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台湾农业观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台湾宜兰县农会邀请,我有机会参加了由农业技术专家、农业经营管理专家为主体的赴台农业参访团,于2002年1月23日至2月1日赴台湾进行了为期9天的农业参访考察.  相似文献   

2.
<正>地狭人稠、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的台湾岛,境内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台湾农业以大约120万的农业人口、1300万亩左右的耕地,每年创造出大约2970亿新台币的产值。台湾农业的成功秘诀是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精致农业。那么,精致农业究竟拥有何种魅力?什么样的经营模式能使种养业赚取如此可观的利润?台湾农民的职业素质究竟有多高?除了自然环境优势,台湾有机农业有何秘诀?记  相似文献   

3.
台湾的都市农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台湾的都市农业范子文1997年4月17日,应台湾农业经营管理学会的邀请,笔者随北京市城郊经济研究会代表团,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城市化与都市农业”研讨会,并实地考察了台湾都市农业建设情况。我们先后来到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嘉义等市县,共参...  相似文献   

4.
台湾农业产业化发展考察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兵团农业产业化考察团一行于2010年3月18日至3月25日,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采取现场参观、访问、座谈交流等形式,对台湾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该文主要结合本次考察情况,对台湾农业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情况以及在考察中的印象和体会进行了分析,并就进一步加快推进兵团农业产业化提出了进一步明确兵团农业的发展方向;高度重视加强新型团场建设,重点加快推进团部小城镇建设,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建立产研发相结合的平台,大力推进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加快提升兵团农业的核心竞争力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带来海岸两岸金融(包括农村金融)的交流与合作。因此,探讨台湾农业金融制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台湾农业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一简单介绍和剖析。 一、基本特征 (一)体系的多元化、多层次、宝塔式与混合型。现行的台湾农业金融体系,由农业金融策划委员会、专业性的农业金融机构、兼办农业贷款业务的政府及其事业机构和兼办农业贷款业务的其它金融机构等所组成。 农业金融策划委员会是台湾农业金融体系最高决策机构,它由台湾“财政部”、“经济  相似文献   

6.
战后,台湾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引人瞩目。经济的发展与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的发展是休戚相关的,台湾农业的增长是经济腾飞的基础。四十多年来,台湾农业经济发展相当快,现代化程度也比较高,研究其发展历程,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有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台湾农会在当地政府发展农业过程中的作用,是农业发展主要因素之一,成为当地政府与农民间最佳桥梁。并从台湾农会自筹经费,自办训练,建立农民团体干部联合训练协会和台湾农学院将教学、科研、推广紧密结合,有很强的推广部门,设立生活应用科学系(即家政系)的作法中受到启示,结合山西农业实际,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这份访台报告系统地介绍了台湾农业发展的主要阶段、台湾农业的产销体制、台湾的农会及其推进农业发展的作用、台湾的合作经济、台湾农业科学研究的特点,值得借鉴。全文较长,本刊陆续发表。  相似文献   

9.
2010年8月,粤台两地举办“台湾·广东周”活动,我作为广东省经贸文化团金融分团的成员,先后考察了台湾农业金库、华南金融控股集团、台新金融控股集团、玉山民营银行等岛内金融机构。考察归来,感触良多,台湾银行业普遍坚持薄利多销、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都建立了完备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倡导爱心满溢的企业文化,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尤其是台湾农业金库,作为台湾唯一集农业专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于一体的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10.
台湾农业转型及其走向相重扬一、台湾农业处于转型期的关键时刻台湾农业由于资源有限,农业劳动力不足,经营规模较小,兼业化程度加大,农产品成本升高,农业生产利润偏低,加上廉价农产品的输入等因素,被迫从80年代初进入转型时期。1.转型的几个特点。转型的具体内...  相似文献   

11.
台湾农会与农业推广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与农业发展学术讨论会上,两岸学者就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台湾方面对技术进来的理解比大陆的习惯认识较为宽泛,他们认为农业科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方而,例如:育种、耕作、加工、销售;二是经济社会方面,例如...  相似文献   

12.
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是我国最先发展休闲农业的地区.台湾休闲农业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而且使台湾农业成功转型.台湾在休闲农业发展中政府积极推动,合理规划,法规健全,模式多样,主题鲜明,设施齐全,不断创新.其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大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50年代、60年代是台湾农业的黄金时代,农业不仅为台湾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粮食、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同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转入非农业部门。  相似文献   

14.
台湾农业的信息化管理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信息化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次大的飞跃,它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台湾农业信息化管理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方面,建立了各种资源数据库,构建了较完善的农业电子商务系统和农业金融监理资讯系统。借鉴台湾经验,大陆应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以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在台湾历史上,稻作和蔗糖生产并称为“台湾经济的两大支柱”,享有极高的声誉。台湾素有“米仑”之称,是我国主要产米区之一。本文对远古至清初的台湾原始稻作农业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认为:台湾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直至明末清初,台湾土著仍然生活在一种独具特色的原始社会之中。台湾稻作农业至迟始于新石器时代中期;17世纪初叶,荷人治台,既奖励大陆汉人移民开垦土地,又教化蒙昧土著,使其从事定居农耕,是为台湾稻作的发展时期;继之,郑成功入台,采取“寓兵于农”政策,积极开垦荒地,始奠定台湾稻作农业发展的根基;清朝前期,台湾稻作进一步发展,但台湾番族的稻作形态仍较原始,耕作技术比较落后,特别是其中的“野番”和“生番”,稻作农业或无或处于相当原始的阶段。  相似文献   

16.
台湾农业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面临的困境许经勇台湾经济的发展是从农业的发展开始的。即经历了农业培养工业的阶段,进而由传统的农业经济迈入现代化的工商经济。台湾的农业经济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台湾当局的政策能够适应台湾经...  相似文献   

17.
朱道华 《农业经济》1994,(2):1-3,31
从台湾看市场经济与农业现代化朱道华作者说明:1993年8月10日至20日。作者参加中国农业经济学家代表团,应台湾"中华农业发展基金会"邀请。到台湾访问。在台北、台中、嘉义、台南、屏东、高雄等地、参加访问了有关学校、研究单位、农业企业、合作社、批发市场...  相似文献   

18.
<正>在台湾研修期间,主要学习了台湾银行业环境之变迁与发展、台湾农业金融体系发展状况及其对大陆农信社改革发展的启示、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制度、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运营策略等课程;考察拜访了台湾农业金库、台湾土地银行、台中市外埔区农会等机构。通过学习与交流,获取了有益的经验与知识,对进一步做好农发行信贷支农工作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大量流民从大陆迁移至台湾,使自古以来海峡两岸之间的密切联系得到进一步强化。渡台流民潮以荷兰占据台湾招纳流民为起点,到清代进入高潮。流民渡台将汉族先进农业科技文化带入了台湾,促进了台湾农业开发,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台湾与大陆的融合过程,从而使台湾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台湾农业推广可以上溯到1620年荷兰人侵占时期,明崇祯间熊文灿招民至台开垦,及1661年郑成功率兵驱逐荷兰人以后。当时都是为了垦殖而进行了一些如传牛耕、兴水利等的农业推广。甲午战后,日帝侵占期间,对台湾农业推广均用行政命令推动,甚至动用警察力量。所以其推广体制系中央集权性质;曾任用大量技术人员,並发展农会组织作为推广工作的核心力量。1945年台湾光复后,国民党先是将其在大陆的一套推广方式搬去,并乞灵于美援。自1952年起,正式引进国外模式,标榜以“农家全民”为推广对象;除对农民指导生产外,还对农家妇女指导家政、及对男女青少年指导“四健”。但在采用教学方法办推广的同时,仍沿用奖励办法。台湾现行农业推广体制,一属政府及公营企业系统,一属农会系统;其主旨分别为达“推广面积”及搞推广教育。惟指导对象都是农民,而且它们的主管机关又都是行政院农业发展委员会,及省、县、市政府。此外,台湾大学等院校设农业推广委员会,还有农业推广学会,都配合着工作。法规方面,曾于1962年将1933年的“农业推广规程”修正后再次公布。光复后四十一年来的台湾农业推广,曾被“不遗全力地办理”,但以“社会价值”来衡量,则距离还远。其缺点主要是:推广组织叠床架屋,农会置推广教育于次要地位,推广经费不足,推广人员工作太重,推广方法成效不显,以及引进美国模式而仍因袭日帝制度、发挥院校力量不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