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家著名的乡镇企业陷入一场震动湖北全省的“金融风波”之后被拆解:一个著名的乡镇企业家因此从荣誉和成功中突然跌落——看起来,这很像是《中国企业家》杂志一贯的“研究失败”报道中的又一个新故事。但是,周作亮和他的幸福集团,讲述的决不只是一个企业和一个企业家的“失败”故事,在这里,我们隐约看到了一个曾经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现在妨碍所有中国企业进步的大问题:当政府和社会不把企业当企业看待.当企业家不把企业当企业来经营,企业完全可能“克服”资金等约束在短期内“做大”,但决不可能采远维持高速发展的神话。这是一个长期落后的群体想在短期内快速“幸福”的悲剧。在这样的悲剧中,没有失败者,有的是“夸父逐日”的悲壮。  相似文献   

2.
决策失败与执行失败——中国企业家与国外CEO的失败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失败,是财经媒体永恒的话题。《中国企业家》杂志的研究失败系列,基本上囊括了近年来中国最著名的企业和企业家的典型失败案例,引起广泛关注。同样,《财富》、《商业周刊》等国外著名财经杂志几乎每期也都有国外企业家失败的最新报道。  相似文献   

3.
6年前,全国特等劳模、中国长江动力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于志安跑了。他跑到菲律宾另起了私人“炉灶”。至今,什么“利器”也击他不着,什么“章法”也拿他“没招儿”,仅凭着他出逃前在菲方签定的那一系列的“东西”,就换取了所谓的“正当”,就那么轻而易举“合法”的侵吞了中国长动在菲方5000万美元的投资和每年1600万元收益。从于志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暴露出的问题看,腐败产生的原因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道德品质问题,还有一个缺乏制度、机制和法制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缺乏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海散人 《英才》2003,(6):44-47
中国企业家协会在1987年曾经评选出20位全国名企业家。时过境迁,今天仍春风得意屈指数来竟不过两三位而已,大多数都成了过往烟云。仅就此而论,足见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的“伤亡”率之高。究其原因,是经营不善?是环境恶劣?抑或是自身素质使然?有人说,企业家的胸怀有多大,企业就能做多大。实际上,一企业家的视野有多远,也决定也他领导的企业能走多远。而企业家的视野在很大程度上受其身世、早年工作及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对于以创业型为主的中国企业家队伍来说更是如此。因此,面对尽管“伤亡”率极高但仍日渐壮大的中国企业家群落,如果抛开他们个体成长的背景去分析他们的生存形态与未来走向,都有可能陷入空洞化的推断,也不能复原中国企业家队伍从个人素质到经营风格的多样性,因为仅仅20余年的历程,不可能彻底抹去发轫于工、农、商、学、兵的中国企业家的出身“底色”。  相似文献   

5.
尊重失败     
《企业文明》2005,(12):14
策划人语: 失败,《广辞苑》中的解释为:就是做了,但没有成功。失败,分为“好的失败”和“坏的失败”两种。“好的失败”,往往能开拓人类未知的新领域。“坏的失败”,指的是不该失败的失败,是须追究和惩治的。本期涉及的是“坏的失败”。有个企业家说得好,“一拍脑门就是一个好主意的时代已经过去,市场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竞争也演变成为一种深沉、稳健的较量,这种较量,耗的是企业的实力,拼的是内功,斗的是睿智,比的是企业家的眼光。”中国改革开放、推行市场经济以来。真可谓“大江东去,浪花淘尽多少英雄”。市场经济的洪流汹涌澎湃,不进则退,顺势则兴,逆势则败,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我们真还不能以一般的成败论英雄。尊重失败,在西方已成为人们的信条。人们尊重那些渴望成功、挑战困难、雄心勃勃,即使偶尔受挫,甚至输得蓬头垢面的勇士。“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任何人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我们提倡正视失败,接受失败, 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走出失败的途径,反败为胜,甚至归零从头再来。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却各有各的成因。许许多多的案例昭示了企业失败的轨迹,值得深思,失败为后来者留下的是养料。我们的这期策划,旨在吸引企业界朋友对“失败研究”的关注,并得到一些启迪的和警醒;在严峻的市场竞争中,从容面对种种诱惑和挑战,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失败”的文化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缨 《中外管理》2007,(8):92-94
商业,就本质而言,是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游戏。对企业家来说,失败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这是一件让人遗憾,但不可耻的事情。我一直在寻找中国企业失败的基因。我称之为“中国式失败”。——吴晓波[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前些时候,在与一位有卓越成就的企业家闲聊中了解到:目前,在我国企业家队伍中存在一种超越常规的心态。这位企业家坦诚地告诉我:“我实在不愿意媒体宣扬我的企业和我个人的业绩,因为这种宣传有意或无意地会加速我的企业垮台和我个人的失败。”接着这位企业家扳起五指...  相似文献   

8.
营销策划不应该存在经理人角度或企业家角度,只能有一个角度--企业家角度. 先是企业家行为,后是专业行为 毫无疑问,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在营销策划上,都是专业的.但它们在为中国企业做营销策划时,几乎尽数失败.  相似文献   

9.
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短缺,是困扰企业家的一大难题。于是,许多企业纷纷从外部引进高级人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空降兵”。通用电气引入韦尔奇,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但是,从我国企业多年的实践来看,空降兵的引进效果却很不理想。据统计,中国民营企业引进“空降兵”失败的比率超过了90%。  相似文献   

10.
5月11日,“2012年中国企业家年会”在重庆开幕,116人荣获2011-2012年度“全国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其中山东省有17位企业家金榜题名。彼得·德鲁克认为公司或者说是企业,是工业社会的主体,整个工业社会就是一个企业社会。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家,按逻辑分析,那么企业家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精神代表。这17位优秀企业...  相似文献   

11.
一个企业家光有赚钱的天赋和能力还不足以让世人尊重,要成为一个令人尊重的企业家,还必须要在社会伦理道德层面上有所作为. 在中国企业家群落中,史玉柱真正称得上另类,且有些“悲壮”,永远不怕失败,永远充满创业激情,但永远不被社会承认和尊重.从早年盖巨人大厦失败,到重新出山做保健品,再到创业做网络游戏,史玉柱的每一次崛起都充满着创新,都赚得盆满钵盈,但又备受指责.连史玉柱自己也感受到了宿命的人生嘲弄:“一般人都认为我坏.即使我去卖大米,也会被认为我所卖的大米有毒.”  相似文献   

12.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的组织者、带头人。国家如此强盛应当归功于市场经济的作用,毫无疑问,也应当归功于作为市场经济带头人的企业家,应当归功于作为“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全国人民为企业家的“先富起来”感到由衷的高兴。没有先富,怎么可能有后富?外国人先富我们都不嫉妒,还能嫉妒中国自己的先富者吗?我们不仅不应当嫉妒,而且还应当向先富起来的人学习。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众多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而被称为企业公民的企业家们,都上交了一份各自不同的答卷。有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一说法,绝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表示认同,同意的占95.8%,不同意的只有3,7%,大多数企业经营者也认同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促进国家的发展”,所占比重分别为87.4%和78.4%。相对而言,赞同企业的根本责任是“为股东创造利润”比重相对较低,不同意的为31.5%。  相似文献   

14.
两年没有音讯,乔赢突然来到编辑部,带着他的潜思之作《我对“红高梁”的十大反思》。这是乔赢和他的“红高梁”第二次走进《中国企业家》杂志。两年多前,乔赢曾作为1996年第十期《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封面人物,向世人发出了他的“红高梁宣言”:人类餐饮文化第三次变革来临,以“红高梁”为代表的中式快餐有可能在与麦当劳等洋快餐的竞争中崛起。两年多后,红高梁快餐在经营时已遇挫折,乔赢本人也华发早生。这两年多里发生了什么?相信读者会从乔赢的“反思”中找到解答。关于企业家的挫败与反思,本刊1997年以来多有报道,诸如姜伟,诸如史玉柱、牟其中。研究失败是为了走向成功,《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广大读者,尤其是一大批成长中的民营企业家,对此感受最深。从中获益颇多。然而,最应从反思中获益的,还该是反思者本人。正如乔赢文中所谈,成功者都是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后成长起来的。乔赢和他的红高梁公司目前也开始“第二次创业”,我们祝愿他从反思中走向更大成功。  相似文献   

15.
要想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必须造就由千千万万个中国甚至世界知名的企业家组成的企业家队伍。我国目前企业家人数偏少,主要是我国存在企业家产生和成长的环境不佳问题.本文根据我国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实际,阐述了企业家产生和成长的几个重要条件。这些条件包括:首先,一个国家或社会要有丰富的企业家文化底蕴;第二,国家和社会要为企业家的产生和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宏观环境;第三,要有一种羡慕富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社会舆论和法律制度;第四,要降低企业和企业家进入市场的壁垒;第五,有良好的企业家人才市场、有培养企业家队伍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6.
编辑絮语     
管理咨询有用吗?有人说管理顾问可能是企业医生、教练,也可能是“杀手”或“背黑锅者”,因为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不管是什么,我国管理咨询行业在经历过艰苦的导入期后,终于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企业是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创造社会效益的经济组织。任何社会组织都有天然的使命,在调动各类生产要素以促进实现企业使命的过程中,企业家居于中枢地位,发挥着决定作用;而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所有理念才能的精髓,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和稀缺资源。企业家精神渗透在企业中无处不在,又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企业家精神存乎企业家的“心”,企业家的创新建设成为培树企业家精神的题中之义。本文拟从“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如何加强企业家自身内心建设”方面开展论述,以引导企业家不忘“财富增长”之初心、通达“造福社会”之使命、实现“基业长青”之愿景。  相似文献   

18.
企业家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识人和用人。民间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其中也道出了成就事业的一个关键性因素,那就是用人。对于企业家来说,事业要兴旺,企业要发展,始终存在着如何用人的问题。所以,一个现代企业家只有吸引更多的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调动他们的主现能动性,才有可能在企业发展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把自己塑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家。为了更好地做到知人善任,企业家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善于识别人才中国有句古话,叫“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企业家必须在发现人才上下功夫,努力使自…  相似文献   

19.
子雄 《企业世界》2006,(9):40-40
在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企图用“回避”政策一刀砍断企业干部与“身边人”的关系,既不科学,也不可能。而有时,“身边人”的问题又真的闹到企业家必须在“要企业还是要身边人”中进行取舍的地步。所以我认为,一个企业经营如何教育和管理自己的“身边人”,实在已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了。  相似文献   

20.
张维迎 《经济界》2010,(2):23-24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是:最有才能的人究竟在干什么?他们是在做政府还是在做企业?如果他们做企业,他们是在做什么样的产业?中国过去30年的体制转轨和经济的高速成长,是一个企业家队伍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和励炼成熟的过程。不理解企业家精神,不明白中国企业家队伍是如何形成的,就不可能理解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把握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