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股权结构如何影响公司价值是一直是学术界的重要话题。本文以在2006年底前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173家家族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终极产权的角度研究了终极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结果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家族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均对公司价值具有较强的激励效应,而现金流权与控制权两权分离对公司价值有微弱的抑制效应。作为股权分置改革代理变量的流通股比例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2.
高楠 《现代管理科学》2012,(3):105-106,109
文章以2006~2008年披露了R&D支出的180家家族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考察了控制性家族的现金流权对于影响上市公司创新水平的R&D支出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董事会独立性在这一过程中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对于家族上市公司而言,控制性家族的现金流权与公司的R&D投资显著正相关;而且随着独立董事比例的增加以及家族成员在上市公司中担任董事长的职务,两者之间的关系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即会更有助于公司开展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基于资本结构的中介效应,研究了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对现金持有价值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显示:两权分离度越高,现金持有价值越低;资本结构在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影响现金持有价值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本研究旨在揭示:资本结构是终极控制人实现资金侵占行为的工具;并且当终极控制人两权分离度较大时,外部投资者将会对公司持有的现金资产给予较低的价值评估。以上发现丰富了两权分离及现金持有等相关领域的文献,拓展了终极控股股东资金侵占行为研究思路,对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价值效应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宜荣 《财会通讯》2014,(10):37-41
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步取代了股权分散下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代理冲突,成为公司治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控制权、现金流权、两权分理程度提出三个假设,选取了深圳中小板上市公司2010年截面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两权分离度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结果发现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两权分离度与公司价值负相关,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两权分离度与公司价值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家族企业的“掏空”行为与会计盈余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3-2004年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控制性家族的"掏空"行为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控制性家族的"掏空"行为加剧了公司内部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会计盈余的可靠性和价值相关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与"掏空"行为显著正相关,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与"掏空"行为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3~2004年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与现金流量权对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终极所有权结构对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取决于控制性家族"利益趋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两种影响的比较.较高的现金流量权会产生利益趋同效应,从而提高盈余信息含量;而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的偏离则会加剧控制性家族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产生利益侵占效应,降低盈余信息含量.同时,控制性家族在上市公司任职与盈余信息含量显著负相关.因此,优化家族控制公司的所有权结构,降低控制权私利应该是一条能有效提高会计盈余质量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陈配 《会计之友》2012,(1):47-48
在传统的公司治理中,关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控制性股东。控制性股东的存在在缓解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的同时,又存在着控制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情形,从而导致了控制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大量研究表明,大多数上市公司存在终极控制性股东,终极控制性股东深刻地影响着公司的财务决策行为。在民营上市公司中,金字塔股权结构,是终极控制性股东用来强化控制权的一种常用方式。在该结构下,终极控制性股东利用两权分离通过影响公司财务决策侵占上市公司及小股东利益,从而加剧了终极控制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相似文献   

8.
寥筠  翟淑萍 《经济界》2009,(1):42-46
基于“两权分离”的公司治理着力于解决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目标不一致,而我国上市公司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却容易引发新的代理问题——控制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因此,本文从理论上构建基于股权结构相对/高度集中的公司治理分析框架,并建立基于中小投资者保护的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不但对公司治理理论进行有益的补充,而且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制度的评判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2009~2013年我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与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及价值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检验了这种关系是否会受到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越大,公司现金持有水平越低,现金持有价值也越低;两权分离对现金持有的影响与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有关,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会显著降低两权分离对公司现金持有水平及价值的不利影响。拓展检验表明,两权分离程度越大的终极控股股东通过持有的现金加剧了公司过度投资,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这种行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沪深两市2005 ~ 2011年的39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终极股东两权分离度及现金持有价值的关系.研究发现,当终极股东为国有企业时,提高两权分离度会显著降低持有现金的价值效应;而提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会显著增加持有现金的价值效应.进一步检验提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是否会抑制终极股东两权分离度对于现金持有价值的侵害.研究发现,当终极股东为国有企业时,提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会抑制两权分离度对于现金持有价值的侵害,增加持有现金的价值效应.  相似文献   

11.
投资效率对企业发展及其价值提升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具有特殊的治理环境,在金字塔层级的公司结构下,文章从产权特征、两权分离度的角度研究投资效率。选取2009—2013年深沪两市1253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其中658家中央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595家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1121家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两权分离度在不同产权特征下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权分离度与投资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国有企业两权分离度与投资效率负相关关系显著于民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两权分离度与投资过度的相关关系显著于中央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机构投资者动机和能力将其分为交易型和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并以2010-2014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异质性机构投资者如何作用于公司治理进而影响公司价值。研究发现,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提升作用更强,但其治理效用又受制于公司的控制权配置,随两权分离度的上升而下降,是不同产权主体博弈下的结果。两权分离减弱了稳定型和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提升作用,相对而言,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交易型机构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下降的更多。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企业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中。两权分离公司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系统。这种系统运作的核心目标是为了控制经营行为。使其经营活动自觉地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经营利益与所有利益的一致。因历史的路径依赖和社会体制影响。我国现阶段的公司治理结构形备而实不至。董事会受管理层控制或大股东控制的问题较严重。作为股东化身的董事既不能充当所有的守护神。又不能代表所有对经营进行监督。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控制性投资或大股东可利用金字塔式的股权结构将底层公司的资金通过证券回购、资产转移、利用转移定价进行内部交易等方式转移至高层企业。从而使小股东利益受损。产生所谓的隧道效应。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3—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两权分离度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终极控制人最优两权分离度为6.07%;现金流权与公司价值间存在倒U型关系,最优现金流权为22.08%;终极控制人最优表决权比例为28.92%;受表决权影响的现金流权与公司价值存在倒U型关系,当表决权为28.88%时,现金流权使公司价值最大化;当现金流权大于19.44%且小于等于22.08%时,受现金流权影响的表决权对公司价值负面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特征是两权分离,由两权分离而带来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在国有企业表现的尤为突出。我们认为,内部人控制问题的产生既是内部控制失灵的表现,也是公司治理失效的直接后果,因此把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合起来研究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以2004—2013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探索分析终极所有权性质、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和所有权的两权分离度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以及两权分离度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在不同终极所有权性质下其显著性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国有控股公司与非国有控股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并没有系统性差异;两权分离度与权益资本成本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非国有控股公司相比国有控股公司,其两权分离度与权益资本成本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前,家族类上市公司企业已成为国内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家族公司通过兼并收购的策略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文章从并购决策和并购绩效两个方面对家族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家族上市公司具有独特的控制权结构和较高的股权集中度,两权分离程度的提高为家族实际控制人利用并购进行利益侵占提供了便利,通过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提高有助于解决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2004—2013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探索分析终极所有权性质、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和所有权的两权分离度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以及两权分离度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在不同终极所有权性质下其显著性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国有控股公司与非国有控股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并没有系统性差异;两权分离度与权益资本成本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非国有控股公司相比国有控股公司,其两权分离度与权益资本成本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09年~2012年342家创业板家族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创业板上市公司控制性家族利益获取方式。结果表明:创业板上市公司家族控股股东更倾向于通过利益共享而非控制权私利方式获取利益;当企业面临融资约束时,家族控股股东通过发放现金股利获取利益的动机将受到抑制,会将现金用于企业未来的成长机会。  相似文献   

20.
金春 《会计之友》2021,(2):43-48
公司治理发挥激励和约束机制的作用,是财会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文章基于公司治理两权分离理论,以中国2008—2018年A股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探讨了管理层能力与公司治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债务异质性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管理层能力与公司治理激励机制之间显著正相关,与公司治理约束机制之间显著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债务异质性是管理层能力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影响途径。研究对增加企业融资渠道,优化企业资本结构,促进公司治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作用的提升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