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段平方   《华东经济管理》2007,21(9):32-37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显著特征是内外部经济失衡日益严重,而宏观经济调控出现了实现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的政策冲突,宏观经济调控的困境日益加剧.文章分析了中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传导机制,指出中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制度性的或体制性的内在根源,又有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的原因.因此,提出解决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一方面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第一次腾飞。现在,中国经济要实现“二次腾飞”,就必须告别失衡增长,逐步走向均衡发展,构建经济一政治一社会—文化“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即:以经济发展为主线,政治体制改革为保障,社会整体发展为目标,先进文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载体,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探索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构建新型的经济、政治、社会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正处于发展的机遇期与矛盾的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矛盾的激化正将中国社会的发展引向畸形的不健康的发展轨道。利益失衡问题的凸显与利益矛盾冲突的普遍化正严重威胁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从对利益失衡问题的正确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及公共政策的逐步调整三个方面论述了当代中国利益失衡问题的解决,及动态利益均衡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李晗琦 《黑河学刊》2011,(2):181-182
当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潮作为当代西方国家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融合了经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人文价值观的系统价值观体系。它与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实务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成为当代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女性在企业高管比例的增加,女企业家独有的素质能力问题再次成为讨论热点。本文把企业家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通过知识、能力、心理和道德四个维度(即KAPE),针对女企业家建立了素质评价体系。实证分析的结论:道德指标在女企业家的素质指标中居于首位,德才兼备始终是企业家理想的素质结构。其次,女企业家还应具有较强的个人魅力,善于平衡和处理各种关系。同时,也需良好的权衡、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以均衡应付来自企业、社会和家庭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家庭结构、规模、功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本文从保障家庭经济安全;支持家庭照顾能力,分担家庭照顾责任;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等方面重构了我国的家庭福利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价值观变革彼此依赖、互相促进、共生共变,经济价值观变革离不开经济转型,经济转型也离不开经济价值观变革。公私观念是经济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观念,它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变革对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主体意识觉醒,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缓和了价值冲突与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人口转变和经济社会转型,使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也使中国家庭面临的社会风险加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家庭功能和抗风险能力趋于弱化,家庭的稳定性下降。家庭政策在后工业社会公共政策中具有重意义,中圆需借鉴国际经验,以消减儿童贫困、平衡工作与家庭责任以及促进性剐平等为目标构建家庭政策体系。家庭政策体系的主内容包括儿童补贴政策、亲职假政策和家庭保护政策。构建家庭政策体系有助于家庭发展和未来人力资本提升,对促进女性就业和培育中产阶级具有重影响。  相似文献   

9.
企业家成功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有智力的,也有非智力的,从非智力因素看,企业家的人格素质极为重要。纵观世界成功企业家的成功过程,奉献、诚实、果断、坚韧、仁爱是其成功的改造必要条件。 奉献,是由企业存在的社会意义所决定。在企业经营史上,凡是走向成功的特别是那些成大气候的企业家,都具有奉献于社会的崇高的人格素质,象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社会生活水平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在别人热衷于探求社会财富符号而不是致力于增加社会财富的时候,他把全部精力倾注于怎样以最低成本生产钢材。他不仅创建了全美最大的钢铁公司,而且创造了最高盈利纪录,卡耐基不仅以卓越的工作创造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把公司获得的巨额利润大部分捐献给社会慈善机构。企业是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从事生产、流通,服务、分配等经济活动的单位,它是社会发展的商品经济的产物.它作为商品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组织形式,是为着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而存在的。因此,企业家为人类奉献的崇高人格是其获取成功并且走向辉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公平的全球化是全球视角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公平的全球化应以全球认同的价值观为基础。在全球化进程中,合作社组织在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以人为本、弘扬先进化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幸福指数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树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6):24-27
幸福和谐应是政府治理的根本目标。文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依据科学发展观理念与和谐社会的时代内涵,构建安徽幸福指标体系。通过对2010年安徽省17个市的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幸福影响因子分析,得出安徽幸福指数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仅有一定而非根本关联的结论,据此提出增进安徽幸福指数的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12.
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是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关键。形成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当前中等收入群体面临税负较重、医疗教育等支出过大等突出问题。如何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提高居民收入,减轻中等收入群体负担,是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关注幸福指数 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幸福”是一个亘古而常新的话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和追求。幸福指数是人们良好的主观感受和健康心理状态,也是良好的社会状态。科学地监测幸福指数,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吴小军 《特区经济》2012,(9):226-228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家庭结构的演变,空巢老人问题日益凸显。保障老人生活无忧的晚年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剖析空巢老人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和生活现状,借鉴国外养老模式中的可取因素,对我们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相应对策,建立健全科学的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形成适应城乡不同特点的养老服务体系,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禅宗文化具有自然和谐的智慧、平等真实的智慧、简约朴素的智慧和开拓创新的智慧。研究禅宗文化的当代价值,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有助于构建生态文明和谐社会;从自然环境角度看,有助于提升环保意识;从文化创新角度看,有助于多元文化的开拓创新;从企业管理角度看,有利于培养感恩心态和正确价值观;从个体修炼角度看,有利于调控个人行为,增强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郑晓冬 《南方经济》2021,40(2):123-140
研究他人幸福感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评价公共政策的真实效果,如何有效识别幸福感人际传递的因果关系是分析幸福传染效应的核心问题。文章利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以社区为参照单位讨论与检验了人际间的幸福传染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了个人、家庭与社区层面的相关因素后,社区其他人的幸福感对个体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分别以社区其他人的父母教育程度以及受访时间和天气作为工具变量,并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2SLS)的结果依然支持“幸福会传染”的结论。此外,包括指标、样本和方法调整在内的稳健性检验仍显示结果一致可靠。从群体差异来看,幸福的传染效应更加明显地发生于农村、家庭收入较低,以及自身幸福感和社会资本处于中高水平的群体。幸福在人际间传染的主要渠道有两条:一是个体通过捕捉模仿或认知联想他人的情绪与行为来改变其精神健康与社会信任水平,进而影响其幸福状态;二是他人积极的情绪与反馈有助于社会网络的构建与发展,从而通过促进社会互助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幸福传染效应的存在为完善政策与项目的全面评估、加强社会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促进正能量的传播等提供了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张靖娜  陈前恒 《南方经济》2019,38(1):103-119
文章使用2012-2017年中国22个省325个村庄的4863个农户的混合截面数据探究了村庄中草根组织发育情况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为社会组织发展情况和幸福感之间关系的讨论增添了新证据。研究发现:村庄草根组织发育程度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村庄中的草根组织数量越多,其居民幸福感越高;进一步使用生活满意度法(Life Satisfaction Approach,LSA)对草根组织的货币价值进行估计发现,村庄中草根组织数量每增加1个百分点带来的幸福感增加相当于家庭人均总收入增加0.667个百分点带来的幸福感增加。研究结论表明,发展乡村草根组织是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叶常林 《乡镇经济》2010,1(1):57-66
西方分配正义学说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西方学者分别从现实生活、神学自然法、社会道义、个人权利、自然秩序以及生产方式等方面阐释了分配正义的内涵;较早时期的西方学者回避权利维度,而从本分诉求、价值立论和功利取向上分别形成天赋决定分配、比值相等和算术相等以及最大幸福等三大原则,而当代西方学者普遍基于权利维度,在“平等的权利”和“个人不可侵犯的权利”两大阵营里展开各自的原则论证;在国家、市场、制度、法治以及个人等各个方面探寻实现分配正义的途径。西方分配正义学说蕴涵的诸多闪光思想对于解决目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日益凸显的社会差距问题以及一些非正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李欣广 《改革与战略》2010,26(11):12-15,43
在人文视角下,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要有超越经济增长、关注社会和谐的基本取向,除了物质性发展之外,还要有非物质性发展。这个领域的一些重要关系处理不好,社会即使取得经济增长的成就,也无法做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问题包括:从平等与平衡两个角度来看共同富裕,不仅依靠收入增加来提升幸福指数,而且还要从人文视角来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按照现代文明框架合理定位的钱、权、位三者关系,为社会成员追求多元目标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从“生产导向”到“幸福导向”镜鉴:源自不丹和法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个在国际上较早发起幸福研究的国家,即来自发达国家的法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不丹的幸福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在新转型时代,发展测量体系应实现从生产导向到幸福导向的转变,公共政策制定除生产性产出的经济绩效之外,更要注重立足于为民众谋幸福的社会进步,社会的发展应由经济建设时代逐步过渡到社会建设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