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教育无论在何时都为大家所关注,一个孩子的养成和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尤其是母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担任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此文中分析“虎妈”、“徐妈”现象,提出一种与传统家庭教养方式完全不同的和谐的家庭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基本场所,家庭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同样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有很重要的影响。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的主因。因而,网络成瘾问题的解决也要依靠家长,父母对青少年教养方式的改变是帮助青少年预防网瘾、克服网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流动人口家庭的跟踪调查,本文借鉴约翰·奥格布的文化生态理论,将儿童抚养行为视为进城务工农民对城市生活的社会文化调试的一种表现,解释该群体不同于城市流行的儿童教养方式及其内部的差异性。乡—城流动的经历以及农民工的制度安排,使得进城务工的农民家庭面临不同且变动着的"城市化机会"——成为城市居民的结构性可能,从而发展出差异化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城市化取向"——在城乡社会中的自我定位和预期;这些深刻影响着家庭的儿童教养目标和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4.
采用个案研究法,对一名大学三年级女学生进行访谈,目的是探讨父母离异和儿童人格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父母离异后,家庭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儿童人格发展的主要原因。虽然儿童人格发展的形成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相互制约,但儿童在早期的不成熟阶段,家庭教养方式注定儿童怎样处理外部环境,对其人格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作为儿童的家长,应当在处理双方关系的同时,对自己孩子的情绪情感多加注意,正确的教育儿童,防止童人格发展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有四种教养方式——隔代教育、寄养教育、寄宿教育和自我教育。不同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道德的成长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道德成长问题提出了可行性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当前高校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特点。方法:采用岳冬梅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500名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收回有效问卷453份。结果:(1)城乡:父亲情感温暖、理解(t=2.88,p0.01)、父亲过分干涉(t=3.58,p0.00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t=3.16,p=0.0020.01);(2)家庭经济状况: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4.78,p=0.0090.01);(3)文理:父亲过度保护(t=-2.69,p=0.0070.0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t=-2.24,p=0.0260.05);(4)年级:父亲惩罚、严厉(F=12.07,p=0.0000.00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F=3.06,p=0.0480.05);(5)成绩:父亲过分干涉(F=3.05,p=0.0070.01)。结论:高校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城乡、家庭经济状况、文理、年级和成绩五个方面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当前农村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特点。方法:采用岳冬梅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500名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抽取其中农村大学生问卷335份。结果:(1)性别:父亲拒绝、否认(t=2.06,p0.05),父亲过度保护(t=2.69,p0.01)母亲拒绝、否认(t=2.18,p0.05)、母亲惩罚、严厉(t=3.10,p0.01);(2)是否独生子女:母亲过干涉、过保护(t=2.39,p0.05)母亲拒绝、否认(t=2.54,p0.05);(3)是否单亲家庭:父亲过度保护(t=-2.08,p0.05);(4)专业:父亲过度保护(t=-2.90,p0.0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t=-2.44,p0.05);(5)家庭经济状况: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3.08,p0.05)。结论:农村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专业、家庭经济状况五个方面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林臻  林澍  李伟 《经济研究导刊》2012,(29):260-262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分析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父母交往方式之间的关系,主要采用KimbedyYoung的网络成瘾判断、网络成瘾程度自测调查、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自制基本信息调查等问卷进行测评,同时结合个别访谈的形式。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响应党中央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号召,不仅对482名同学的强迫症平均分、人际关系敏感平均分、抑郁平均分、焦虑平均分、敌对平均分、恐怖平均分和偏执平均分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同时也从家庭经济角度对482名同学进行了贫困生界定,发现在482名同学中有20名同学属于“双困”学生,从家庭软环境的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和父母的婚姻状况对其进行了探寻,并针对以上原因制定了建立“家庭-学校-家庭”教育机制、通过教师引导和感化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提高“心灵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和加强人际交往,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来逐步改善“双困”学生的现状。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状况,以及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程度等的关系。使用大学生人际交往综合评定量表选出有人往障碍的学生76名。对76名大学生分别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测评调查。得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无性别、年级差异,并与父母教养方式、自评症状有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质量依然受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并与心理健康状况有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叶妮 《经济研究导刊》2012,(25):244-245
家庭是儿童教育最早、基本的执行者,父母因素对儿童发展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从父母评价的认知、教养态度和文化程度分析父母因素对学习不良儿童的影响,提出在家庭环境中有效干预学习不良儿童的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生活方式是人类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活方式的差异决定着个体的不同面貌,显示着家庭的不同风格,因而也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现行的儿童保健门诊每天都会接触到早产儿、留守儿童、单亲儿童、隔代代养儿童等各种类型的儿童,就儿童的成长阶段不同,其劳动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交往方式也不同,使用同一个模式保健是无法应对  相似文献   

13.
分析贵州不同类型家庭外出务工对家庭的影响,发现夫妻共同外出务工家庭多以进工厂的方式外出打工,他们收入要高于户主单独外出务工家庭收入,而夫妻共同外出打工对留守老人与儿童的负面影响要大于户主单独外出务工的家庭。  相似文献   

14.
不同年龄人口对于家庭户总消费的影响是不同的。基于生命周期与持久收入模型的理论假设,引入了主要储蓄人口比概念对人均家庭消费进行分析,并考虑了个体消费过程中存在短视行为。探讨人口因素对近三十年总家庭消费产生影响的方式与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5.
提出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选择的研究假设,依据调查数据,描述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探索应对我国大规模急速老龄化的养老战略选择,分析不同养老方式对养老资源的不同发掘整合结构及功能、不同养老方式需要的条件,以及经济住房困难和富裕家庭对不同养老方式的选择。依据老年人不同自理能力,提出对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模型的建构思考,探索规避老龄社会养老风险的制度架构。  相似文献   

16.
基于近年出现的“佛系青年”“躺平”等现象,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使用有序probit、工具变量法和条件混合过程(CMP)估计发现,独生子女身份对非认知能力中尽责性维度的影响存在两面性。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在主观态度上更具尽责性高分特征,但在客观行为上尽责性得分更低。在乡村样本、男孩样本和父亲从事体制内工作的样本中,独生子女身份对行为尽责性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父母参与的频率相对较高,是独生子女态度更积极的原因之一;在家庭内部分工中,独生子女较少参与家务劳动,是其行为尽责性低分特征的重要根源。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父母生育决策、教养方式以及国家人口政策提供了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投资理财方式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生的理财理念和理财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生活状态和价值趋向。本研究以武汉在校大学生为目标群体,发放问卷采集数据,通过频数分析、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大学生的理财状况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储蓄是大学生理财的主要方式;大学生实际理财方式一定程度上受父母理财方式的影响;大学生对理财方式的偏好在性别、学科、家庭结构和家庭所在地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不同年级、性格和风险态度的大学生的实际理财方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晚清以来,慈善教养应社会环境而发生重大变革。首先,在理论界倡导"以教代养"之时,教养兼施成为近代慈善教养事业的主导;其次,在教养过程中,"教"的内容经历了从传统技能到近代工艺的转变;再次,慈善教养的目标,也从清末的劝善教化转到民国时期公民意识的培养。这些变革,凸显了近代中国慈善教养事业的转型特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9.
河上肇博士是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优秀的社会评论家、社会主义运动的活动家,而且还是一位诗人。1879年10月20日,他诞生于日本山口县玖珂郡岩国町,父亲曾担任过村长和小学的督学,是一个有教养的家庭。今年10月20日,正好是河上肇博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他那刻苦勤奋的一生,在日本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影响。作为一位日本现代史  相似文献   

20.
家庭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关系到中国数亿居民福祉且待妥善解决的问题。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研究发现,使用天然气或电力替代散煤等固体燃料能显著降低暴露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脏病和中风等疾病的患病概率。在此基础上,以陕西省家庭能源转型为例,利用患病概率估计值测算居民健康改善带来的环境效益,同时考虑温室气体减少的低碳协同效益以及转型的经济成本,全面评估三种家庭能源清洁转型方式的净效益。结果表明,基于陕西省的电力结构和能源价格等现状,三种转型方式的净效益均为负,不同转型方式的负效益程度具有明显差别。为了加快家庭部门实现清洁能源转型,短期内需要政府通过提供补贴等方式引导支持居民采用高效的用能设备,同时加快天然气市场完善和电力部门清洁低碳化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