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立高新区的本质是发挥技术创新规模效应,提升技术创新效率。但目前我国多数园区的协同效应并未显现,未能实现由产业簇群向创新簇群转变。为深化对高新区协同创新能力的认识,运用系统原理,结合产业集群的特点,构建集群系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56个国家高新区进行了实证评价。发现多数园区综合能力较差,尤其在环境协同因子、内生协同因子和协同动机因子等方面能力欠缺。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在探讨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现状的前提下,着重分析了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理,构造了双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基于OWA算子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根据协同创新能力评价的不可定量性和不可知性,提出利用语言标度与灰度相结合的评价标度进行评价,从而建立了一套科学可行的双集群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最后给出了提升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对陶瓷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内涵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13个表征题项构建了陶瓷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调研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和加权平均,计算了广东佛山、四川夹江、福建晋江、山东淄博陶瓷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和排名。  相似文献   

4.
集群创新网络中的创新能力传递可以有效提升集群整体创新能力,认识并克服创新能力传递障碍可以加速传递进程,对于产业集群升级至关重要。由此,提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的概念并构建概念模型。实证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创新能力传递障碍与集群升级负相关,通过相关性权重分析,得到5个障碍维度对集群升级阻碍的强弱程度,并针对主要障碍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资源有限性制约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协同创新突破资源限制成为中小企业创新的新范式。从产业集群视角出发,研究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现状,指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产业集群视角下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系统,阐述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过程,并分别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了系统运行机制;最后,以合肥市家电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系统构建为例,证实了模型的实践性并提出了相关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可以改善健康管理问题,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创新是解决大健康产业高风险困境的有效途径,有效评价大健康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对可持续健康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将模块化网络与矢量合成方法相结合,对2010—2018年我国大健康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确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环境支撑和政策扶持四维能力构成因素的科学排序。结果表明,大健康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自2011年开始相对持续增长,2018年已达最大值的85%;政策扶持对大健康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贡献最大,其次是创新产出和创新投入,环境支撑贡献最小;大健康产业链模块内部企业的合作频率高于模块间。  相似文献   

7.
网络被认为是创新资源流动的重要渠道,一直以来备受集群研究者关注。基于对集群协同创新网络内涵的界定,从网络形成、网络演化、网络结构与创新绩效几个方面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新问题,指出群际协同创新网络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将已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应用于其中,对我国产业集群升级与新一轮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是一种高度网络化的国家战略性组织,网络化是其高质量发展的最佳路径。通过把握全球产业创新组织变革态势,全面总结德国、美国、日本产业集群网络化发展经验与启示,提出“一核心、三机制、五步骤”的中国产业集群网络化发展路径,即以产业组织变革为核心,构筑“政府-市场-集群”三位一体治理体系,以产业集群网络化发展国家战略为引领、以产业集群网络化协作组织为枢纽、以网络化产业集群创新为动力、以分类型分阶段推进为手段、以动态监测评估为抓手,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集群发展命运共同体,不断增强集群创新力和竞争力,为新时代推动我国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等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确分析和评价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对于提高企业的整体创新水平、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阐述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BP神经网络理论,以实例验证了这一评价方法,以期对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沙  戴锦 《当代经济》2009,(13):44-46
本文基于创新网络观视角,从集群创新网络概念出发,分析了集群创新网络对集群发展的作用,结合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网络结构的系统解释,最后以美国硅谷为例说明了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共生合作创新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从共生理论出发,定性分析大学科技园多种产业共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关键因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环境、多种产业间的合作共生与竞争等;采用定量化研究手段,探究大学科技园集群共生模式下创新能力与4个关键因子间的函数关系,并给出相应的数学模型;最后通过实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合理性,为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理论的微观机理研究奠定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简称“双创”)的兴起,普通大众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成为各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为了便于各地区政府对地区创新创业活动进行预测、监督及管理等,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各个地区的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各地区创新创业活动良性发展。以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首先,选取28个反映创新创业主体、创新创业环境及创新创业绩效方面的指标,建立了区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模型和聚类分析方法对31个省(市、区)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了分析、对比及排名。最后,针对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省市区进行规律总结,并对区域创新创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一项旨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战略。在借鉴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的实际情况,按照指标选取的综合性、层次性、逻辑性等原则,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和日常评价4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建立了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为高校协同创新项目的绩效评定提供了依据。最后,从项目实施与管理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可为提高高校协同创新计划资金绩效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理论,以战略—组织—知识为框架,对深圳、上海和南昌3地的LED产业基地协同创新模式的形成机制和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深圳实行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模式,上海实行科研院所主导模式,南昌实行龙头企业主导模式。上述模式为中国其它地区LED产业的协同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集群协同创新网络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防范和管控由网络动态级联效应产生的网络风险,实现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稳固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首先,从相继故障理论视角构建协同创新网络风险评价体系,然后,基于粗糙集理论确定属性权重方法,构建了集群协同创新网络风险评价模型,并通过大连高新技术园区软件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案例对评价模型进行了分析与验证。  相似文献   

16.
为提升OECD国家的创业活力,2012年OECD开展了集群记分牌(Cluster Scoreboard)研究。基于学习借鉴的角度,介绍了记分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定量结论,重点分析了记分牌数据分析背后的重要发现,并借鉴记分牌的绩效评价思路,对中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提出了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提升集群弹性能力、加强知识密集型集群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运用“网络的网络”、联结强度和块模型整合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测度模型,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间、学研间和产学研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度。基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发明专利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装备制造、3D打印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创新整体处于低网络协同度状态,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都具有高网络协同度,而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低网络协同度;考虑联结强度的加权网络更符合现实,联结强度、平均度数中心度是保障企业协同创新和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核心—边缘结构稳定性是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高网络协同度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基于以往研究和中国产学研实践,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框架,从情境性、过程性两个维度探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其中,情境性包括文化情境、知识情境、价值情境3个层次,过程性分为合作动力、合作界面、合作结果3个阶段,并指出协同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式、超区域创新网络。最后,构建了基于中国情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型,通过案例分析,从理论上证实了“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是一种基于中国情境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