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游 《中国改革》2004,(5):71-71,73
自2000年江苏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决策部署以来,全省确立了“大力推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的城市化战略方针,以大城市作为战略重点,促进人口、产业和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特别是中心城镇集聚,引导  相似文献   

2.
我国特大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出1990年代以来我国特大城市用地扩张的3个特点:一为特大城市数量和用地总量持续增加,用地增速与城市化发展速度不协调;二为特大城市人均用地呈波动变化,市均用地则持续增加;三为特大城市用地结构中国林绿地和铺装道路面积明显增长;分析了影响我国特大城市用地扩张的驱动力因素有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环境改善和社会因素等,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得出影响我国特大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增长和年末实有铕装道路面积的增长;为了今后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采取相关政策来合理控制城市用地扩张的速度。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系统诊断大城市边缘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土地利用问题,提出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战略框架。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大城市边缘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土地利用形态变化急剧,土地利用中的矛盾十分突出,地域功能紊乱、土地配置失调、非农就业困难、土地利用粗放、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应通过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统筹城乡土地配置、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土地资源生态开发战略及相关保障措施构建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战略体系,推动土地宏观调控更加系统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芜湖市城市边缘区大气环境质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导致城市边缘区不断向外推移,城市边缘区景观向城市景观转化,生态环境也随之产生变化;根据实地环境监测,研究了芜湖市1995 ̄2000年城市内、外边缘区大气质量及其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芜湖市城市边缘区大气环境质量波动较大,外缘区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于内缘区,TSP是主要污染因子;提出改善城市边缘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数据资料     
城市化的基本指标是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7%,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发展中国家在38%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为36.09%。我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只有4城市化亿人生活在城镇。2000年我国的建制镇已超过两万个,约有两亿多人生活在小城镇。我国现有农业劳动力3.5亿,耕地19.5亿亩。我国将50万人以上定为大城市,100万人以上定为特大城市,200万人以上定为超大城市。我国大城市有47个,特大城市有22个,超大城市有12个。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6.
以徐州市区为研究区,在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实地调查资料等多源数据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较体系,利用格网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徐州市区的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异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徐州市区的城市化水平呈现空间差异较大,高度城市化区过于集中的特点,其次城市化水平整体存在明显的圈层结构,并在部分轴线上呈现轻微的波动特点。  相似文献   

7.
不同城市化指标下的城市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以往的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口城市化而忽略经济城市化的效应,西北五省区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存在显著差异。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方法,研究发现,西北五省区在1978年-2008年间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水平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因此,西北地区应该在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8.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 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正才 《中国改革》2007,(12):33-3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武汉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在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难以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国内外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以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沿海地区为研究区域,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借鉴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沿海地区2006-2015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各地区耦合协调度从2006-2015年均呈上升或波动上升趋势,2007-2008年进入协调阶段,2011-2013年达到优质协调阶段;2006-2015年沿海地区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差异,整体上呈减小的趋势;各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耦合协调度值的正负向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沿海地区在今后的城市化建设中,要综合考虑人口、经济增长、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持续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湖南省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在此过程中,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呈现出不协调的发展。因此本文以湖南省的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运用离差系数法,通过划分协调度等级,制作分层设色专题地图,分析各市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协调关系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得出以下结论:在时间维度上,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协调度波动变化,处在中度失调阶段;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协调度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在空间格局上,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协调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协调度热点区呈现出南移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武陵山片区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以片区内湖南省37个县(市、区)为代表,从经济、社会、生态、人口四个角度进行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建立,同时对武陵山片区湖南地区各县(市、区)进行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状况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熵权法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武陵山片区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城镇化是影响武陵山片区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并针对武陵山片区城镇化整体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区域,选取2017年数据,从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和协调度模型对不同区域城镇化类型、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进行定量对比分析。研究发现:①兰州市为唯一一个人口城镇化滞后型城市,其余13个市(州)均为经济城镇化滞后型;②甘肃省14个市(州)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度类型均为协调发展;③甘肃省区域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空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山东省1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化对山东省不同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选取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建成区面积、道路面积、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这5个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认为不同城市化因子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全省难以选择统一的城市化模式,但总体来说山东省要加大除道路建设以外的固定资产投资,进而全面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各有侧重点。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城市位序 — 规模规律的演化和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同城市规模关系的变化,预测未来城镇化发展占用耕地情况,提出基于耕地保护的中国城镇化发展对策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回归分析法和函数模型预测法。研究结果:中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随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而增加,但正在快速下降,中国城镇化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研究结论:为更加有效地保护耕地,中国应加快制定以发展大城市为主导,各级城市城镇全面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推行高人口密度的城镇化发展政策措施,走紧凑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当务之急。文章基于城镇化质量的基本内涵和国内相关研究,以福建省为例,从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发展质量、城镇化效率、城乡协调度等6个方面构建了福建省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福建省9个地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通过系统聚类将全省9地市划分为城镇化质量较高地区、城镇化质量中等地区和城镇化质量较低地区,其中厦门市为城镇化质量较高地区,莆田、福州、漳州、宁德和泉州市为中等质量地区,南平、三明和龙岩市为城镇化质量较低地区。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9地市的城镇化质量参差不齐,空间差异显著,城镇化质量主要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其中,厦门市的城镇化质量在全省中形成突出一极,与其它地市拉开较大的差距,而福州市作为福建省省会,在城镇化质量评价中表现平平。  相似文献   

16.
江西大部位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属于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研究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对中部乃至全国都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构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Arcgis自然断裂法等,对江西省11个地级市2014-2017年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各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均已进入勉强协调阶段,基本消除失调发展地区、无优质协调发展地区;发展存在空间异质性,总体呈现出“赣北>赣中>赣南”的空间分布特点;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但总体偏低,且大多数城市属于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农业现代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了山东省17个地级市人口、土地、经济、社会、环境及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评估、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保证各市均衡发展、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提供借鉴。[方法]该文利用熵值法计算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各评价指标权重,运用Arc-GIS12.0软件对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出"东北和西南高、西北和东南低"的特点。其中,经济城镇化表现为"东北、西南和中部城市突出、西北和东南城市发展较落后"的特点,与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总体发展特征相吻合;社会城镇化表现出中部、西南高,西北、东南低的特点;土地城镇化体现出以莱芜为最高值中心,以青岛、潍坊、淄博、济宁为第二高值的倒"C"型特点;人口城镇化则以济南为最高值,以菏泽、济宁、淄博、潍坊、青岛为第二高值;环境城镇化表现出"沿海城市高、中部城市低"的特征。[结论]山东省市域之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且经济在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起着直接决定性作用。山东省在统筹全省新型城镇化平衡发展过程中,注重当地经济建设是根本。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分析近20年中国地级行政区及直辖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据此提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研究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2000—2019年各城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2000—2010年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2010—2019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高值区集中在京津冀、山东半岛、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及各省会城市。(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均有所上升,低值区域逐渐减少,高值区域有所增加,东部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以及各省会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 (3)近20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热点、冷点区域基本保持不变,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逐渐显现。(4)二元土地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区位因素、经济增长和交通条件等因素是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城市空间,制定差异化的地区发展政策,逐渐形成多层级、多中心城镇化格局,以促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正向协调持续发展,有效释放城镇化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多维度城镇化的发展失衡,将珠三角经济圈中15座城市划分为三大区域,以2007—2016年间的城镇化数据为基础,构建多维度城镇化综合评价体系,测算不同区域和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多系统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研究结论:15座城市的各类子系统城镇化指数总体为上升趋势,但差异显著。在区域龙头城市的协调带动下,落后城市的城镇化综合指数有所提升,区域城镇化差距缩小;单个城市的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等级最高仅达到中级协调水平,除龙头城市外,其余城市处于失调范畴,且5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的城市数量为零;城镇化耦合协调类型总体向高级别类型发展,处于协调类型的城市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从“倒U形”向“西低东高W形”、再向“同步纵深W形”的演变格局,表明高水平城镇化城市对落后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在空间距离上存在良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分析经济、社会、产业、空间、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6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的贡献度。研究方法:固定效应模型、Shapley值分解法。研究结果:(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形成各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率为97.79%,其次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化还受到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影响,平均贡献率为13.71%,人口密度、第三产业就业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也是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化的原因,但贡献率较小,分别为0.51%、0.24%和0.03%;(2)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化的贡献率为负,是缩小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发展差异的因素。研究结论: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及工业结构的调整,各影响因素对资源型城市城镇化的发展贡献度不同,即形成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化的主导因素具有动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