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俊丽 《时代金融》2013,(23):134+136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民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也使一些知名企业精心塑造几十年的声誉和形象毁于一旦,甚至走向衰亡。本文以"双汇瘦肉精事件"为例,研究了食品生产企业如何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从思想上重视食品危机的发生;如何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危机事件发生时应如何妥善与合作商、消费者、政府和媒体进行沟通,避免危机进一步恶化;危机事件过后应如何更好的恢复企业信誉和生产。希望本文能对食品生产企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企业危机伴随企业成长的每一步,正确处理企业危机客观上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全文首先分析了企业危机的特征,随后从危机发生前,危机的处理,以及危机处理后三个方面探讨了企业应该如何面对各种危机.  相似文献   

3.
张忠明 《中国外资》2009,(18):136-136
企业危机伴随企业成长的每一步,正确处理企业危机客观上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全文首先分析了企业危机的特征,随后从危机发生前,危机的处理,以及危机处理后三个方面探讨了企业应该如何面对各种危机。  相似文献   

4.
随着金融企业改革的日趋深化,各层面客户对金融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越来越高,金融企业面临的危机事件越来越多,危机一旦发生。会迅速打乱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有可能会使企业处于复杂危急的局面。因此,如何加强危机管理、提高应对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已经成为金融企业必须面对而且今后会经常面对的重要课题。从金融企业危机管理现状出发,在对危机管理的概念、本质特征进行诠释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危机管理形成的原因,并就现阶段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提出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仅面临着同行业企业的竞争,还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或者事件带来的危机,如何处理企业危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水平,是当前企业备受关注的焦点。实践证明,建立企业危机管理模式是有效处理企业危机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分析了企业危机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6.
孙文旭 《中国外资》2010,(2):128-128,130
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对企业生存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已引起国内外许多企业家的高度重视。随着金融危机一次又一次的产生并不断加剧,企业面临的危机也愈演愈烈,因此,实行危机管理已是迫在眉睫。本文叙述了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对如何预防危机、化解危机、和重塑企业形象进行了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7.
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对企业生存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已引起国内外许多企业家的高度重视.随着金融危机一次又一次的产生并不断加剧,企业面临的危机也愈演愈烈,因此,实行危机管理已是迫在眉睫.本文叙述了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对如何预防危机、化解危机、和重塑企业形象进行了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8.
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但最近一项调查表明,我国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处于中高度危机状态.企业最经常面临的前3种危机依次是人力资源危机、行业危机、产品和服务危机.其中人力资源危机不仅是企业最经常面临的危机,也是给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的危机之一.人力资源危机主要表现为普通员工的频繁跳槽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非正常离职.如何应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在这种前提下,人力资源管理被企业纳入了战略性议题的日程.  相似文献   

9.
李广峰 《中国外资》2013,(21):80-81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往往面临诸多的危机,不同性质的企业也面临着不同的危机,企业要想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危机带来的危害,就必须要妥善处理各种面临的危机。烟草行业作为不利于身体健康但又不能被禁止的特殊行业来说,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本文在分析了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针对烟草企业普遍面临的危机,提出了如何有效地进行预防、化解、解决,完成整个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10.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已造成一定影响,内陆欠发达地区工业企业受危机影响也相继显现。为了应对危机,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今年上半年银行信贷超常投放。在此情况下,欠发达地区工业企业融资情况如何,融资状况对企业生产影响程度如何?近期笔者对泸州市22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了问卷和走访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危机无处不在.预防危机和合理迅速地处理危机,对于当代本土企业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本土企业正处在产业结构升级期和管理模式转型期,各种矛盾的未知性和多样性使企业面对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危机.通常认为,危机管理主要用于使危机对组织造成的声誉损害最小化并充分利用危机可能带来的好处.而企业的危机沟通作为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著名危机管理学家罗伯特·希斯明确指出:“在危机管理中,沟通是最重要的工具”.建立成熟的危机沟通体系,便于企业实现高效、成熟的危机应对,在未知的可能具有破坏性影响的危机中转危为安、绝处逢生.因此,何为有效的危机沟通、如何提高危机沟通有效性,即是本文的研究目标.本文将首先对企业危机沟通的相关理论进行简单的梳理,然后对危机发生时企业危机沟通的有效性策略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2.
《会计师》2016,(13)
在社会形势和结构日趋复杂的今天,社会危机频繁爆发,企业对这些危机事件的反应也各不相同。随着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逐步增强,学术界更多的不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的探讨,而是越来越关注如何鼓励企业去履行社会责任,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企业效益。  相似文献   

13.
试述国际金融危机对电网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作为我国能源支柱产业的电网企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如何缓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化危机为转机,成为我国电网企业面临的首要课题。本文试分析金融危机给电网企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电网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众多企业及其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危机的处理,成了企业所关注的重点,如何做好风险预警和内部管理,财务管理等,是当前中国的企业在危机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企业的内部审计,是解决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承受的风险和压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赵明鸣 《中国外资》2014,(2):124-124
随着微博等互联网大众传媒工具的日益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在不断扩大,同时公众对获取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因素直接加大了企业在危机管理中的难度。在新媒体时代企业在应对危机事件中不仅要对事件本身进行有效处理,还要做到正面传播,以达到合理化解危机。本文通过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案件为例,就如何利用危机管理三维度理论来化解危机事件做出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6.
新经济形势下夯实企业统计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次贷危机刚刚稳定,欧债危机席卷而来,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加强统计管理,发挥统计的作用,夯实企业统计体系,指引企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投资与合作》2005,(4):75-75
从最早的柳传志、王石、潘石屹到新兴的王维嘉、江南春再到外企的叶莺、靳羽西等时代风云人物,《财富中国》一并揽入书中,通过对他们经历和理念的挖掘,再现这群时代风云人物如何创建和领导企业,如何面对市场风险和应对竞争;理解企业如何吸引优秀的员工,并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理解企业如何规范管理内部有效地配置资源,并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理解企业如何塑造品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和信任;理解企业如何应对危机,转危为安;理解企业如何应对危机,盈利目标与他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之间求得平衡,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等。  相似文献   

18.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仍对世界经济产生着强大的冲击和影响。由于企业是经济的主体,是宏观经济的基础,所以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经济强。面对这样一场百年不遇的全球经济风暴,中国的企业将何去何从?很多曾经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企业决策者,至此已越发力不从心,对于企业发展之路到底朝哪走,显得越来越迷茫。因此,如何去面对这场全球性危机成为每一个企业管理者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就经济危机下企业如何促进增长和保证稳定进行了分析,进而使我们从容应对挑战,在抢抓机遇的同时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9.
欧洲债务危机对吉林省对外贸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2月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希腊、比利时、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先后陷入危机,多国面临国际信用评级下调。目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由于吉林省对外贸易往来中欧盟份额较大,其中进口比重已超过60%,因此此次欧债危机对吉林省对外贸易影响不容忽视。相关企业如何积极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有效应对危机,相关管理部门如何宣传引导,鼎力扶持,促进吉林省对外贸易健康发展,值得密切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杨智  罗帆 《中国外资》2012,(12):144-145
后危机时代企业用工策略的多元化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契机也形成了更为复杂的风险,如何有效的识别风险就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本文基于系统分析的视角,对影响企业用工的宏观风险、中观和微观风险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并以此作为依据指出形成危机的关键成因,提出企业可供选择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