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以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建立工业企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DEA方法对各工业行业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综合测度。根据DEA评价结果得出,山东省大多数工业行业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各工业行业之间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而且总体产出水平也不高,科技投入的力度和结构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2.
以37个行业規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指标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因子分析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对比标准化的投入、产出因子得分,计算行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值.分别以创新投入因子得分,创新产出因子得分和创新效率评价值为因变量,以市场结构、企业规模、国有企业产值比例等行业特征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论修正了熊彼特两个相互矛盾的假说,对提高我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解释不同区域工业企业RD活动投入规模、结构和绩效之间的关系,找出区域工业企业RD活动的差异和特点,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C2 R模型和BC2模型,构建了由2个投入指标和3个产出指标构成的区域工业企业RD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详实的统计数据对2014年和2010年中国部分省市区工业企业的RD投入产出绩效进行了DEA测度及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工业企业RD投入产出绩效的技术效率小于规模效率,各省市区工业企业RD投入产出绩效的技术有效性与规模有效性呈现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各省市区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技术基础,因地制宜地制定提高其工业企业RD投入产出绩效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度了1999—2005年间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国民经济的技术效率水平和技术创新水平及其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并研究了2005年各城市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达到最佳经济效率所需要调整的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数量。文章认为提高产业技术效率,优化投入要素的组合比例,加快技术引进和技术追赶步伐是推进长三角地区GDP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到全要素生产率测度与分解框架中,测算了低碳视角下我国30个省份2003—2018年火电行业的环境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进步两个因素,并与未考虑非期望产出时的GML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火电行业的环境无效率值为10.71%,劳动投入无效率以及二氧化碳过度排放是环境无效率的主要来源,其中东部地区各省份火电行业的环境效率最高。中国火电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增长率为1.99%,高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时的年增长率,技术进步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三大地区火电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为正增长,而中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最大。  相似文献   

6.
基于DEA的中国主要轿车企业X-效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DEA分析法,对2004~2006年10家主要轿车企业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了X-效率测度.分析表明:从2004年到2006年,我国汽车企业的产出效率显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通过对效率的分析,找出了各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惠茹  李荣平 《河北工业科技》2010,27(5):328-331,335
利用DEA分析的C2R模型和C2GS2模型对全国31个省市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测度,根据测度结果把全国31个省市区划分为不同类型,指出了各种类型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提出了提高其投资效率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如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高技术人才短缺,创新效率低下等等,因此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DEA方法中评价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的C2R模型和评价技术有效性的C2GS2模型,对我国高技术产业中的17个行业的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比较行业间的差异,并根据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对各个行业的发展状态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过程的角度,根据创新投入要素和产出成果的不同形式,以专利作为中间产品,建立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将整个技术创新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技术产出阶段和技术转化阶段。并在过程分析中,选取合理的指标,利用两阶段DEA模型,对1999~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科学的测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天然气行业的不断发展,天然气客户规模逐渐扩大,客户的用气指数和类型将更加复杂,需要进行天然气销售企业客户价值评价体系研究。数据包络分析法并不直接对数据进行综合,排除了许多主观因素,具有很强的客观性,且在多投入和产出问题中具有优势。以商品气投入量、销售投入量、成本、运费4项为投入指标,以调峰贡献、回收气费、销售价格3项为产出指标建立天然气客户价值评价体系,采用CCR-DEA模型、BCC-DEA模型进行评价计算,通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总效率来评价各个决策单元,并通过计算模型的松弛程度来判断DEA模型的有效性。选用部分客户进行初步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设计的模型能够根据天然气市场的变化给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我国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VRS-DEA和Tobit-DEA2种模型对我国煤炭行业26家上市公司进行技术效率、松弛变量和影响因子分析,得出我国煤炭行业上市公司技术效率偏低、规模效益递增、投入过量等结论。并对出现不同问题的公司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依据合肥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将153家规上通用制造业企业,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分为24个行业,以用电量、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雇员为投入指标,营业收入、利润为产出指标,以行业内企业均值作为行业分析数据,采用CCR、BCC、投入扩展CCR和输出扩展CCR4种不同意义的DEA模型,对24个行业电能投入产出技术效率、纯技术有效、规模有效以及DEA无效决策单元投影等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对于全面、准确地掌握合肥市通用制造业企业电能使用情况,指导企业合理利用电能,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发展之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2004~2010年间的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自2004年以来,我国新能源上市公司的技术效率显著提升,但整体依然偏低;企业超额获利能力、员工素质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规模对技术效率也存在正向影响,但影响不大;第一大股东的国有股性质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企业成立时间长短、技术人员比重、所处地理位置等因素对技术效率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对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装备制造业是一国制造能力和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事关我国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本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东部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以揭示其区域效率变化特点,结果表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在剥离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东部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发生显著性变化;社会投入水平、政府支持力度、对外开放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对装备制造业投入有显著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区域内纯技术效率差异较小,规模效率差异较大;规模效率较低是制约我国东部沿海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的瓶颈。提出坚持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为核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构建包括产业规模比率、区位熵等在内的主要产业识别指标体系,以2003~2012年我国31个地区的工业主要产业为研究样本,统计出各产业在地区之间的同构程度,进而研究了区域产业同构对产业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产业同构与产业率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经过分类之后的实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产业,其地区同构程度与其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7.
采用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地区数据,应用DEA方法,实证测评了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且纯技术效率不高是制约技术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中国大部分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通过投影分析为各区域调整创新资源投入进而达到DEA有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中国建筑业的生产效率进行客观评价,并分析建筑业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文章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中国建筑业1996~2008年间的总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结果表明中国建筑业的效率进步目前主要依赖于规模效率的提高,而技术效率提高较为有限,揭示了建筑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文章在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上提出分组筛选法和主成分分析法两种方法,对过去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将两种方法得到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提高了评价精度。  相似文献   

19.
Following reforms to the market, China’s hog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however,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itions, China’s hog industry is facing challenges which might restrict long-term growth in prod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s in regional scale, organization, input factors,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for China’s hog production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The paper seeks to reveal the sources of hog production growth and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hog industry. To achieve these aims, the paper uses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and the Malmquist index to measur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in the hog industry and decompose TFP into technical efficienc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cale efficiency;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y using data for 25 provinces from 1980 to 2008. The results show firstly that; the TFP of hog production increased by 64.3% from 1980 to 2008, and allocative efficiency and scale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played a key role in this TFP growth. In contrast,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echnical progress have changed little over this period. Secondly, TFP’s contribution to output was 39.7%, it being less than that of factor inputs to output. Thirdl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growth of China’s pork production depends mostly on the increase in the quantity of factor inputs, especially feed. As a consequence, the key to ensuring long-term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og production would seem to involve focusing on enhancing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changing the pattern of production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