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琦玉 《企业经济》2003,(2):143-144
一、入世呼唤知识型企业家一谈到企业,就必然涉及到企业家的问题。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企业家队伍既是现代企业的生命和灵魂,又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栋梁。企业竞争和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竞争上是企业家群体的竞争。当今世界已悄然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要发展,要赶超世界,要适应WTO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就必须培养自己的知识型企业家队伍。在历史上,企业家不仅创造许多经济奇迹,而且创造了具有本国、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从这个意义说,企业家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知识型企业家就是基于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2.
在风险和机遇并存的全球化时代,不断地用中国式伦理和商业文明支撑,不断提升中国全球竞争力《中国企业家》杂志是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所属成员中的佼佼者,创刊21年来始终关注中国企业家成长,弘扬企业家精神,以及“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的理念,成为面向企业家群体的主流媒体。在为企业家提供高端财经报道同时,杂志社着力打造企业家沟通交流平台,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已经成功举办四届,成为公认的国内最高规  相似文献   

3.
张蓓 《企业活力》2002,(11):17-19
<正>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着共同的成功之处,就是有优秀的企业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世界知名的成功企业家数不胜数,松下幸之助、沃伦·巴菲特、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他们一直启发、引导着全世界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然而,在中国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由于历史和现实等种种原因,中国真正的企业家阶层至今还没有形成气候,如何造就中国的企业家阶层已经成为关乎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中国呼唤企业家 1.发展市场经济和增强综合国力的要求 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成为国力提升的关键“路径”。斯蒂格利兹教授在他1000多页的《经济学》  相似文献   

4.
致敬行动派     
《中国企业家》2022,(12):2-3
<正>今年是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举办的第二十个年头,我们寻找25位“行动派”。他们所代表的精神,以及所释放的能量,在今天格外值得尊重与爱护。一个年会能坚持20年在媒体界算是奇迹,这背后是绵长而坚实的价值观,相信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企业家的较量在于企业家精神。过去二十年来,企业家群体日渐成熟,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不仅是创造了巨大财富,还包括对商业文明的不懈思考,以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求实探索。恰如米兰·昆德拉所说:“在时间的乱山碎石中流过,两岸的景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溪流将流向沃野还是沙漠。”我们一直在记录并参与中国企业家精神溪流的走向。  相似文献   

5.
刘东华社长说过一句话,“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就是因为这句话,我一直追随他干了十年。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特别是经济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由硬实力、硬件要素主导的博弈,转向软实力、软件要素主导的综合实力的较量,更高的竞争在于软实力竞争。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竞争的洗礼,中国企业在综合实力上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特别是软实力薄弱,  相似文献   

7.
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而关于企业家的使命,有着各种各样的论述,有“生存说”,活着压倒一切;有“文化说”,经营好了文化也就经营好了所有;还有整合资源的说法、决策的说法、创新的说法等等诸多不同说法。  相似文献   

8.
成本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因为企业问的竞争.在于产品价格的竞争,而产品价格的竞争实质在于产品成本的较量。因此,企业集团面对新的经济交往关系和客观环境.如何理顺与子公司之间成本管理体系,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二十年前,大 家非常陌生的一 个名字——《中国 企业家》横空出 世;十年前我们响 亮地打出了“国力 的较量在于企业, 企业的较量在于 企业家,只有造就 强大的企业才能造就强大的中国”这 样的核心理念。我们杂志创办20年和 二次创业10年来最大的价值,我们认 为就是创造了一个共识,创造了一个  相似文献   

10.
二十年前,大家非常陌生的一个名字——《中国企业家》横空出世;十年前我们响亮地打出了”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只有造就强大的企业才能造就强大的中国”这样的核心理念。我们杂志创办20年和二次创业10年来最大的价值,我们认为就是创造了一个共识.创造了一个有关于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价值在全社会的共识。但是也非常遗憾,近两年,尤其是2004年以来,这个共识在某种程度上被打破了。  相似文献   

11.
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当前乡镇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些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有些是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属于自身素质方面的.乡镇企业一次崛起过程中获得成功,固然取决于诸多因素,但有一部分优秀的企业家无疑是关键因素,从这种意义上讲,二次创业呼唤乡镇企业家素质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重构企业家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 ,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人力资本 ,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 ,是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在当今中国 ,高素质并具有创新眼光与胆识的企业家十分缺乏 ,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一套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企业家激励机制必须能够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 ;企业家激励机制必须能够体现短期与长期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企业家激励机制必须能够体现企业家个人成就感 ;企业家激励机制必须能够体现和谐统一的原则 ,即应该使物质与精神、收益与风险达到和谐与统一。企业家约束机制主要是防范企业家“法人专制”和管理腐败。国有企业是所有…  相似文献   

13.
艾珍珍 《现代企业》2001,(10):23-23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过 ,今天的企业 ,尤其是大企业 ,在这个迅速变化和创新的时代 ,除非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这些企业家为企业利益的最大化而奋斗 ,努力经营 ;否则 ,企业无法生存。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 ,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已刻不容缓。一、企业家的思想道德修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企业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企业家必须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权衡 ,依法经营、合法竞争、照章纳税、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 ,品质高尚的企业家能以…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美经济竞争的核心就在于中美两个企业家群体的竞争.而由于成长环境、形成机制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中美企业家群体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各自都具有明显的群体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创业者、创业群体———企业家、企业家群体———优秀企业家、优秀企业家群体的形成与递进的过程中,其产生、成长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企业的生存、发展是企业在不同阶段以创新为主体的创业竞争中市场遴选的结果,企业是企业家的载体和企业家产生与成长的标志。区域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产业簇群的形成和发展;有效降低创业成本,鼓励创业群体的加入,才能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大量的企业家、企业家群体、优秀企业家和优秀企业家群体。  相似文献   

16.
论东莞民营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的企业家数量越大.则经济创新和结构转换的能力就越强.经济增长就越快.经济发展的集约化程度就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企业家经济。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而企业家角色的灵魂在于企业家精神。美国自1991年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经济增长,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政府鼓励创立新企业的政策取向以及个人勇于创立新企业的企业家精神。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全球化市场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的舵手是企业家,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拥有一个以企业家为核心的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群体来支撑.其中,企业家的人格魅力是企业家素质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徐志华 《现代企业》2009,(12):48-4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企业家良好的群体特质是保证企业持久兴旺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发展的希望所在.造就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工程,其核心内容和关键措施就是建立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并探索目前普遍缺乏的企业家报酬的理论和标准.  相似文献   

19.
梁世来 《现代企业》2004,(10):41-42
在世界经济发展风起云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拥有一批掌握了高新科技的技术骨干和一大批复合型、技能型拔尖人才,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的主动权。因此,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  相似文献   

20.
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人所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越了物质和自然创造的财富价值,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和较量。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就必须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但仍然有许多企业受到传统人事管理的影响,导致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滞后,难以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源管理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出员工的价值,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本文就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简单分析,从而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