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西藏外)1995—2014年面板数据,测算各省空间相关性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运用LMDI方法将能源强度分解为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效应,从能源回弹效应的定义及机理出发,研究中国能源回弹效应现象.结果表明:中国1996—2014年回弹效应的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部分回弹效应阶段(1996—1999年)、逆反效应阶段(2000—2008年)、部分回弹效应阶段(2008—2014年);整体来说,中国能源回弹效应平均值为64.77%,处于部分回弹阶段,表明达到一定的节能的效果,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通过技术革新,优化结构来提高节能效率.  相似文献   

2.
随着工业化改革进程的纵深化发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依赖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转向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河北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研究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建立二者良好的联动机制对河北省至关重要。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恒定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来测算河北省技术进步指数;构造最优雇佣函数来测算出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具有微弱的挤出效应,运用就业结构模型测算出技术进步使得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上升,尤其第三产业从业人数随着技术进步升幅较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发生技术进步时价格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变动关系及其对供给和消费的影响的分析,证明了技术进步型通货紧缩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技术进步的经济功能角度出发,分析技术进步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空间上的挤出效应、替代作用的挤出效应和由于劳动者素质滞后于技术进步的挤出效应.因而技术进步在目前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1980—2013年碳排放、经济、能耗、环境等数据,构建气候效应分解模型,将气候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传统意义的结构效应、低碳意义的结构效应、传统意义的技术效应和低碳意义的技术效应。协整分析显示,主要正向气候效应是经济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主要负向气候效应是能耗强度下降和低碳环保技术投资带来的双重技术效应,高排放行业增加和低碳能源占比上升带来的正、负结构效应都较低,其中负向结构效应低于正向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6.
木薯淀粉加工工艺技术、白薯加工精白淀粉加工技术、土豆淀粉粉丝加工技术、玉米淀粉的加工技术、甘薯全粉的加工技术、玉米果的加工工艺、玉米膨香蜜糕加工技术、小麦淀粉加工技术、豆粉凉粉加工技术、水晶凉粉加工技术、玉米豌豆合制粉丝加工技术、  相似文献   

7.
第三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财政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Malmquist指数分离出中国27个省级政府样本1990年~2007年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值,构建计量方法模型,实证检验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第三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财政政策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政策对第三产业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性.财政支出对第三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在西部最为明显;宏观税收经济环境对第三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效应东部最优;分税制改革后,财政政策对第三产业的激励效应呈下降趋势,但其持续性更好.国家在制定和实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时,应在完善分税制基础上,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支出的扶持力度,优化中西部地区宏观税收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8.
超高压是一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食品加工新技术。该文综述超高压加工技术对食品中的微生物、酶以及营养和风味等成分的影响,介绍超高压加工技术在各类食品中的应用,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重点是集多年的教学、师资、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本文以"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建设为例,研究和探索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建设和实践模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能源回弹效应系数反映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而产生新的能源需求的大小。基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环境负荷分解模型,运用IPAT方程,把能源消费的变化量分解成由经济增长引起的能源消费增加量与由单位GDP能源消费降低引起的能源节约量,利用中国2001—2011年宏观时间序列数据,测算出能源回弹效应系数。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样本区间中,11个年度均属于逆反回弹效应,且能源回弹效应系数与能源消费回弹量呈同势变化。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3年1月~2011年8月的月度时间序列,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实证方法,从粮食安全的角度,研究我国粮食进出口与国际国内价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粮食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之间存在着联系,但并不是非常紧密;我国粮食进出口并不能影响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进口和出口都不存在"大国效应",其变动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十分有限,但无论国际粮食价格还是国内粮食价格的变动都会影响我国粮食出口。因此,我国可适当降低国内粮食自给率,加大粮食进口,进一步利用国际市场保障国内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外贸-增长效应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理论方面,从正向促进、中性、负面作用三个角度,回顾了外贸—增长效应理论的研究进展;在实证方面,基于理论发展,从国外、国内两个视角回顾了外贸—增长效应的经验研究情况。最后,对理论和实证文献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了现有理论、实证研究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沈利生 《当代经济管理》2005,27(5):106-108,117
外贸依存度与外贸对经济的贡献是性质不同的两个概念,中国贸易依存度的实证分析”一文把两者混为一谈,该文提出的新公式是基于支出法恒等式计算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若把它当作外贸依存度会产生严重的误导。本文给出了计算外贸依存度的正确公式,同时指出支出法恒等式不能用来测算外贸对经济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运用面板协整技术分析1990年~2008年中国的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出口结构是包含单位根的非平稳变量,它们之间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从长期看,金融发展并没有直接推动对外贸易产业升级,但是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技术进步又对对外贸易产业升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可见,金融发展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从而间接影响对外贸易升级。其政策含义是:若要优化对外贸易出口结构,则需要变革我国的金融体系,加快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创新步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测度及与经济大国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结合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修正沈利生(2003)测算外贸依存度的"总活动法",用修正的"总活动法"测算总外贸依存度,可以从市场的角度定义出口依存度、国民经济进口依存度、生产进口依存度、消费进出口依存度和总投资进口依存度并给出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对15个经济大国的外贸依存度按照由高到低排序,中国的总外贸依存度排序第10,出口依存度排序第7,进口依存度排序第10;中国的生产进口依存度高于总投资进口依存度,后者高于消费进口依存度,中国是消费进口依存度最低的国家。产品竞争力、跨国企业全球资源配置、第三产业发展、消费市场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决定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各国GDP的高低与外贸依存度的高低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6.
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导致气候资源不再免费使用而将其纳入经济体系,由此催生了碳交易。我国贸易的低端环节导致出口产品中的内涵碳长期处于总量巨大且加速增长的态势,形成了在贸易环节我国补贴他国气候资源的事实。文章应用投入产出法测算了我国出口产业内涵碳及其波及效果,应用碳市场对气候资源的补偿价格,得出了我国无论是某些产业还是出口总体,在贸易中对他国气候资源的补贴都已经超过了从贸易中所获经济利益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人民币升值趋势下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是国际产业转移形成的"迁移效应"、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大量增加、中国劳动力等要素的低价格形成的比较优势以及中国高储蓄率低消费率等深层次根源的结果,人民币小幅升值难阻贸易顺差扩大态势,但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经济增长减速而影响中国出口,加上汇率和政策调控等因素,外贸顺差增速有望放缓.  相似文献   

18.
试述外贸企业业务风险识别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将扩大,贸易活动将更加频繁,国际贸易风险规模随之加大。近年来,进出口业务中的风险账不断增加,这给外贸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风险问题越来越成为外贸企业关心的话题。笔者从分析我国外贸业务中常见风险类型入手,提出了防范风险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由于对科技进步范畴认识的含混不清,致使很多关于科技进步贡献测算的结果差异较大以及基于此测算所提出的政策建议没有太大价值。有鉴于此,文章就有关科技进步范畴认识上几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新见解,以求对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过国际贸易、FDI等渠道带来的技术扩散,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文章分别从贸易量、贸易结构、贸易条件等方面讨论了国际技术扩散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分析表明,国际技术扩散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外贸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