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我国公立高等教育投资来源结构经历了从完全依靠政府投入到奴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投资来源的历史变迁,本文探讨我国公立高等教育投资来源的增加应该多大程度上倚仗政府。公立高等教育投入能否达到帕雷托最优,以及其投资来源结构的发展趋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投入规模主要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财政供给水平能力、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制度、社会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预期等因素影响。在广西高等教育区域平衡发展建设过程中,要科学引导教育资源有效投入到高等教育事业中,实现高等教育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以及地方高等教育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良性促进相匹配,达到高等教育持续、协调、稳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学校数量产生过大差异、教育投入不均衡、资源配置结构欠佳,并制约辽宁教育总体水平提高和综合实力的全面发展。应采取教育资源对辽西北持续投入、促进高等教育区域统筹发展、建立高等教育投入与评价机制等措施优化辽宁省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4.
民生型政府的建立要求建立和健全以民生为本,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公共投入体系.为了确保公共投入的民生取向,必须建构一系列公共投入机制,主要包括公共投入的价值引导机制、利益表达机制、财权约束机制、公共投入的绩效评估机制和财政风险的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5.
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特别是高等教育,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中最重要的产业。解决高等教育的投入机制和发展机制,按经济规律来发展教育,是教育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产业经济学及教育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指出推进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具体措施,并构建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质量保障机制,从而使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研究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围绕高等教育的质量观、高等教育的公平、高校办学层次与定位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等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成为必然。本文对高等教育成本的应然和实然状态进行分析,并简要阐述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实施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要确立由学生、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士共同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模式,通过对学生及家长收取有差别的学费、高校自身努力拓宽经费渠道、优化政府和社会基金投入等途径来实现高等教育成本的有效分担。  相似文献   

8.
贵州由于经济总量相对较低,教育投入的总体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未来贵州省高等教育投资模式的建议是:加大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总量和比例,保证政府投入在高校经费中的主导地位;制定一套科学而有效的拨款绩效评估体制,改革原有的拨款模式,提高投资效率;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构建均衡、合理、高效的多元化高等教育投资模式.  相似文献   

9.
扩招使我国实现了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跨越,但高校为了改善因为扩招带来的办学条件的不足也形成了一定的债务压力和融资风险,教育经费短缺便成了制约我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为此,笔者在分析了我省高等教育经费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利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拓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构建多元化筹资机制,有效进行资源配置谈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认为应该在加大财政投入,改革投入拨款机制,完善收费和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鼓励个人和社会捐赠教育,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多元合作办学机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梳理改革开放40余年来深圳高等教育崛起历程及主要成就,总结深圳自主办学与合作办学并举实现高等教育后发性崛起的经验,旨在于为新兴一线城市高等教育发展探路觅径,如:因地制宜推动高等教育地方化发展、多措并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大政府投入护航科技创新发展、高瞻远瞩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指导和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受益于政策的推动,也受制于政策的局限。因此,政府应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制建设,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建立政府投入的保障机制,制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对教育投资的激励既来自于纳税人自下而上的公共需求,更来自上级政府的行政压力。通过对影响教育投资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地方转移支付相对于地方自有收入对地方教育投资有更强的激励,均等化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落后地区获得均等化转移支付的规模和增速相对更大、更快,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地方自有收入规模差异扩大所造成的教育投资差距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难和高等教育改革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本文从经济公平和投资主体的视角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机制变革,借鉴人力资本理论,联系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提出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的变革仍需解决主体多元化、民营化等深层次问题,以推进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主要由中央政府或高层级地方政府承担,日常行政办公经费及校舍建设维修资金大多以低层级的地方政府为主来承担,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行政管理主体与财政投资主体并不一致.根据中国的国情,应提高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政府层级,由中央及省级政府分担更多的义务教育经费.  相似文献   

15.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县(市)级政府承担着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责任,省以下财政分权对地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有重要影响;而农村劳动力跨区域的选择性转移使得地方政府的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具有强烈的外部性。运用2007年—2013年河南省108个县(市)样本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控制了地区效应和时间效应的双向随机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地方财政分权、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县(市)级政府农村基础教育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省以下财政分权显著减少了地方政府农村基础教育支出,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转出规模越大,县(市)级政府基础教育支出越低。  相似文献   

16.
现代金融理论研究核心转向参与者的行为,往往采用标准的主流经济学原理和方法来分析这种金融活动.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主体正呈现多元化态势,其预期的投融资效益体现为直接贡献和外溢效益.借鉴菲德模型,以贵州省为例,对欠发达、欠开发地区高等教育投融资的直接作用和外溢作用进行估计,发现投融资的外溢效益并不明显,导致出现高等教育投资效益流失、高等教育对区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于低位阶段、高等教育部门的生产力低和高等教育投资成本分担机制缺损等现象.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1999-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协整方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及耦合协调态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内,无论是东部、中部和西部,高等教育投入都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经济增长只在东部是高等教育投入的主要原因;在长期内,东、中、西部的高等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总体上都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只是这种因果关系在东部体现得更为明显,而在中、西部地区体现得相对较弱。在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方面,从总体上看,都从1999年左右的中度失调状态逐步过渡到勉强协调的状态,各区域之间又存在差距。因此,要提高高等教育财政经费支出比例,缩小地区间高等教育支出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建立高等教育经费使用监督机制,开拓多元化高等教育融资渠道,促进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鉴于政府投资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循环经济法必须要对政府投资问题予以法定化,对包括投资的领域与范围、投资的主体与职责、投资的方式以及投资项目的监管等重要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通过循环经济基本法、专项法和法规规章三层次的立法,分别对政府投资的基本法律地位、具体领域的政府投资法律关系以及政府投资的具体运作机制做出规定.  相似文献   

19.
选取浙江、安徽、贵州三个省份的义务教育资源投入作为样本,分析比较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教育不均等状况。结论指出,中西部预算内教育经费所占财政支出比重虽低于东部地区,但教育经费增长率远高于东部地区,教育经费所占比重在逐年提高,缩小了区域间财政投入的差距,体现了教育资源投入均等化的趋势;但生均层面数据显示,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差距在不断扩大,与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目标渐行渐远。财力不足与分配结构是中西部义务教育均等化的主要问题。为此,中央政府应改变原有义务教育由地方政府承担的财政分配体制,负担起地方政府部分教育支出,进行适当的财政转移支付,将有助于我国义务教育均等化的早日实现,实现我国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20.
发达国家农业增长中科技的贡献达到60%-70%,甚至更高,而我国仅有40%-50%的水平,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则更低。西部是我国农业资源富集地区,不但要明确政府在农业科技投资中的主体地位,还应加大私人部门对农业科技投资的资金支持,提高农业科研投资强度;要建立和完善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投资、监督、保障和责任机制,并将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实践、农民投资服务体系创新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