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秋凤  肖义  唐晓  黄寰 《经济地理》2022,(11):54-63
实现最优生态效率对于改善环境条件同时确保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基于城市群视域,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99个城市2010—2019年的生态效率,揭示五大城市群生态效率时空演变规律,进一步通过Tobit模型识别五大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五大城市群生态效率总体发展较为稳定,呈上升趋势。2010—2019年,五大城市群生态效率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2)京津冀城市群呈现升—降—升—降的“M”型结构,珠三角城市群呈现升—降的倒“V”型结构,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呈平稳上升趋势,且长江中游城市群增幅最大。(3)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对城市生态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技术创新和政府支持起到了负向影响,而城镇化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基于此,提出重视区域异质性,发挥政府在经济和产业结构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内的大城市群主要有两个,即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这是我国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发展程度最高、实力最强、城市密度最大的城市群,是公认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十大城市群日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群的发展。通过建立多层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十大城市群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进行了非均衡差异研究,发现各大城市群之间存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非均衡性差异,并从综合集成分区的层面和经济一体化的层面给出了缩小非均衡性差异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内部城市经济联系程度差异会对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产生影响。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经济联系看,三大城市群中心城市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也都呈现明显的梯度发展结构。但对三大城市群比较分析发现,城市群中各城市与主要城市的经济联系总量、联系强度、空间梯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加强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系,应构建京津冀城市群聚疏有序的发展格局,提升长三角城市群边缘城市发展水平,缓解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过度极化效应,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我国2006-2016年城市面板数据,以长三角城市群扩容为例,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了城市群扩容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扩容对城市群原有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对新进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无显著作用,稳健性检验表明该结论是可靠的。机制检验表明:扩容未影响原有城市的技术效率,但通过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来促进原有城市技术进步,进而提升原有城市绿色经济效率;扩容通过降低功能专业化水平来提高新进城市技术效率,通过提高市场一体化水平来促进新进城市技术进步并降低其技术效率,由于技术进步效应和技术效率降低效应相互抵消,扩容未影响到新进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此外,扩容对原有城市中的大城市、高创新能力以及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有更大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6.
唐建荣  张玥 《生产力研究》2022,(4):125-128+135
基于高质量发展理论,以长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2009—2018年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三阶段DEA和面板分位数回归对两大城市群资本配置效率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平均资本配置效率高于京津冀城市群,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发展、政府干预、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是资本配置效率的重要驱动因素。基于理论研究,文章从理清边界、协同发展等方面为促进两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转型升级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维度综合构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利用客观赋值法对2010—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五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年均增长4.99%,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区域差异显著,呈现出明显的“一高两中两低”特征;影响各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因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具有时空压缩效应的高铁运营是否促进了城市群内的市场一体化?城市群经济协调会合作机制又是否打破了城市群内的市场分割?目前尚缺乏经验证据。本文利用2003—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34个地级市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了高铁运营与经济协调会合作机制对于打破城市群内市场分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内地市间“以邻为壑”的现象依旧存在,但高铁的运营与经济协调会显著降低了该地区市场分割水平。(2)高铁运营产生的时空压缩效应,使得城市群内市场一体化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并将边界延伸至2小时交通圈。(3)高铁运营对于其他城市市场分割的影响效果均大于对本地区市场分割的影响,而城市群内的经济协调会合作机制仅在相邻地市间发挥作用,对于非邻近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与经济绩效——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浩然  衣保中 《经济评论》2012,(1):42-47,115
合理有序的空间组织结构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源泉,也是当前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2000-2009年中国十大城市群面板数据,综合运用位序规模法则、首位度系统考察了城市群空间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城市群规模、产业结构、基础设施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等影响因素后,单中心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在城市群规模较小时尤为明显。这意味着我国城市等级分布差异仍然较小,呈现核心城市偏小,中小城市偏大的扁平化特征。因而,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能够降低交通成本和资源消耗,形成更加有效的劳动力市场和更加紧密的产业、技术关联,是促进城市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经济版图成型背景下关中—天水城市群定位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我国新经济版图成型为背景,通过中西部5大城市群的比较,系统分析了关中—天水城市群发展的区域特征和比较优势。最后提出了加快关中—天水城市群发展的建议:加快"西咸"一体化建设,完善城市群等级结构;弱化行政区划界,构建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打造优势产业基地,倡导低碳城市发展;做好城市名片,注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吸引人才进入。  相似文献   

11.
雷玉桃  薛鹏翔  张萱 《产经评论》2020,11(1):122-136
城市群内功能分工正逐渐成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从产业经济角度梳理城市功能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机制,改进城市功能分工的测度方式,并依此对当前珠三角城市群内功能分工的效果进行判断。实证结果显示,城市功能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细分行业的研究发现,制造业总体、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无论和哪种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搭配,均能体现出城市功能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同时,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各类型制造业搭配均能体现出城市功能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产业承载力、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对综合城市功能分工效果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不同类型城市功能分工效果的发挥对各条件的依赖程度也有区别。因此,应按各类城市的特点促进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生产率发展。  相似文献   

12.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政  郑伯红  贺清云 《经济地理》2011,31(3):404-408
1980年代以来,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经济中心。通过对珠三角城市群职能等级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历程的研究,指出其空间结构为多中心模式,即主次中心城市带动组团城市发展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该空间结构模式的成因以及其对于城市扩张、制造业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认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多中心模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控制城市规模、促进制造业发展、缓解城市问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则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单元,研究了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网络问题。通过引力模型得出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进而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绿色发展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较低,阻碍了创新要素的传递,网络中心势不高,集中程度低,网络凝聚力不强;根据网络节点中心度数发现,以发达城市为核心的半轮轴型集聚格局基本形成;网络中结构洞数目不断增加,网络结构不断优化;网络核心-边缘结构呈现,核心区域空间集聚效应明显;由块模型得出8大子群,子群特征呈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介绍低碳经济的内涵,分析中原城市群发展低碳经济客观必要性,提出了基于低碳经济的中原城市群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十大城市群产业结构及分工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国十大城市群产业结构及分工状况,对新常态下“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综合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区位熵、相关多样化指数,对中国十大城市群三大产业及19个行业的产业结构与分工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常态下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所受影响最大,但产业结构依旧保持稳定良好;京津冀、辽中南、关中城市群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仍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海峡西岸、长江中游、川渝城市群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山东半岛和中原城市群产业发展出现停滞,产业分工水平开始倒退。  相似文献   

16.
江淮城市群是安徽省域经济发展重点区域,通达性是衡量城市群内在联系的重要指标。文章基于江淮城市群境内高等级公路拓扑网络图,对该区域的通达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城市群整体通达性水平良好,各城市间通达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天然地理障碍对城市通达性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玉瑶  张虹鸥 《经济地理》2007,27(5):773-776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①为研究对象,在改进"大都市均匀度指数"的基础上建立了空间集聚与扩散的量化指标,定量化测度了近10多年来该地区空间集聚的程度与动态趋向,进而分析了该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表象与特征。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目前正处于以集聚为主导的阶段,空间集聚表现出明显的轴线性、空间指向性(中心指向、道路指向、海洋指向)以及非完全集聚的特征。且珠三角城市群在以集聚为主导的空间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趋向于均质化。具体表象为以中小城市增长为主的城市规模分布动态趋向以及大中城市的郊区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常新锋  管鑫 《经济地理》2020,40(3):185-195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效率的研究对于协调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基于2003-2017年长三角26市的面板数据,以改进的熵权TOPSIS计算新型城镇化水平,通过随机前沿模型量化生态效率,运用空间混合模型分析其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效率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生态效率较低的城市拥有更大的提升空间。②较高生态效率的城市分布格局呈"Z"型集聚,长三角城市群已由中等效率主导阶段向较高效率主导阶段转变。③长三角各省市均达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二次关系的拐点值,另外,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引入外商投资、以技术推动经济转型能有效提高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联合申请专利数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建立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预测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演化动力。实证结果表明,协同创新网络存在传递性,倾向于形成中介-2路径的开放式三角形结构;城市拥有的知识元素属性、经济发展水平和科研投入力度会对网络演化产生差异化影响;知识邻近性和组织邻近性在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关系形成中始终发挥积极作用,制度邻近性和社会邻近性在网络演化前期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伴随协同创新的深入,二者不利于协同创新网络合作关系形成。因此,政府应该引导各城市因地制宜制定创新战略,发挥各自资源与产业优势,助力构建高效交互的协同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20.
利用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分别基于创新效率、知识溢出、就业匹配3种机制,解析城市蔓延对城市创新空间集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城市蔓延普遍对城市创新空间集聚产生负向全局处理效应,但经过创新效率、就业匹配以及知识溢出机制的调节后,该负向效应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扭转。当城市蔓延导致城市就业密度、基础设施或工资水平下降时,则可能加剧这种负向效应;相对其它城市,东部地区或规模较大城市的城市蔓延会对创新空间集聚发挥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