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中国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了过去,财富管理上一夜暴富的机会相应变少,因此,我们在财富管理上应该更加平和和稳健。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在中国投资发展难再有往日的机会。其实,即使经济增速下一个台阶,我们仍然保持了领先世界的增长速度。同时,因为我国的经济基数已经很大,所以从增长的绝对值来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大。经济新常态要求更稳健的财富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财富实现几何倍数增长的一批中国人,其资产集中在房产和股市,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让整个市场都沉浸于大投资时代的财富增长中。而今,人们已经彻底打消了对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继续存在的幻想,因为中国经济迎来了新的常态。11月9日,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首次公开全面阐述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在经过二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  相似文献   

3.
正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财富实现几何倍数增长的一批中国人,其资产集中在房产和股市,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让整个市场都沉浸于大投资时代的财富增长中。而今,人们已经彻底打消了对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继续存在的幻想,因为中国经济迎来了新的常态。11月9日,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首次公开全面阐述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在经过二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增速的  相似文献   

4.
<正>今日中国,创新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将导致一国投融资体制的深刻变革,过去3年中国股市中以创业板和中小板为代表的"国退民进"已经证明了新常态的经济增长模式。消费升级、大众创业和中国信用的输出是新常态经济增长的新"三驾马车"。新"三驾马车"的驭手是制度变革。201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7%左右,说明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很大。很多人担心中国经济"崩盘",其实大可不必,新常态的经济增长外柔内刚,很健康。  相似文献   

5.
一、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及对企业融资的影响 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就是让非常时期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并让信贷增长回归到一个正常的增长水平。这就既要管理好流动性,又要以信贷促经济增长,以信贷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因此,要有效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要加快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及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通过有效的价格机制及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  相似文献   

6.
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新常态",并非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中国在"追赶周期"中出现的阶段性新特征。新常态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是"速度下台阶与质量上台阶"。过去30多年中,我国一直处于高投入、高增长阶段,这个阶段投资增速在20%以上,GDP增长10%以上,所以政府和企业的日子都好过,政府财政收入和企业盈利水平高增长。我们将此  相似文献   

7.
在以往的经济旧常态下,经济增长模式较为粗放,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这一阶段大致为经济在2007年之前的发展特点。然而,旧常态带来了经济的高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我们总是以牺牲资源为代价,因而旧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是一种不平衡的增长。从经济规律来看,旧常态的经济增长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必须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即向一个经济"新常态"进行过渡。以下本文对经济"旧常态"向经济"新常态"转换的必然性及其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张伟 《理财》2006,(4):21-23
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强劲。过去25年,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了平均8%的发展速度,经济规模已经名列世界第七位。联合国最近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最大接收国,2002年吸引外资金额达到527亿美元。中国资本市场正在逐渐开放,潜在IPO(首次公开招股)和股票增发机会开始显现出来。目前在全球股票上  相似文献   

9.
尽管市场上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潜在泡沫的恐惧声音不断,Paterson却对中国房地产充满信心。在复苏仍旧是世界经济关键词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稳健,随之而来的便是中国海外购买力的增强。用美国纽约州前州长David Paterson的话来说,中国正在经历经济增长中一个自然阶段。而这个发展阶段和俄罗斯、德国以及巴西的轨迹十分相似,"这些国家的国内财富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转而开始在海外购买资产"。  相似文献   

10.
在对国外经济新常态概念来源和内涵演进系统梳理后,对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实践进行了考察,并对其效果进行了深刻反思。在此基础上,指出中国经济新常态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新常态具有崭新而丰富的内涵,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约束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货币政策应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特征,保持稳健基调,坚持以通胀作为货币政策最主要目标并保持政策定力,拓展基础货币供给新渠道,加强预期引导,注重总量稳定和结构优化,以促进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长远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常态"大逻辑,怎样认清大势?经济如何提质增效?改革将有哪些新动向?对于这些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答案,也将开启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大幕。可以预见的是,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将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机构更加优化,发展前景更加可期。新常态下"不变"与"变"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为"新常态",但"新常态"并不等同于经济下行,而是一种"转型"。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放缓,产业结构转变压力的不断增大与经济增长束缚的不断增强,象征着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新常态时期,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我国要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通过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积极调整经济市场的生产要素,以此适应新常态形势下的发展特征。本文便对经济新常态的形成机理与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经济的"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基本面发生了历史性的实质变化,经济结构、发展动力和国际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宏观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从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阶段下行到当前的中高速增长时期,已演变成一种结构性的减速。面对经济新常态,如何让智库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已经告别了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转而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的增长方式从要素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步入新常态,协同财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结构性减税稳定经济增长,让市场释放活力,使企业享受改革红利。在搭上财税体制改革和结构性减税的顺风车时,该如何作为才能逐渐完善消费税制,更好地发挥消费税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银行家》2014,(12)
正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必然结果,作为经济活动中的核心实体——银行,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尤其应及时清醒、冷静地总结、分析当前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困境,而不应盲目乐观或急于追赶两位数字的增长。从上市银行今年来发布的季报、半年报看,增长下滑不可避免,个别中小银行仍然保持的20%左右的增长难以持续。经济新常态下的信贷风险有很多的工作亟待我们去做,因为过去近十年的银行业高速增长中信贷的风险防控、贷后的客户管理、产品推出后的监测分析、局部的区域  相似文献   

16.
过去的两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快速发展,高净值人群的数量和资产规模迅速增长。其财富管理观念更加成熟,投资风险偏好更趋稳健,财富目标也更加多样,在资产配置和服务需求方面逐渐呈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作为人民银行分支行,要在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区域经济金融运行的阶段性特征,找准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引领金融部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8.
<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动力都在发生转变,经济环境的变化势必导致金融需求总量、金融需求结构、金融发展速度发生变化,银行业"旱涝保收"的时代已经结束。随着经济、金融从旧常态向新常态持续演进,基层银行业改革发展正面临着三重压力与十大挑战。一、宏观经济运行新常态对银行战略转型的压力挑战一:经济增速放缓对银行发展理念的挑战。过  相似文献   

19.
2015年的春光,已在我们面前灿烂地铺展开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的这一信号表明,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要围绕新常态这个总特征来认识和把握,这就是当代中国经济的"大逻辑"。这个"大逻辑"结论,既符合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实际,又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展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金融处于现代经济的核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增长模式和增长速度已经不可持续,必须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积极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2016年6月,财政部印发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以提高单位管理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这对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本文介绍了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并分析管理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旨在为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管理会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