏联经济改革中,令人注目的是首先在观念上有了新的突破。过去,认为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大企业、行政命令式的集中管理、优先发展重工业等等就是社会主义;现在,已转而认为经营方式、企业规模、所有制形式,都应多元化,不反对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雅科夫列夫在里加市一次谈话中说:“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际性分工协作的发展,国际间经济交往多极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的要求,对苏联以欧洲为重点,对亚太地区采取“隔着后院的栅栏眺望太平洋地区的欣欣向荣的经济”政策提出了挑战。戈尔巴乔夫上任后,以“新思维”为基础,积极调整亚太地区经济政策,变以往“隔岸观望”、“离群索居”为“积极加入”、“焦急求爱”,开始了苏联亚太地区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