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人口大国,扶贫政策的制定关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扶贫政策最优效果,关键在于结合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认知度差、参与度低与情感共鸣少三大特征,并从文化贫困论视角下提出建议以逐步解决贫困问题,帮助农村贫困人口树立正确的贫困文化价值体系,走文化扶贫之路,已期达到扶贫政策的最优效果。  相似文献   

2.
精神贫困是兰州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主要方面,同时也是制约兰州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因素。当前兰州农村地区精神扶贫工作的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对精神扶贫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农村地区精神扶贫的方式方法陈旧呆板,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三个大的方面,通过对兰州农村地区精神扶贫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可以对当前农村地区精神扶贫工作现状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只有理清问题,找出原因,问题的解决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找准弱项短板,全力以赴推进,才能切实把各项脱贫任务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最终实现农村地区的"精神脱贫",打赢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始终以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己任,积极致力于农村贫困问题的治理。在过去数年里,我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经过阶段性调整,从传统单纯的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全面铺开到适度瞄准,逐渐形成完善的反贫困体系,  相似文献   

4.
扶贫政策的低效性、“三农”问题的历史动因以及农村扶贫战略的调整,催生了权利扶贫理念。权利扶贫是农村扶贫的一种新的有效思路,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消除贫困的现实抉择。通过对权利扶贫的法律分析,该文认为必须制订《农村反贫困法》,而且要以“权利扶贫”的理念为指导,实现农村反贫困工作的法治化和新突破。  相似文献   

5.
教育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因素。扶贫不仅要"扶真贫",更要"真扶贫",只有在"输血式"帮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贫困地区人口"自我造血"的能力,才能形成扶贫脱困长效机制。当前,我国的教育扶贫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扶贫对象不够明确、帮扶措施与脱贫需求错位、扶贫政策有待完善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教育扶贫工作质量的提升,还会制约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实现。应创建科学的教育扶贫识别制度,采用多元化的扶贫模式,借助教育扶贫工作的认真落实,从而全面提升教育扶贫工作质量,助力农村贫困人口早日脱贫。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我国扶贫政策的发展以及财政资金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阐述,提出财政扶贫资金在扶贫工作中应发挥重要资源的作用,因地制宜,针对农村贫困特征制定相应政策,实现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7.
扶贫政策的低效性、“三农”问题的历史动因以及农村扶贫战略的调整,催生了权利扶贫理念。权利扶贫是农村扶贫的一种新的有效思路,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消除贫困的现实抉择。通过对权利扶贫的法律分析,该文认为必须制订《农村反贫困法》,而且要以“权利扶贫”的理念为指导,实现农村反贫困工作的法治化和新突破。  相似文献   

8.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决贫困问题是当务之急。我国解决贫困问题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扶贫工作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精准扶贫作为国家当前的一项重要战略,对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进一步实现精准扶贫要为贫困人口建立贫困档案,完善精准扶贫动态管理体系,设置精准扶贫进度,落实扶贫责任,完善精准扶贫的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贫困形势经历了普遍贫困到区域贫困、规模贫困到分散贫困的发展变化。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是新形势下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贫困治理政策体系的历史演进,从精准识别、扶贫投入、项目整合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精准扶贫实践面临的主要困境,从创新举措、科技带动、教育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明确提出了今后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措施建议,旨在推动我国农村精准扶贫的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10.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有部分农村处于贫困状态。目前,国家大力推行精准扶贫战略,这对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基于此,文章从精准扶贫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希望为我国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农村贫困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社会组织为农村扶贫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文章立足农村扶贫的基本现状,结合调研,从社会政策的角度对于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扶贫的优势及其所遭遇瓶颈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推动社会组织有效参与农村扶贫,促进农村反贫困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贫困是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我国农村扶贫的初始阶段是以经济政策为主导策略的路径,社会政策在经济发展面前处于落后甚至附属的局面.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社会政策的建设需要付出更多的关注.本文认为,在农村扶贫过程中,社会政策的建设应该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尤其在需要层次、社会参与、能力培养、资产建设以及社会资本等层面上凸显社会政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鑫  罗霞 《科技和产业》2023,23(18):116-123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结束进入过渡期,健康扶贫政策对巩固脱贫攻坚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2015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模型(PSM-DID),分析健康扶贫政策对农村贫困老人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健康扶贫政策在5%的显著水平下提升了农村贫困老人的积极情感,并在1%的显著水平下降低了其消极情感;机制检验发现,健康扶贫政策通过提升农村贫困老人实际健康状况、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的路径提升了农村贫困老人主观幸福感;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健康扶贫政策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提升了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村贫困老人积极情绪。最后提出逐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拓宽健康帮扶边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树立大健康理念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精准扶贫,加大帮扶力度,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更好的推进精准扶贫,打赢扶贫攻坚战,必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 贫困,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一个普遍而又十分紧迫的问题。十年来政府在扶贫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大量物质投入,看来并没有达到预先所期望的目标。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需要从农村改革的更深层次对以往的扶贫政策和工作方式进行思考。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状况的改变,是农村改革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其根本出路还在于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本文将着重探索西部地区农村扶贫制度的改革、加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有效缓解农村地区极度贫困的现象,国家通过强有力的措施对农村地区实施开放性政策,在此基础上,农村地区大量招商引资,获得了巨大进展.但是,仍然有许多较偏远地区在自然条件方面比较差,扶贫难度也比较大,尤其是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更大.本文从当前我国实施农村项目扶贫投资决策等相关问题出发,对我国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实行扶贫项目投资决策做出更加科学化的处理,主要针对项目投资以及决策程序做出规范化处理,并且针对投资效果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以期为我国未来农村贫困地区实施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加快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以及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视察湘西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的确,自从精准扶贫工作在农村地区实施以来,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我们不能被已经取得的这些成果所蒙蔽而沾沾自喜,更应该保持冷静认识到在精准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能更进一步切实有效的推进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文章分析了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对我国精准扶贫的实践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助益。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已经有快40年的时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构建了"多元协同扶贫体系";瞄准机制不断改良精确,从"区域瞄准"到"精准"扶贫效果更显著;构建多层扶贫政策机制。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应创建科学管理机制;强化管理体制,健全贫困户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监督评估体系,全力推进农村扶贫事业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加大扶贫力度,让农村贫困人口尽快摆脱贫困,进入小康水平,分享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成就。回顾我国扶贫开发的历史,原有的规模性扶贫开发工程已经不适应我国现阶段扶贫开发的需要,而需要开展精准扶贫,不断优化和创新精准扶贫机制,进一步完善扶贫政策,使扶贫工作快速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和贫富差距。精准扶贫是通过前期科学调研和识别机制对部分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并能够分析其具体原因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其尽快脱贫致富。文章以A市(县级市)为例,经过前期调研和深入实践对精准扶贫工作遇到的困难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以期对我国县级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艰巨任务。从注意力视角审视我国扶贫政策演进历程,研究发现我国的扶贫历程呈现的动态性演进特征,实质是党和政府的注意力从"选择——转变——分配——再分配——聚合——固定"的阶段性变化过程。从传统的扶贫范式转向精准扶贫模式,由贫困人口瞄准到贫困个人瞄准,我国始终保持对贫困问题的高度持久性的关注。中央决策层的扶贫注意力的观测对当前阶段的精准扶贫政策实践,以及扶贫治理体系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未来新时期,我国扶贫政策的宏观走向具有集合多元化力量联合扶贫趋势;有效衔接扶真贫、摒弃数字扶贫;赋权提能,推进参与式扶贫,形成完善的扶贫开发体系,总结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扶贫经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